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由于致病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的现象。
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病害,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因而也称传染性病害。 3、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即不适合的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因而也称非传染性病害。
4、症状:植物感染病原物或受非生物因子的影响,经过生理病变和组织病变后,最后在形态上出现 有别于正常植株的病变,这种病变后的形态特征称为症状。 包括病状和病征两方面。
5、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6、病征:是生长在植物生病部位表面的病原体(诸如病原物营养体、繁殖体和休眠结构等)。
7、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8、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9、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体。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
10、菌组织:有些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疏松或紧密的组织。 11、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12、全寄生:寄生性种子植物叶片退化,叶绿素消失,根系也退化成吸根,并以吸根中的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从寄主植物夺取其自身所需的全部生活物质的一种寄生方式,如菟丝子和列当等。 13、半寄生:有些寄生性植物的茎叶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系退化以吸根的导管与寄主维管束的导管相连,吸取寄主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方式,也称水寄生,如寄生林木的桑寄生和槲寄生等。
14、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进入寄主,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使寄主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因而也称为病程。 15、局部侵染:病原物侵入后扩展的范围局限于侵入点附近的现象。
16、潜伏侵染:有的病原物侵入后在寄主体内潜伏,寄主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或在寄主不同发育阶段才表现症状的现象。 17、症状隐蔽:有的病原物侵染后使寄主变现症状,但在某些条件如低温或高温下,症状可以暂时隐蔽,当条件适宜时又可重新出现的现象。
18、复合侵染: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随机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同一侵染位点可同时或先后遭受不止一种病原物的侵染,并常常表现集中病原物混合寄生的复杂症状,这种侵染称为~~ 19、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寄主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0、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也称单利病害或积年流行病害。
※系统性病害, 流行程度取决于初始菌量※ 21、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要经过年度间的病原物积累,才能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害。※局部性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气象条件※ 22、多循环病害:除初侵染外还有再侵染的病害,也称复利病害或单年流行病害。
23、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够不断积累,引起流行的病 害。 24、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指病原物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场所度过不利其生存和生长的冬季及夏季 (寄主休眠期或中断期)的过程。
25、抗病性:寄主植物具有的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 26、植物检疫:依据国家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人为传播扩散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
27、农业防治: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通过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来调节病原物、寄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抗病、不利于病原物侵染的环境条件,从而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方法。 28、生物防治:是利用对植物无害或有益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影响或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的防治方法。
29、物理防治:指通过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30、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即农药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二、填空(判断/选择) 1、常见病状类型:变色、腐烂、坏死、萎蔫、畸形。 2、常见病征类型:霉层、粉层、锈粉、颗粒、菌索、菌脓。
3、植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原核生物(细菌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类群。 4、真菌菌丝变态结构: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菌丝索、菌环、菌网。
5、菌组织类型:菌核、子座、假子座、根状菌索。 6、真菌的有性孢子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以及担孢子5种。
7、常见的无性孢子有孢囊孢子、游动孢子、分生孢子。 8、根据单倍体、二倍体和双核阶段的有无及长短,可将真菌的生活史分为以下5种类型:无性型、单倍体型、单倍体—双核型、单倍体—二倍体型以及二倍体型。
9、真菌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 10、细菌一般为球状、杆状、螺旋状,植物病原细菌。
您了解病理吗?——病理基本知识介绍(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功能变化的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医院病理科是重要的临床基础学科,它是将外科送检的手术标本、内镜咬检标本、各种脱落细胞(痰业、尿液、胸腹水)及尸检器官等制成切片后,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判断后,提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提供可能的病因学证据或线索、提供有关的预后因素。该诊断不仅是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最可靠的证据,而且是目前公认的疾病辅助诊断中最可信赖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肿瘤性质的确定方面,它是目前任何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最终诊断。
病理诊断对临床医生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时好比临床医生的眼睛,有“等米下锅”的感觉。比如,常见的胃肠癌、乳腺癌、肺癌、体表肉瘤等,病理确诊后外科医生才能决定能否手术切除、切除多大范围。
淋巴瘤病理确诊了,肿瘤科医生据此制定化疗方案,病情可能会迅速缓解。 病理诊断医生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且经过专业培训,工作、学习五年后才能出具诊断报告,有的诊断报告还要求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发出。
这就要求病理医生需要具备非常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悟性,以及为了提高专业能力不断钻研学习。同时也反映了病理诊断的艰难,它同检验、化验有着本质的区别。
根本没有机械手段能够代替病理医师作出病理诊断。病理诊断医生虽然不直接接触病人,但他面对临床医生。
在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病人的过程中,病理诊断医生是临床医生最好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在英美国家,病理医生素有doctor's doctor(医生的医生)之称。(待续)。
、疾病的概念三、疾病的病因四、疾病的转归第二节 病原学的概念第三节 病理学的概念第二章 疾病状态下机体组织与细胞的损伤和反应第一节 细胞与组织损伤的表现一、变性和物质异常沉积二、细胞死亡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对损伤的反应一、适应性改变二、再生和修复三、创伤愈合第三节 炎症一、炎症的概念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三、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分类四、常见的炎症类型五、炎症的结局六、临床常见的炎症第三章 发热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一、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的概念二、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性质第三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一、内生致热原的信息传递二、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上移三、调温反应第四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一、体温上升期二、体温高峰期或高热稽留期三、体温下降期或退热期第五节 发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一、机体功能的变化二、机体代谢的变化第六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二、发热时的处理原则第四章 应激第一节 概述一、应激与应激原二、全身适应综合征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三、应激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变化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一、应激性溃疡二、原发性高血压第五章 