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
您好,我想谈谈我的想法。
我喜欢地理,也喜欢各地的气候,可是我还真的从来没有把海洋性气候分过类,也不知道它有五种。不过今天您问了这个问题,我想按我的观点分一下,可能不太正确,不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海洋性气候我分为:
一:温带海洋性气候
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西欧,这种海洋性气候处在温带,特点是一年四年气温变化不大,冬凉夏温,且年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典型的城市可以定为“伦敦”。
二:温带季风性海洋气候:
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中东部地区。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但是因为距海较近,所以比起此地区距海较远的大陆性气候来说气温较温和,且降水丰富。我国的“上海”就属于这种气候类型。
三: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分部较广,中国的东南部,美国的东南部等等地区都是这种气候。这种气候比温带海洋气候降水丰富,且气候较高,受海洋影响还会有台风等天气出现。我国的“广州”就属于这种气候。
四:热带海洋性气候
这种气候分部也较广,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的位于赤道附近的岛屿都属于这种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气候高降水多。我国的南海诸岛就属于这种气候。
五:地中海气候
这个我其实不太确定,不过我真的找不到第五种气候了,而且根据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我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因为受海洋影响,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却较干燥,且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我国没有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都属于这种气候。
这个是我原创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洋邻近区域的气候。
如海岛或盛行风来自海洋的大陆部分地区的气候。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 。
包括海 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 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大陆性气候相比,不仅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小,而且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也比大陆性气候地区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较均匀,降水日数多、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在温度年变化方面,春季冷于秋季,是海洋性气候的一个明显标志。最暖月出现在8月,甚至延至9月(如旧金山);最冷月为2月,在高纬度地区推迟到3月。
人们通常把西北欧沿海地区作为大陆上海洋性气候的典型。 【特征】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
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
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
海洋气候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年变化的极值一般比大陆后延1个月,如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
在高纬地区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如旧金山)。秋季暖于春季。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③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④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AS 地面分析图
ASAS 亚洲地面分析图
高压(用“H”来表示),低压(用“L”来表示),高、低压H和L下方还标有中心气压值
热带气旋
TD (Tropical Depression) 热带低压 风力TS (Tropical Storm) 热带风暴 风力8~9级
STS (Severe Tropical Storm) 强热带风暴 风力10~11级
T (Typhoon) 台风 风力≥12级
PSN GOOD: 定位误差小于20n mile;
PSN FAIR: 定位误差为20~40n mile;
PSN POOR: 定位误差>40n mile
[W] 一般警报 风力FOG[W] 浓雾警报 能见度[GW] 大风警报风力8~9级
[SW] 风暴警报风力10~11级
[TW] 台风警报风力≥12级
=>移向
=>25K 气压系统中心移向向东,移动速度25节
=>SLW 气压系统中心移向不定,移动速度小于5节
=>STNW 气压系统中心移向不定,移动速度小于5节 为准静止系统
=>QSTNK 同上
ALMOST STNK 同上
DEVELOPING 发展期
DEVELOPED 成熟期
例:MAX WINDS 95KT NEAR CENTER 近中心最大风力95节
OVER 50KT WITHIN 80NM 80海里内50节
050600UTC 时间标准时5日6点
还有从风暴中心会移出一个或两个圈 那是预计未来风暴到达点,旁边的一串数字是指到达时间如:021200(二号的12点)。
试卷上的经纬度会看不清,预先背一个明显的地方的经纬度。海南20N 110E
说的不好请见谅,最好去弄本书看。
海和洋的区分 [编辑本段]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
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
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
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
它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
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
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
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
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
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编辑本段]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
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
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
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
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
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
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
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海水的盐分 [编辑本段] 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百分之三点五。
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 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
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
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呎的盐层。 波浪 [编辑本段] 波浪不断在海上翻滚,有时波平如镜,有时却巨浪滔天。
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发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过海面的风引起,远处暴风雨所搅起的波浪,可能移动数百哩才抵达岸边。 浪与浪之间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过10呎。
