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 根据 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 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 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手卫生 1 、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 1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 2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 3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 4 )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 5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 6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 、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 1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 2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 1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 2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 、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 、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 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 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 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 、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 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 手, 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 应及时更换。
戴无 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 、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 科口罩,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 应戴医用防护口 罩或外科口罩。 2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 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 应使用全面 型防护面罩。
3 、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 应及时更换; 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
2010年医院感染知识考试试卷及答案(医疗医技组)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3、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传播。
4、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手卫生 )泛指通过洗手、手部消毒或者外科刷手等方法来清洁消毒手部。 2、隔离标示分三类,黄色表示( 空气 )隔离,粉色表示( 飞沫 )隔离,蓝色表示( 接触 )隔离。
3、医院感染病例由病人的经治医师于( 24 )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4、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等为( 感染性 )废物。
5、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要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其措施是注射疫苗、(药物治疗 )、( 跟踪监测)等。如要服药或注射,则需在( 24)小时内完成。
6、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为(清洁—污染 )切口。 7、预防性应用抗菌素时机应在手术切皮前(30分钟—1小时 )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剂量和种类的抗菌药物。
8、若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 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9、需上报传染病有三类共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 26)种,丙类( 11)种。
三、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每题2分,共30分。 1、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 √ ) 2、患者于10月29日以手外伤收住入院,11月1日患者出现发热、咳嗽、扁桃腺肿大不属于医院感染。 ( X ) 3、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 √ ) 4、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及接触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必须洗手。( √ )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疮诊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
( √ ) 6、产NDM-1细菌,中文全称为I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 7、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 √) 8、MRSA是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 X ) 9、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属于医院感染。
( X ) 10、临床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过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或霉变等。 ( √ ) 11、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人“现住址”指户籍所在地。
( X ) 12、给开放伤口采集标本时,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病灶表面后,再用无菌棉拭子采取病灶基地部或边缘有脓液或分泌物2份送检。 ( √ ) 13、术后患者的引流管尽可能多保留几天。
( X ) 14、多重耐药的非发酵菌多指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 15、超级细菌NDM-1是一种新的细菌,它携带了耐药基因。
( X )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 D ) A 霍乱、鼠疫; B 麻疹、疟疾、甲型H1N1流感; C 乙脑、血吸虫病; D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E 乙型肺炎、艾滋病。 2、隔离的实施应遵循( C )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
A. 接触隔离 ; B. 严密隔离 C.标准预防; D.飞沫隔离;E.空气隔离。 3、当手没有明显的血液体液污染时,可用 ( D )去除手部污染。
A、肥皂; B.清水 ;C.液体皂液 ;D.含酒精的手消毒剂;E、碘伏。 4、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C ) A、标准预防+空气隔离;B. 标准预防+飞沫隔离;C. 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D. 标准预防 +严密隔离;E.标准预防+保护性隔离。
5、标准预防针对人体内物质的隔离预防不包括( C ) A.血液 ; B.体液 ; C.汗液 ; D.排泄物 ; E.分泌物。 6、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 D ) 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菌素; C、隔离传染病人;D、洗手 ;E、手术器械的清洗灭菌措施。
7、减少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B ) A.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 B.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C.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切断感染途径;D.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8、您在日常医疗活动中用过的医用针、缝合针、备皮刀、手术刀等锐器应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容器( D ) A、黄色垃圾袋 ; B、黑色垃圾袋 ; C、红色袋垃圾 ;D、黄色标志锐器盒; E、黑色标志锐器盒。
9、减少外源性感染的主要措施有( D ) A、消毒灭菌; B、无菌操作 ; C 、预防隔离; D 、以上均是;E、以上均不是。 10、甲类传染病指哪些?( A ) A、鼠疫、霍乱;B、麻疹、天花 ;C、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D、肝炎、肺结。
按感染部位分类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 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医院感染易感人群主要包括:①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罹患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患者。②老年人及婴幼儿。③接受各种免疫制百剂治疗的患者,如抗癌药物、放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④长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造成体内微生态失衡的患者度。⑤接受各种侵袭性诊疗操作的患者等
医院感染的高位部位包括无菌组织、体腔或血液,要介入这些部位的器械或装置必须经过灭菌处理,比如使用血管内装置、导尿管回、应用机械通气、实施手术等,这些已成为许多患者治疗和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介入这些高危部位的侵入性操作或侵入性医疗器械会大大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甚至成为患者死亡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因此,近年来甚至今后一段时间被高度关注和干预的高危部位的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SSI)、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答染( CLABSI)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