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第一节 水肿一、水肿的发病机制二、水肿的特征三、常见水肿类型与特点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二节 充血一、动脉性充血二、静脉性充血第三节 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三、血栓的结局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 栓塞一、栓子运行的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三、常见栓塞举例第五节 梗死一、梗死的原因二、梗死的病理变化三、常见梗死举例四、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六节 出血一、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出血的病理变化三、出血的后果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第八节 休克一、休克的病因和分类二、休克的发病过程及其机制三、休克时细胞和器官功能变化四、休克的防治原则第六章 缺氧第一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一、低张性缺氧二、血液性缺氧三、循环性缺氧四、组织性缺氧第二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一、缺氧时的代偿性反应二、功能和代谢障碍第三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一、代谢耗氧率的高低二、机体的代偿能力第四节 氧疗与氧中毒一、氧疗二、氧中毒第七章 感染性疾病第一节 感染的基本概念一、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二、影响感染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因素三、感染的类型四、感染时机体的反应五、感染的预防第二节 细菌感染一、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二、细菌的致病性三、细菌的耐药性四、细菌感染的免疫五、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感染第三节 病毒感染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二、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性三、病毒感染的免疫四、朊病毒第四节 真菌感染一、真菌的生物学特性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三、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第五节 寄生虫感染一、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人体寄生虫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四、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第八章 免疫性疾病第一节 免疫与疾病一、免疫反应的两面性二、病理性免疫的概念及意义第二节 超敏反应一、概述二、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三、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第三节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一、概述二、常见的自身免疫病第四节 移植排斥反应一、概述二、移植免疫的发生机制三、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四、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基本措施第五节 免疫缺陷病一、概述二、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第九章 肿瘤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第二节 肿瘤的基本特性一、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二、肿瘤的生长方式三、肿瘤的异型性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五、肿瘤对机体影响第三节 肿瘤的扩散一、肿瘤的直接蔓延二、肿瘤的转移第四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五节 肿瘤的命名、分类和常见肿瘤举例一、肿瘤的命名原则二、肿瘤的分类三、常见的上皮组织肿瘤四、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五、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六、癌与肉瘤的区别第六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一、环境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二、肿瘤基因第七节 我国常见肿瘤基本情况介绍一、食管癌二、胃癌三、大肠癌四、肝癌五、肺癌六、乳腺癌七、子宫颈癌第八节 肿瘤免疫一、肿瘤免疫和肿瘤抗原二、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三、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可能机制四、肿瘤的免疫学治疗。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了解体内的控制系统,掌握负反馈的概念。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跨膜信息传递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了解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第三章 血液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了解造血过程的调节,掌握三种血细胞的数量,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生成调节,了解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
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掌握ABO血型系统和输血的原则,了解Rh血型系统。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熟悉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掌握心电图各波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了解本章其他内容。 第五章 呼吸 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掌握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掌握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
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熟悉基本电节律,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了解大肠内消化,熟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了解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
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熟悉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掌握体温调节机制。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掌握肾血流量的调节。掌握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掌握尿生成的调节。
掌握清除率的概念,熟悉利用清除率的概念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以及推测肾小管的功能。熟悉排尿反射。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熟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感受原理,掌握眼震颤的概念和生理意义。了解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掌握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了解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觉醒与睡眠的机制,掌握睡眠的时相。掌握神经系统对姿势、躯体运动、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了解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熟悉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掌握下丘脑调节肽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对本章中其他内容作一般了解。
第十二章 生殖 熟悉男、女性激素的作用。掌握卵巢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病理的太多,这里发不了。
这是我下载的,看看能不能帮到你,对了,是在中国医学资格考试网下载的,你可以去看看。