不过在暴风雨中,波浪可能高得惊人;1933年,在太平洋录得的最大波浪高达112呎。 大陆架 [编辑本段] 少数像火山岛之类的陆块,边缘会陡峭地落入海中。
但在大陆周围,大多数是覆盖著浅浅海水的架形陆块,是大陆的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海洋是许多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海洋中的绿藻是大气层氧气的主要生产者之一。热带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甚至比热带雨林还丰富)。人类对于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拥有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动、植物,且种类比陆地繁多
波浪不断在海上翻滚,有时波平如镜,有时却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发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过海面的风引起,远处暴风雨所搅起的波浪,可能移动数百哩才抵达岸边。
浪与浪之间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过10呎。不过在暴风雨中,波浪可能高得惊人;1933年,在太平洋录得的最大波浪高达112呎。
少数像火山岛之类的陆块,边缘会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陆周围,大多数是覆盖著浅浅海水的架形陆块,是大陆的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大陆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约650呎,然后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陆架的陡边称为大陆斜坡。大多数大陆架延伸至离岸约50哩处;有些狭窄得多;不过,西伯利亚北岸的大陆架却宽达800哩,远伸入北极海内。世界大部分渔获,都是来自大陆架上丰饶的水域;各国更声称拥有其海岸以外大陆架的主权,把其中的石油、矿藏和其他货源据为己有
美科学家剖析电影《后天》否定影片灾难场面 《后天》描绘的地球陷入冰河时期、灾难袭来的末世景象 《后天》特效制作非常逼真,令人看后感到切身恐惧 近日,灾难片《后天》正在全球火热放映,它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异变,地球在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纪,整个北半球陷入了暴风雪、龙卷风、海啸、地震等各种灾难之中。
相信看过影片的观众可能都会为温室效应感到忧虑,在美国这部影片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不少观众产生了疑问:“这种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灾难真的会发生吗?” 对此,美国的有关研究机构早就有所准备,美国一个联合实验室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否定了影片《后天》反映的灾难,并就影片《后天》里三个情景做出科学分析。 本报综合报道根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一些研究温室效应的科学家承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气候变化可能对全球产生明显效应,但是地球不可能像《后天》所说的那样,在几天之内陷入冰河时期。
《后天》描绘的末世景象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极低。 科学家们解释说,全球气候有其缓慢演变的过程,而人类活动是这样影响全球气候的: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的“温室气体”吸收阳光并留在大气层内,令地球气候变暖,有些“温室气体”在大气层可能停留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
而硫酸盐和其他的一些污染物含有可以堵截太阳光和降温的小颗粒,不过这些污染物所起的这方面作用是局部和短期的。科学家估计,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7摄氏度到4.9摄氏度。
这种变化会激发干旱、野外火灾、暴风雨、植物生长变化、海平面升高等。 受到气候变化和盐度变化的影响,海洋的浪潮将热度从赤道地区向更高纬度地方传递,然后再由上至下依次变冷,这样持续不断的运动被称为“温盐环流”,比如著名的墨西哥暖流,就起到缓和北欧气候的作用。
一些科学家估计气候变暖会减弱“温盐环流”,使地球上一些区域温度相对变低。但是科学家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些气候变暖产生的效应与《后天》描述的情景非常不同。
《后天》情景之一 纽约在几个小时内突然从酷暑天气降至零度左右的寒冬天气。 现实可能性:科学家们说,理论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上一些局部地区气温会下降,但是不会产生影片所描绘的突变。
在变暖以后的地球,中高纬度地区增加的雨水再加上融化的冰河,会为海洋注入新的水流。这样影响一些像墨西哥暖流这样从热带地区传送热量的水流,使北美和欧洲会相对变冷。
但是即使这一切真的发生,也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为海洋传递热量要比大气慢得多。 (有些海洋变化,比如太平洋海水的周期变暖,可能在几周内使局部地区降温。)
《后天》情景之二 伴随着冰河期向南推进,印度首都新德里也遭到了猛烈的暴风雪袭击。 现实可能性:虽然人为的化学物质排放会通过影响海洋水流导致地球部分地区变暖,但是不可能引发冰河时期的到来。
这是因为“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会使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升高。另外,相对于两万年前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地球的轨道产生了变化,北半球在夏季从太阳那里吸收更多的热量,不太可能短期陷入冰河时期。
《后天》情景之三 龙卷风袭击洛杉矶,而葡萄大小的冰雹降临东京。 现实可能性: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确会导致飓风或是其他形式风暴的产生,在全球变暖以后,水分会蒸发得更快,使大气层的状况更容易产生风暴。
可是这样情况具有偶然性,科学家们运用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进行研究,也不能预计出一些特定地区会有哪些大的气候变化。(岑渝) 知识问答 气候变化九问 美国一家致力于研究应付气候变暖对策的非营利机构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劳森就气候变暖的一些常识和问题回答了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提问。
问:什么是气候突变? 答:科学家们所说的气候变化,通常指的是“气候渐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地球在逐渐变暖”,或者是“气候在慢慢变暖”。
但现在已有证据显示地球上的气候系统有时更像一个会在瞬间变化的“开关”,即“突变”,而不是渐变的“指针盘”。 问:“气候突变”真的会发生吗? 答: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气候突变的可能性,而现在就断言气候将发生突变为时尚早,如果真的会发生气候突变的话,也不大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发生。
问:人类应该担心全球气候变暖吗? 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1个华氏温度。尽管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变化,但也已足够危害到生态系统,并导致海平面升高。
而在未来100年里气温还可能上升2-10个华氏温度。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主要是由于煤和石油等燃料的燃烧。
问:科学家们同意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吗? 答:尽管科学家们就气候变暖的程度和速度还存在争议,但现在科学界已在以下三点达成了共识:1.地球正在变暖;2.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排放;3.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减少这些气体的排放,地球将持续变暖。 问:什么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