初三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
文言文,16篇;古诗词(34首:课内11、课外23)文言文:《论语》、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三峡、记承天寺夜游、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古诗词: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泊秦淮、钱塘湖春行、夜雨寄北、天净沙、浣溪沙、望岳、观刈麦、春望、雁门太守行、使至塞上、游山西村、渔家傲、江城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破阵子、赤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过故人庄、早春、水调歌头、无题、山坡羊、行路难、饮酒、相见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幽州台歌、白雪歌、已亥杂诗、关雎、蒹葭。
随着五月的日历翻到中旬,中考的身影已经清晰的出现在每一个复习备考的学生面前,每一个初三老师也感到有些紧张。
尤其是考纲浮出水面,熟读精读课本的第一轮复习业已结束,接下来该如何科学规划,短时间出高效益?县教研室高瞻远瞩,把握住复习的瓶颈,适时召开这次覆盖七科的中考复习研讨会,无疑为我县后期中考复习产生深远影响,对各科的备考冲刺会有极大帮助。受教研室江老师所托,利用这个平台,交流一下后期复习备考的一些认识,并就语文基础知识备考交换一下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后期语文复习的建议 1、认真研读《考纲》,弄清考什么,怎么考,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我就今年的《考纲》对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做一解读。09年考纲将语文基础知识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块为第一部分的语文积累;第二块为第三部分的语文综合运用。
语文积累方面有八项具体要求即八个考点。其中识记层面四个考点,一是拼音认读汉字,二是汉字的形音意,三是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四是准确默写课标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
理解层面有一个考点,即六篇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表达层次上有三个考点,一是熟练使用《新华字典》,二是积累并运用常用词语,三是仿写或变换简单句子。
语文综合运用方面有五项具体要求三个考点。五项内容全部是从表达层面上进行要求,具体的形式分别是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以及综合性学习三个点上进行考查。
2、研究并做做近两年的中考题,把握特点,克服备考的随意性我还是结合语文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来说。从最近两年安徽中考的试题来看,我省中考语文试卷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
而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从字音、字形、词义的识记到句子的仿写与变换;从课堂内古诗文的名句、段、篇的默写到课外名著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的了解;从有观点有条理有说服力的口语交流和主题演讲到自主策划、设计方案、搜集信息、整理材料、形成观点的实践活动等,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除此之外,还有三大特点:(1)、题型灵活,有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简答题、表述题等,是历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最为灵活、变化最大、创新最显著的一大板块,这是因为这一板块覆盖的知识面广,考查的知识点多,适合命题人施展其独特的创意。
;(2)、分值颇大,06年以前,这一部分分数为30分,占总分值的20%。07、08年这一部分的分数为35分,占总分值的23.3%;(3)、要求很高,这类试题越来越生活化实践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调动积累库存,而且要将所学运用到学习、生活以及活动中去。
3、充分整合复习内容,梳理归纳知识,总结规律,促进运用后期的语文复习,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专题复习,抓“点”,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考纲》,把脉中考,预测考点,找到对策。如在现代文阅读板块,我分抒情类散文、叙事类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这五个专题复习,每一个专题梳理出若干考点,帮助学生找寻解题规律,寻求对策。
第二步,综合复习,抓“用”,教师依据实际和命题热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混联合纵,取得实效。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取舍,编好练习题,可选择具有特点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限时守规去做,然后即时评讲,指导答题思路。
另一方面,做好重点突破,针对考试情况,整理学生易错处常错处和盲区,拟定突破措施,投入一定的精力。二、对语文基础知识几个考点的复习建议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就应该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我在语文基础知识的专题复习上,是从字音、字形、字义,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设计这五个考点进行梳理归纳、复习备考。1、字音、字形、字义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要求学生识记的字词在1500个左右。
这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还需要学生做个有心人,时刻留意生活中有文字的地方。近两年的考试趋势是考查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书写及含义。
我在这方面是将其分为语音、汉字、词语三个部分进行复习。语音可以从“读准、写对”两方面来总结规律:读准,重点读准多音多义字读音,形似字读音,常用但习惯误读字读音,声母、韵母有细微差别字的读音;写对,主要写对声母、韵母的细微差别的注音,三拼音节的注音,声调的标写位置。
汉字可以从“辨析、释义、书写”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辨析,主要辨析同音字、形似字;释义,即理解字的基本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书写”, 注意书写端正、整洁,尽量不要勾画、涂抹。中考语文试卷专门对卷面书写赋以5分 ,但许多学生因个人习惯养成不良,书写不合规范, 甚至有的学生连标点符号该放在田字格中什么位置也不甚清楚;面对这种情况,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抓住机会,也就给了学生真正学会书写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字的机会。
词语可以从“理解、辨析、运用”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辨析词的感情色彩;运用词的适用范围,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搭配,关联词语的选择。2、诗文默写这一部分的复习原则是:。
