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制度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问题!把英语作为基础教育就是问题之一!中国的教育把英语看得如此重要却忽视了母语的学习教育!如今有些中国人为自己不能说地道的英语而羞愧,或者为自己英文说得比自己中文好而自豪,这是文化自觉的错位,其可笑之处真是幽默故事的好题材!!现在虽说全面推广普通话,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用普通话交流,甚至有些老师都用方言进行教学,我们的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夹带英语,真是耻辱!荒唐!在现代中国社会,英语的作用相当小,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用到英语,而大部分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新东方也曾经说过,英语教育应该面向于有需求的部分人群,没有非用英语不可的必要就不要学英语!世界上应该只有中国把外语作为基础教育硬性推广!虽然不能说学习外语就是本土文化被侵略,但是事实是现在的青年人在说话时带出英语的绝对比善于引经据典的青年人多!或许我们应该学习法国,因为法国人以说法语为荣耀,我们应该以说汉语为荣耀!!。
美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班、小学和中学,其中学前班一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或三年。
美国的各州、各学区,各中、小学校都有明确而规范的教育目标。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对美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注重学校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使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和家庭模式。 美国的基础教育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课程设置贴近生活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
此外其他辅课也都根据贴近生活的原则,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只要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具备,社会上有用,学校就可设课,学生就可自由选择参加。 美国中学很早就实行学分制。
所谓学分制是每门课每周上课一小时,修满一年,考试及格,即可获得1学分。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
美国中学还实行按能力分组。其办法为通过智力测验,根据学生智商的高低将学生编入相应的班组。
课程则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办法。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科学、体育、卫生等。
而英语中又包括语文、文学、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美国中学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极为繁杂。
据原教育总署的统计,各州中学开设的课程多达274门,这是因为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综合中学负担之故。 美国的初中(含中间学校)实行混合课程,到初二时开始选修。
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有英语、社会科学(含领导能力、现代生活、有效生活、社会生活、政府、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历史等)、普通科学(含自然常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学等)、普通数和劳作课等。学生在选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智商、兴趣和成绩进行指导。
美国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公司编写的,由各学区的教育委员会负责选取。书店里各种类型的课本很多,每一门课都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各学校及教师选择。
无论语文、地理,还是科学、历史,各州的教材都各有特色,学生所学的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学起来也更有兴趣。美国学校上课时教师不是采取"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方法,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
例如高中历史课本中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人物已交待非常详细,因此教师授课时着重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美国学校对学生鼓励多而批评少,教师善于启发引导,提倡讨论。
考察中,洛杉矶市的一位校长介绍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害怕提问,"没有一个问题不可以提","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班集体的一个贡献"。他们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引导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教学中,教师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相反,鼓励学生有不同答案。
教师经常根据实际提出一个较大的、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制订问题的解决方案,寻找资料,搜集整理,发表自己的见解,求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协助者和带路人。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学生上课轻松愉快,积极举手提问,踊跃发言辩论,善于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富于创见。
美国学生具有充分的、坚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形成需要一定环境,美国学校所特有的氛围,则是滋生、培植这种自信心的良好土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一些课程甚至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甚至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 美国的中小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特长得以充份的发展。很多美国小学生二年级时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开始研究诸如动物或昆虫等问题;四年级时能用地图、照片、图表来理解世界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五年级时能列、读表格,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构的报告;六年级时能使用百科全书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
美国的中小学普遍十分重视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让学生多走出课堂,到校外获取知识。上艺术课,学生常到博物馆参观;上生物课,去农村实地考察;上科学课,则赴公司实验室听取专业人员的讲解。
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的中、小学校普遍重视体育。
如果是作业的话,自己到下面的内容里面找几个吧社会变迁中的教育法制 ——改革开放30年教育法制建设回顾与展望 编者按: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我国的教育也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30年里,我们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其间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自今天起,本版开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论”栏目,力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全面、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以期探索和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定的思想支撑。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我国的教育也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教育法制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社会变革,教育法制建设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取得了哪些突破,面临什么挑战?我们就此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劳凯声教授。
理性抉择 主要观点:依法治国是30年前中国人民治国方略的一次理性选择,教育法制建设是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志性事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会议公报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记者:我国传统上是“人治”国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国是怎样最终选择“依法治教”的? 劳凯声:在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民主法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建国初期,国家曾经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了一批教育法规、法令,有力配合了解放初期的学制改革、旧学校的接管与接办、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等项教育工作。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由此促成了法制建设的高潮。
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法制观念并没有在社会生活中植根,法律不但没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反而受到各种非法律手段的干扰和侵蚀,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记者:这在当时有些什么表现? 劳凯声:比如在1958年,为了纠正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在全国开展了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性。
但同时也出现了“左”的错误,必要的法规制度遭到破坏。例如,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过多,忽视了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质量降低,等等。
记者:当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劳凯声:1961年起,中央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通过总结经验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失误。1961年发布了由教育部草拟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为各级学校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规程。
记者:我国大规模的立法进程是从何时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法制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劳凯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引领国家拨乱反正、强国兴邦的治国方略,这是共和国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依法治国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是中国人民治国方略的理性选择。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划时代的新时期,一个大规模的立法进程展开了。 记者: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进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劳凯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80年到1995年是起步阶段,其间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一系列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政府规章等。1995年进入第二阶段,《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教育法治建设向着综合法治的阶段过渡。
2000年前后是第三阶段,《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一大批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基本形成了我国法律体系的框架,教育立法进入全面、系统的阶段。 十年砥砺 主要观点:教育基本法律制定,教育法初成体系,为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标志性事件: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出台。该文件提出“争取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
1995年《教育法》颁布。 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发展契机是什么? 劳凯声: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形成教育法的体系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等都是在《纲要》推动下出台的。 记者:《教育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劳凯声: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定一部教育基本法律,完善教育法制,实现依法治教,成了当时教育立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是教育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了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规定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确认了教育的公益性质,为教育事业规定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记者:教育法基本体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