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附中?七中么。
嗯。说正题。我今年刚参加中考的。
语文基础会出这么些个题目:
拼音辨析 字形辨析 近义词 成语运用 语句连贯 标点符号 古诗默写(四选三)
文学常识(这个有几年没考了,但是在各本教辅包括官方的教辅里面还都有归纳进去,所以也要复习)
关联词运用 句子仿写
文段概括(这个是2010年的新题 就是给出差不多一百字左右的文段 一般是新闻 然后概括成一句话 十到十五个字差不多)
考试的时候基础30分 每题3分
文言文和古诗都是课外的。
文言文的第二题 是四选二的一个选择题 题目是
下列加点字(是文言虚词)用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每个选项会有两个句子 分别是给出的文言文中的 和 课文中的语句
所以课文里的文言虚词也需要熟练掌握。
古诗绝对是课外的啦 课内的没用的。
不是借景抒情就是托物言志 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即可。
一 基础知识部分 (一)客观题部分 基础知识部分,五题为客观题,五题为主观题。
五道客观题分别考察的是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文学常识和病句;五道客观题则分别考察了古诗文的默写、语意连贯、新闻概括、语言得体以及仿写。但是今年的基础部分和2011年的相比,有了些明显的变化。
第一,取消了考察标点符号的题目。第二,病句的考察由改错变为了选择。
第三,主观题部分加重了对语言运用部分的考察。虽然今年的中考语文基础部分有了这些变化,但是只要学生平时的基础扎实,是足以应对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分析一下每道题目。 第一道选择题是考察学生对字音的认识。
总共考察了12个字的读音。其中“滑稽(jī)” “佝偻(ɡōu)”“酝酿(niàng)”“行辈(háng)”“锲而不舍(qiè)”这几个词是反复出现在模考试卷中的。
而这道题的难点在于D选项中的“曝晒(bào)”中“曝”的读音,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pù”。而A选项中的“越俎代庖(bāo)”和C选项中的“蟾蜍(zhān)”则是比较容易就能辨别的。
第二道选择题是考察学生对字形的辨别。共考察了16个词语。
其中“孤漏寡闻”“百费待兴”“揣摹”这三个词是重点考察的对象。而“揣摹”是模糊性最强的一个词语,其正确写法应是“揣摩”。
第三道选择题是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主要是考察“原型”和“原形”这个两个词语的运用。
“原形”主要是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而“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根据题目中的“露出原形”显然是指本来的形态,而不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所以A选项是不正确的。
第四道选择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今年的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他们的作者和作品中的代表人物;我们著名诗人艾青和他的作品;安徒生和他的代表作品。在这四个选项中出题者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作者进行了调换,就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细心。
第五道选择题为今年的新题型,将病句改错变成了选择没有语病的一项,这样的变化降低了病句的难度。A选项中“推进依赖心理”显然是动宾搭配不当,B选项中由于状语前置,很容易让学生认为缺少主语而误选,而C、D选项句子结构完成,且无其他语病。
今年的病句只要学生弄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二)主观题部分 古诗默写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选取的诗句也是没有悬念的,只要学生掌握中考大纲所给的篇目,这三分就是送分题。
第七题是语意连贯类的题型。这是杭州中考第二年考这种题型,这类题型有一定的主观性,两个空共三分,但只要学生答对其中的一个就能得到两分。
今年的中考所选取的语段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开头,从正反两反面论述了一个人变朱或变赤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好坏,而是主要取决于自身,学生如果弄清楚了这段话主要的观点,那么第一个空是不难填出来的。而第二个空的内容,从前后文来看,显然属于总结类的话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得出结论了。
第八题是新闻概括题,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已经大量的接触到了这类题型,所以应该在心理上是比较有把握的。今年杭州的中考题中的新闻材料选择了杭州市民卡这一大家熟悉的话题。
这则新闻共两段,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市民卡的新功能,第二段主要是介绍市民卡和其背后的技术支持。如果学生了解新闻的五个部分,那么就不难发现第二段的内容属于新闻的背景部分,而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在我们的第一段中。
只要学生抓住了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加以缩写,答案就出来了。 第九题是根据语境,写出得体的句子。
这种类型的题目在以往的中考中也考到过,所以学生应该并不陌生。做这类题目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有无称呼;第二,语意是否表述清楚;第三,语言是否得体,礼貌。
如果这三个方面的要求都达到了,想要拿到三分就轻而易举了。 第十题仿写。
今年的仿写好以前的仿写句子有了一些区别,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观察能力,要求更高了些。但是出题者也考虑到了学生做题时的难度问题,所以在题目中给出了可供选择的意象“月亮”“雨水”“桥”,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也给考生提供了解题的思路。
考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仿写,在仿写的时候注意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这样也就不难了。 总而言之,今年的中考语文基础部分告诉我们,只有把基础夯实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考试中拿高分。
在平时的复习中也应该适当的培养自己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学习的王道。 二 现代文阅读部分 今年的中考现代文前一篇考了李智红的《像蒲公英一样生存》,这篇文章继续延续了去年《一颗小桃树》的风格,以植物入手,由物及人,阐明道理。
借由卑微的蒲公英所蕴含的生命内涵,来告诫我们: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因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而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当自己怀才。