随着五月的日历翻到中旬,中考的身影已经清晰的出现在每一个复习备考的学生面前,每一个初三老师也感到有些紧张。
尤其是考纲浮出水面,熟读精读课本的第一轮复习业已结束,接下来该如何科学规划,短时间出高效益?县教研室高瞻远瞩,把握住复习的瓶颈,适时召开这次覆盖七科的中考复习研讨会,无疑为我县后期中考复习产生深远影响,对各科的备考冲刺会有极大帮助。受教研室江老师所托,利用这个平台,交流一下后期复习备考的一些认识,并就语文基础知识备考交换一下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后期语文复习的建议 1、认真研读《考纲》,弄清考什么,怎么考,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我就今年的《考纲》对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做一解读。09年考纲将语文基础知识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块为第一部分的语文积累;第二块为第三部分的语文综合运用。
语文积累方面有八项具体要求即八个考点。其中识记层面四个考点,一是拼音认读汉字,二是汉字的形音意,三是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四是准确默写课标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
理解层面有一个考点,即六篇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表达层次上有三个考点,一是熟练使用《新华字典》,二是积累并运用常用词语,三是仿写或变换简单句子。
语文综合运用方面有五项具体要求三个考点。五项内容全部是从表达层面上进行要求,具体的形式分别是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以及综合性学习三个点上进行考查。
2、研究并做做近两年的中考题,把握特点,克服备考的随意性我还是结合语文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来说。从最近两年安徽中考的试题来看,我省中考语文试卷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
而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从字音、字形、词义的识记到句子的仿写与变换;从课堂内古诗文的名句、段、篇的默写到课外名著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的了解;从有观点有条理有说服力的口语交流和主题演讲到自主策划、设计方案、搜集信息、整理材料、形成观点的实践活动等,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除此之外,还有三大特点:(1)、题型灵活,有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简答题、表述题等,是历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最为灵活、变化最大、创新最显著的一大板块,这是因为这一板块覆盖的知识面广,考查的知识点多,适合命题人施展其独特的创意。
;(2)、分值颇大,06年以前,这一部分分数为30分,占总分值的20%。07、08年这一部分的分数为35分,占总分值的23.3%;(3)、要求很高,这类试题越来越生活化实践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调动积累库存,而且要将所学运用到学习、生活以及活动中去。
3、充分整合复习内容,梳理归纳知识,总结规律,促进运用后期的语文复习,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专题复习,抓“点”,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考纲》,把脉中考,预测考点,找到对策。如在现代文阅读板块,我分抒情类散文、叙事类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这五个专题复习,每一个专题梳理出若干考点,帮助学生找寻解题规律,寻求对策。
第二步,综合复习,抓“用”,教师依据实际和命题热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混联合纵,取得实效。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取舍,编好练习题,可选择具有特点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限时守规去做,然后即时评讲,指导答题思路。
另一方面,做好重点突破,针对考试情况,整理学生易错处常错处和盲区,拟定突破措施,投入一定的精力。二、对语文基础知识几个考点的复习建议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就应该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我在语文基础知识的专题复习上,是从字音、字形、字义,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设计这五个考点进行梳理归纳、复习备考。1、字音、字形、字义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要求学生识记的字词在1500个左右。
这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还需要学生做个有心人,时刻留意生活中有文字的地方。近两年的考试趋势是考查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书写及含义。
我在这方面是将其分为语音、汉字、词语三个部分进行复习。语音可以从“读准、写对”两方面来总结规律:读准,重点读准多音多义字读音,形似字读音,常用但习惯误读字读音,声母、韵母有细微差别字的读音;写对,主要写对声母、韵母的细微差别的注音,三拼音节的注音,声调的标写位置。
汉字可以从“辨析、释义、书写”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辨析,主要辨析同音字、形似字;释义,即理解字的基本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书写”, 注意书写端正、整洁,尽量不要勾画、涂抹。中考语文试卷专门对卷面书写赋以5分 ,但许多学生因个人习惯养成不良,书写不合规范, 甚至有的学生连标点符号该放在田字格中什么位置也不甚清楚;面对这种情况,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抓住机会,也就给了学生真正学会书写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字的机会。
词语可以从“理解、辨析、运用”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辨析词的感情色彩;运用词的适用范围,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搭配,关联词语的选择。2、诗文默写这一部分的复习原。
通假字
例字含义例句出处
说“说”通“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女“女”“汝”,人称代词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知“知”通“智”,聪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乌“乌”通“无”,没有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
裁“裁”通“才”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不“不”通“否”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阙“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出《三峡》
