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欧姆是一个天才的研究者.
欧姆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探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其结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在这个实验中,他碰到了测量电流强度的困难。在德国科学家施威格发明的检流计启发下,他把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化扭秤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电流扭力秤,用它测量电流强度。欧姆从初步的实验中发出,电流的电磁力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其关系式与今天的欧姆定律表示式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欧姆在当时也没有把电势差(或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三个量联系起来。
在欧姆之前,虽然还没有电阻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人对金属的电导率(传导率)进行研究。1825年7月,欧姆也用上述初步实验中所用的装置,研究了金属的相对电导率。他把各种金属制成直径相同的导线进行测量,确定了金、银、锌、黄铜、铁等金属的相对电导率。虽然这个实验较为粗糙,而且不不少错误,但欧姆想到,在整条导线中电流不变的事实表明电流强度可以作为电路的一个重要基本量,他决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把它当作一个主要观测量来研究。
在以前的实验中,欧姆使用的电池组是伏打电堆,这种电堆的电动势不稳定,使他大为头痛。后来经人建议,改用铋铜温差电偶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源电动势的稳定。
1826年,欧姆用上面图中的实验装置导出了他的定律。在木质座架上装有电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盘,S是观察用的放在镜,m和m'为水银杯,abb'a'为铋框架,铋、铜框架的一条腿相互接触,这样就组成了温差电偶。A、B是两个用来产生温差的锡容器。实验时把待研究的导体插在m和m'两个盛水银的杯子中,m和m'成了温差电池的两个极。
欧姆准备了截面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导体,依次将各个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观测扭力拖拉磁针偏转角的大小,然后改变条件反复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成下关系:
x=q/(b+l)式中x表示流过导线的电流的大小,它与电流强度成正比,A和B为电路的两个参数,L表示实验导线的长度。
1826年4月欧姆发表论文,把欧姆定律改写为:x=ksa/l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K表示电导率,A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L为导线的长度,X表示通过L的电流强度。如果用电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l'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而与电阻成反比。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1欧姆定义为电位差为1伏特时恰好通过以安培电流的电阻。
欧姆定律公式:I=U/R
其中:I、U、R——三个量是属于同一部分电路中同一时刻的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
由欧姆定律所推公式:
1.串联分压公式:R1与R2串联,则U1:U2=R1:R2
2.并联分流公式:R1与R2并联,则I1:I2=R2:R1
3.串联电路总电阻:R1与R2串联,则R=R1+R2
4.并联电路总电阻:R1与R2并联,则R=1/(1/R1+1/R2)
电压:大家都知道,水在管中所以能流动,是因为有着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差别而产生的一种压力,水才能从高处流向低处。城市中使用的自来水,所以能够一打开水门,就能从管中流出来,也是因为自来水的贮水塔比地面高,或者是由于用水泵推动水产生压力差的缘故。电也是如此,电流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位和低电位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叫电位差,也叫电压。换句话说。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压的高低,一般是用单位伏特表示,简称伏,用符号"V"表示。高电压可以用千伏(kV)表示,低电压可以用毫伏(mV)表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千伏 (kV)=1000伏(V)1伏(V)=1000毫伏(mV)电阻:水在管中流动时,并不是畅通无阻的,而是受着一定的阻力,阻止水的流通,这种阻力叫做水阻。同样道理,电线内通过电流时,电子在导线内运动也受着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叫做电阻。电阻用符号"R"表示,表示电阻大小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用符号"Ω"表示。测量大电阻值可用千欧(KΩ)或兆欧(M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千欧(KΩ)= 1000欧(Ω)1兆欧(MΩ)= 1,000,000欧(Ω)
电压和电阻成正比:I=U/R
电压,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此概念与水位高低所造成的“水压”相似。需要指出的是,“电压”一词一般只用于电路当中,“电势差”和“电位差”则普遍应用于一切电现象当中。
电压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用符号V表示。[1]1伏特等于对 电压表
每1库仑的电荷做了1焦耳的功,即1 V = 1 J/C。强电压常用千伏(KV)为单位,弱小电压的单位可以用毫伏(mV)微伏(μv)。
在物理学中,用电阻(Resistance)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元件是对电流呈现阻碍作用的耗能元件。
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缉供光佳叱簧癸伪含镰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ohm),简称欧,符号是Ω(希腊字母,音译成拼音读作 ōu mī ga ),1Ω=1V/A。比较大的单位有千欧(kΩ)、兆欧(MΩ)(兆=百万,即100万)。
电阻与电压的关系:欧母定律。
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是不可以改变的。这个电阻元件本身的特性,只与电阻元件本身有关。
电阻能够承担电压,但不能产生电压。电压是由电源产生的。电源,电阻元件与导线组成的闭合电路,就会产生电流。当电流通过电阻元件时,电阻元件才有了电压。也可以说,是因为电流流经电阻,电阻才有电压,所以一个定值电阻的电压,是由电流决定的。
一, 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 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 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 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五,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 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 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电阻的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串得越多,电阻越大)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④ 分压作用:=;计算U1,U2,可用:; ⑤ 比例关系:电流:I1:I2=1:1 (Q是热量)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并得越多,电阻越小)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并联,则有R总=R ④分流作用:;计算I1,I2可用:;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Q是热量)。
驱使电流流动的势力叫电压,字母是U。
电压大小的基本单位是伏特简称伏,字母是V。阻碍电流流动的阻力叫电阻,字母是R。
电阻大小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简称欧,字母是Ω。方向不变的电压叫直流电压,例如电池的电压。
方向不断变化的电压叫交流电压,例如照明电源电压。一般认为,低于36V的电压是安全电压。
不会让人发生触电事故。高达几千伏的电压,可使空气发生电离产生电火花。
电压越高,电流越大,电阻越小电流越大,所以不允许用导线直接短路电源。三者关系是电流=电压/电阻,这就是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对供电系统来说,没电阻最好,但电子电路中却是非用不可。