初中语文基本文体知识梳理识记 一、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四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二、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三、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
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由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事件意义组成,所以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联系记叙中心,与。
1\容易用错的成语 不亦乐乎 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不知所云 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参差不齐 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侧目而视 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差强人意 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出奇制胜 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处心积虑 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弹冠相庆 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鼎力相助 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耳闻目睹 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风声鹤唳 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改头换面 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改弦更张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改弦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耿耿于怀 形容心存怨恨, 光怪陆离 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鬼斧神工 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骇人听闻 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汗牛充栋 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绘声绘色 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火中取栗 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见仁见智 意见不统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见异思迁 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敬谢不敏 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侃侃而谈 "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空穴来风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良莠不齐 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1.指出下列各句的病因,填写在句后的括号中。(8分) A.主语残缺 B.谓语残缺 C.宾语残缺 D.主谓搭配不当E.动宾搭配不当 F.语序不当 G.不合书理 ①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 ) ②我们来到大海边,呼吸着新鲜空气、阳光和海水。 ( ) ③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就起床,准备出发了。 ( ) ④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 ( ) ⑤听了姜素椿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 ⑥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 ) ⑦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 ) ⑧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已的家园一一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复习策略 中考成绩是学生、老师、学校以及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择校和学校的声誉问题。
由此看来,积极探索能快速高效地提高中考成绩的复习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中考已日趋临近,笔者就近年来我省的中考试题作了认真分析,已略知其命题趋势及规律,现将“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部分的复习策略写出来,希望能在冲刺阶段给考生助一臂之力。
一、字音 (一)整体要求 1、能正确拼读汉语音节,能给汉字注音,能辨别并改正错误的音节。 2、掌握3500个常用字的正确读音。
3、掌握常见多音字的读音。 (二)复习策略 1、熟记汉语拼音的读写规则,如: (1)ü与j、q、x、y相拼时,必须省去ü上两点。
(2)iou,uei,uen前面加声母时必须写成iu,ui,un,如:“春秋”不能注为“chuēn qiōu”,而应注为“chūn qiū”。 (3)注意韵母er用作韵尾时(儿化音)写成r,如:鸟儿(niǎor),花儿(huār)。
(4)牢记声调标调规则,如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2、注意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形声字、形近字加以收集比较,如: (1)形声字 风流倜傥(读tǎng 不读dǎng),两相对峙(读zhì,不读shì)。
(2)形近字 敝帚自珍(zhēn) 广泛(fàn) 揣测(chuǎi) 暴殄天物(tiǎn) 针砭(biān) 惴惴不安(zhuì) 3、注意多音字的比较认读,如: ài(艾草) lǒng(笼罩) zǎi(积攒) 艾 笼 攒 yì(自怨自艾) lóng(鸟笼) cuán(攒动) 二、字形 (一)整体要求 1、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能够在田字格、方格里按要求规范、工整地书写汉字。 2、掌握3500个常用字的字形,能正确地辨别并改正词语、句子、语段中常见的错别字。
3、能正确书写并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二)复习策略 1、写字时掌握字的间架结构,笔画舒展适中,分布合理,力求整个字的结构匀称,重心平稳。
2、将3500个常用字汇成表,利用字典查出每个字的音和义,以便帮助记其字形。 3、在所有汉字中,有好多同意字极容易混淆,在复习中必须得依据字的意义及搭配习惯来掌握。