止“止”通“只”,只是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扳“扳”通“攀”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帖“帖”通“贴”,粘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火”通“伙”,伙伴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邪“邪”通“耶”,语气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坐“坐”通“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
知“知”通“智”,聪明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见“见”通“现”路转溪头忽现《西江月》
强“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
要“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藩“藩”通“繁”,繁多可爱者甚藩《爱莲说》
诎“诎”通“屈”,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衡“衡”通“横”,横放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简“简”通“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攀“攀”通“扳”,往里拉右手攀右指《核舟记》
有“有”通“又”舟首尾长八分有奇《核舟记》
与“与”通“举”,选举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矜“矜”通“鳏”,老无妻矜,寡,孤,独,废疾者《大道之行也》
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
(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景色迷人和诱人,意留客。 (2)答:之所会沾衣因深山空气新鲜、湿润。
景诱人留客方法,正诗人高人筹之处。 2。
(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矛盾,绝望者希望。 3。
(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罢官而得起用陆游自身写照。
4。(1)答:选择景物有典型性。
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同人物同生活。
(2)提示: 开放题,任选角度回答。:浅俗体现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奇绝体现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渔人披得蓑归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崇敬之情。
5。(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动态,摇曳多姿。 6。
(1)答:两词用拟人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样:问题解决了又问题出现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哲理。 7。
(1)答:僵、孤意卧病床,孤苦无助,其作用僵卧孤村来反衬自哀,更显其志坚定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收复失地、统祖国而献身强烈愿望。
中考语文古诗词默写复习题(附答案) 一、记忆性默写,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1.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3. 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4. 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5. 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感》) 7. 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8. 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9. 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0. 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
(同上) 11. 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上) 13. 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护铁衣冷难着。
(同上) 15. 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6. 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夜来南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18. ____________________,童稚携壶浆。
(同上) 19. 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2. 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23. 逢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4. 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25. ___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
28. 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射虎,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9.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何妨!(同上) 30. 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3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同上) 32. 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西山村》) 33. 萧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_。(同上) 34. 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5. 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6. __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同上) 37. 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9.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同上) 40. 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乙亥杂诗》) 二、理解性默写,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1. 《关雎》中的男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2. 《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饮酒》中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但闲静无忧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