电流强度]
1 电流强度: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简称电流。
电流计算公式:I=Q/t Q为电量单位库,t
为时间单位秒。
2 1安培的规定:如果在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为1库导体中的电流就
是1安培。
*
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
3 1安培=1000毫安(mA) 1毫安=1000微安(μA)
4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符号 A
5 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 1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2 电流要从"+"接线柱入,"-"接线柱出。
3
被测电流不能超出电流表的量程。
4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两极上。
6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的和
[电压]
1 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 电压的单位:伏特,简称伏. 另外还有千伏、毫伏、微伏
1伏特=1000毫伏 1毫伏=1000 微伏
3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
4 电压表的使用注意事项:1 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2 电流要从"+"接线柱入,"-"接线柱出。
3
被测电压不能超出电压表的量程。
5 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征: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压和
并联电路的电压等于各支路中的电压并且等于电源电压。
[电阻]
1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 (不同的物体电阻一般不同)
2 电阻的单位:欧姆(Ω) 千欧、兆欧 1兆欧=1000000欧姆
3 1欧姆的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伏,通过的电流是1安则这段导体
的电阻就是1欧姆。
4 决定电阻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
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大多数电阻温度升高,电阻增大。
5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工作原理:改变电阻线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达到改变电流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不能使电流强度超出它允许的最大电流
种类:滑动变阻器和旋盘式电阻箱。
电阻线的材料:用电阻率较大的合金丝制成
6 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 常见的有硅锗砷化镓
7 三种半导体元件的特点: 压敏元件:受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变化
热敏电阻:受热后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减小的电阻。
光敏电阻:在光照下电阻大大减小的电阻。
8 超导现象:一些金属或合金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时,电阻变为零的现象
9 超导体:具有超导现象的物体叫超导体。
10 超导转变温度(超导临界温度):物质电阻变为零时的温度。 Tc
[欧姆定律]
1 19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了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U/R
2 伏安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3 串联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4 并联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5 电路中串联的电器越多,电流越小每个电器的电压越小 串联分压限流
并联的电器越多,总电流越大,各电器的电压不变。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电流;二是电路是通路(或闭合回路);
3、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常用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kV=103V; 1V=103mV=106μV;
4、常见电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是2V;对人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家庭照明电压是220V;
5、电压表的连接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2)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电压表的正极线柱靠近电池的正极;负极线柱靠近电池的负极);
(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0~3V;0~15V),各量程的分度值依次是0.1V,0.5V;电压表的读数等于指针偏转的格数乘以分度值;
注意:使用电压表前要先看清电压表的量程,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读数时,要看清量程,认清各量程的分度值。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电压之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与各节电池的电压相等;电磁的正极的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
6、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压相等,等于总电压(电源电压)。
7、R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电阻越大对电流的阻碍越大;电阻用R表示;其单位是欧姆(Ω);
8、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2)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3)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电阻率(即材料)越大电阻越大。
9. 温度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
(1)大多数导体,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少数导体(如碳),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某些合金(如锰铜)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较小。
10.电阻率: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m,横截面积1m㎡的导线在20℃时的电阻值,叫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4)测量:伏安法(电压表和电流表)。
(5)等效电阻: a.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电阻之和。即R总=R1+R2+…+Rn 若各电阻均为r,则R=nrb.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若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均为r,则1/R=n/R即得:R=r/n
1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 常见的有硅、锗、砷化镓。
12.三种半导体元件的特点:
(1)压敏元件:受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变化 .
(2)热敏电阻:受热后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减小的电阻。
(3)光敏电阻:在光照下电阻大大减小的电阻。
13.超导现象:
一些金属或合金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时,电阻变为零的现象
超导体:具有超导现象的物体叫超导体。
超导转变温度(超导临界温度):物质电阻变为零时的温度。
14.变阻器
阻值可以改变的电阻器;常见的变阻器是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常靠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特点:不能准确表示接入电路的电阻值,但可连续改变连入的电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