如: (1)“查”和“察”的区别——调查、检查、观察、察言观色。 (2)“汇”和“会”的区别——“会聚”这个词里的“会”可换为“汇”,但“融会贯通”里的“会”不可换为“汇”。
(3)“曲”和“屈”的区别——有时“委曲”与“委屈”的意思相同,但在“委曲求全”这个成语里不能把“曲”写为“屈”。 4、在所有汉字中,也有好多形近字极容易混淆,在复习中必须得仔细辨别。
如: (1)“点拨”中的“拨(bō)”不能写为“拔”也不可读为“bá)。 (2)“销声匿迹”中的“销”不能写为“消”。
三、词语(包括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一)总体要求: 1、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二)复习策略 1、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的辨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在了解它们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不同的因素来体会其间意义和用法上细微的差别。常用的辨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1)从词义的轻重来辨别。
如“失望”和“绝望”,前者的程度浅后者的程度深。 (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来辨别。
如:“战斗”和“战争”,前者范围小,后者范围大。 (3)从成语的感情色彩来辨别。
如“爱护”、“保护”和“袒护”三个词都有表示护卫,免受伤害之义,但爱护是褒义词,保护是中性词,袒护是贬义词。 (4)从词的搭配对象来辨别。
如“充足”、“充分”和“充沛”三个词都有“满”和“够”的意思,但“充足”常与具体的物质方面的东西搭配,如:粮食充足;“充分”和“充沛”则常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条件充分、精力充沛。 (5)从词的语体色彩来辨别。
如“死亡”和“逝世”,前者用于一般(平凡)人的死,而后者则用于伟大人物的死。 (6)从词性来辨别。
如“障碍”和“阻碍”,它们都有阻挡、妨碍事物发展和进行的意思,但“障碍”是名词,可作主语和宾语;而“阻碍”是动词,常作谓语。 2、成语的正确使用 (1)注意辨别理解成语中的关键字。
如“事半功倍”中的“功”字,有的学生常把它当“工”来理解,以致把整个成语的意思理解为:付出成倍的工作,才完成一半的事情。再如“销声匿迹”中的“销”字,也有不少学生常把它当“消”字理解,从而把整个成语的意思理解为:声音消失了,踪迹不见了。
(其实“功倍”指成倍的功效,“销声”指不公开讲话。) (2)注意辨析近义成语。
如“鬼斧神工”和“巧夺天工”,两个成语都用来形容技艺高超、奇妙,但“鬼斧神工”指鬼神所造,不是人力所为,因而常用来形容一些天然形成的景物,“巧夺天工”则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因而常用来形容一些经过人工雕饰的景物。 (3)注意辨别成语的使用范围。
如“咄咄逼人”和“盛气凌人”,两个成语都含有“气势汹汹,使人难堪”之意,但前者的应用范围广,不仅限于人,还可用于气势、形势、命令等;后者只用于人,并含有傲慢自大的意思。 (4)注意辨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两个成语都含有“没有一处不到”的意思,但前者常形容待人处事细致。
杭州市中考试题(基础题)及答案 一(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踌躇( chú ) 眼睑( liǎn ) 锲而不舍 ( qiè ) B.归省(xǐng ) 抽搐( chù ) 义愤填膺 ( yīng ) C.酝酿 (liáng) 蹒跚 (pán ) 气冲斗牛( dǒu ) D.剽悍 (piāo) 阴霾(mái ) 面面相觑 (qù )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胸襟 正经危坐 狡辩 明辨是非 B.任凭 忍劳忍怨 脉搏 博学多识 C.笨拙 相形见绌 憔悴 出类拔萃 D.讴歌 呕心沥血 毕竟 锋芒必露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她 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更加炯炯有神。
②人民法院经审议,认定该裁决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当予以撤销。 ③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既要考虑服务质量,也要考虑经济 。
A.掩盖 违反 效益 B.掩饰 违反 效率 C.掩饰 违背 效益 D.掩盖 违背 效率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B.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C.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路越来越好。 D.魅力的画面与逼真的音响效果相得益彰,使这部影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已经爬到中天了, , 。 ;风来了,楼房和山峰在水中摇曳着,显得朦胧而又神秘。
①蓝蓝的夜空映衬着圆圆的月亮 ②高高地悬挂在蓝蓝的夜空中 ③向大地散射出银色的光华 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⑤千岛湖碧绿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山峰和楼房 ⑥千岛湖两岸的楼房和山峰倒映在碧绿的水里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B.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大地,也奉献给人们。 C.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成为一种高尚的人生品质时,你能不快乐地接受并享有吗? D.我们应当选取那些有益于我们思想、启迪我们智慧的书籍来读。
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7。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做3小题)(3分) 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8。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句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①挫折和失败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
②挫折和失败会给人带来痛苦。 ③可以说,挫折和失败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9。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3分 ①由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首次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于今年5月全面启动。 ②举办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是为了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语言文字应用。