还有好多,这只是一部分,包括执业医师、执业助理、临床、口腔、中医、公共卫生、护士、护师等。 【诊断学】习题集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集(1-2)及答案 2009医师资格考试各章节大纲考点试题集【免疫学】1—15单元 2009医师资格考试各章节大纲考点试题集【医学伦理学】1--7单元 医学伦理学模拟试题集(1-2-3套)及答案 2009医师资格考试各章节大纲考点试题集【生物化学】1—16单元 口腔执业医师习题(一 二 三套) 口腔助理复习资料集合 各学科 速记歌诀 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历年试题(外科护理部分) 09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2009执业助理考200分必看之500题 历年考点速记手册【药理学】 历年考点速记手册【外科学】 历年考点速记手册【生物化学】 历年考点速记手册【生理学】 历年考点速记手册【内科学】 历年考点速记手册【妇产科学】 历年考点速记手册【儿科学】 历年考点速记手册【病理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医学心理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医学微生物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医学免疫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医学伦理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药理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卫生法规】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外科学5】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外科学4】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外科学3】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外科学2】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外科学1】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生物化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生理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神经病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内科学3】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内科学2】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内科学1】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妇科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儿科学】 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精要与解析【病理学】 2009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试题(五) 2009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试题(四) 2009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试题(三) 2009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试题(二) 2009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试题(一) 口腔助理综合模拟试题+答案 2009年口腔执业(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三站 2009年口腔执业(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 2009年口腔执业(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第一站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第三站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第二站 2007年执业医师笔试真题及答案(共4单元;600题) 2006年执业医师笔试真题及答案(共4单元;600题) 2005年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共4单元;600题) 临床执业医师笔试重复率较高的580题 实践技能考试考官提问【118问】 病理学模拟试题汇总【共10套 全套1000题,包含病理学所有内容】 2008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复习试题(1-5套) 200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百日冲刺试题和答案一 200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百日冲刺试题和答案二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B1型题3)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B1型题2)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B1型题1)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3型题)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2型题)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1型题8)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1型题7)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1型题6)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1型题5)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1型题4)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1型题3)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1型题2)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药理学试题(A1型题1) 08年执业医师考试口腔助理A1-A2-A3-A4-B2型考题 2009年口腔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内容最新调整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病例分析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辅助检查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 临床执业医师技能操作考试《考官手册》 2005~2008年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试题精编【共计640道试题】 2009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后回忆答案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考试 内分泌代谢系统 笔记 2009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一考通过)必看之知识点 2009临床执业医师(一考通过)外科讲义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考试 消化系统复习笔记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考试 生物化学复习笔记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考试 泌尿系统笔记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考试 呼吸系统复习笔记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考试 生理学 笔记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考试 基础知识笔记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 循环系统 复习笔记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 妇产科复习笔记 2009临床执业(含助理)医师 血液系统 复习笔记 参考资料:中国医学资格考试网。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常常存在一种错误的概念,就是把神经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每当听到人家说“神经病”,马上就会想到“疯子”、“傻子”。所以,不少文艺刊物和电视、电影中常常出现将精神病称为神经病的错误叫法。其实,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为一谈。
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现有的仪器设备还查不出大脑结构的破坏性的变化。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精神病是由于患者脑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发生了紊乱,有些患者的中枢神经介质多了,有些则是缺少某些中枢神经介质,或是某些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物在脑内聚集过多所致。由于精神病患者大脑功能不正常,所以这些患者出现了精神活动的明显不正常,如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哭笑无常,有时面壁或对空怒骂,有时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体于大庭广众面前……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简称。前面已提到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协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功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起着“司令部”的作用。凡是能够损伤和破坏神经系统的各种情况都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头部外伤会引起脑震荡或脑挫裂伤;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会造成各种类型的脑炎或脑膜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儿童脑发育迟缓;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可造成脑溢血等等。那么,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哪些症状呢?头痛、头晕、睡眠不正常、震颤、行走不稳定、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风、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缩以及无力等均是最常见的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将症状分为两类:一类是刺激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另一类是破坏症状,表现为瘫痪。当然,有些神经病患者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失常,但这种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医生根据症状、检查以及各种化验等可以把这两者区别开来。
由此可见,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不同范畴的两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均不一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这两种概念搞清楚。如果遇到精神病患者看病的话,应当建议他到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去;而神经病患者,则应该到神经科去看病。
需要说明的是,神经衰弱和神经病、精神病也完全不同,更不能混为一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