③本届大赛的获奖名单将于今年8月下旬正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公布。 10。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生活对我们的厚爱。
我们没有捕鱼耕种,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 , 。心存感激,是一种明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 , 。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0分,各3分) 1.B 2.C 3.C 4.D 5.B 6.A 7。
①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每句1分,有差错不给分) 8。挫折和失败虽然(可省略)会给人带来痛苦,但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因此可以说,挫折和失败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或者:挫折和失败会给人带来痛苦,也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因此可以说,挫折和失败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语意贯通,关联词使用恰当,标点运用正确,得3分。
有欠缺酌扣) 9.①删去“首次”或“第一届” ②“应用”后加“能力”,或加“水平” ③删去“正式”,或把“正式”放到“公布”前 (每处1分) 10。示例:①我们没有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
②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冷漠。(第①句2分,第②句1分。
要求内容合理,句式基本相同,语意贯通。有欠缺酌扣) 2007年杭州市中考试题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和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考试结束后,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 一(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唱和(hé) 沉湎(miǎn) 孜孜不倦(zī) B.炽热(chì) 诘问(jié) 梦寐以求(mèi) C.牟取(móu) 襁褓(qiǎng) 越俎代庖(bāo) D.悲怆(cāng) 禁锢(gù) 五行缺土(xíng) 2.下列词语。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中考语文试题一般分为四部分:知识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
崔老师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知识积累,从何下手 问: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在实际复习中,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知识积累部分在中考试题中比例相对较小,并且多是记忆性的,属于基本分。
复习时,考生要以课内为主,注重课内外的结合,尤其注意名家名篇、名言名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复习时要注意古为今用,对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名言名句要引起重视。
文言文阅读 收放结合 问:有很多学生对课外文言文阅读很头疼,不知道该如何复习。 答:关于这一点,要注意能力迁移,打通课内外界限,以课内学习的文言现象为线索到课外找例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复习中,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比如,关于“之”字,学生可以将课内学到的“之”字的用法进行梳理,列成表格纲目,然后到课外书中找例句,这样,既复习巩固了“之”字的用法,又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新的知识。 问: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可以涉猎哪些书籍? 答:学生如果课外有富余时间,可以选择阅读一些文言书籍,比如阅读《世说新语》、《笑林广记》等趣味性强,而又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或者阅读如《颜氏家训》这类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作品,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学会表达 问:关于现代文阅读,你认为学生在自主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生在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目时,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把自己的理解恰当地表达出来。建议学生在平时复习时,尽量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系统、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注意练习使用一些答题技巧,比如答题时,尽量不脱离文本,利用、转换文本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作 以我为主 问:写作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很苦恼,费尽心机,但却无法取得满意的分数,对此,您怎么看? 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方法,最好是在平时多注意练笔,写日记、周记,写读书心得。
考生可以从现在起坚持每天写日记,笔耕不辍,相信他们会受益匪浅的。 对此,需要强调一点。
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常犯一个毛病,就是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他们每写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总是考虑如何能让这些内容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获得高分。其实,这样很容易打断写作时的连贯思路,导致文章缺乏连贯性、条理性,反而得不到高分。
因此,写作时不要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这样才能写出佳作。 中考语文冲刺复习技巧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下面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在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法,简单谈谈: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
1,英语和数学,提前准备预习。
2,可以买:北京教育出版社《基础知识手册》等基础性强的教辅,只用一套。不必买一大堆,只求精简实用。
3,可以提前上网看些历年中考考试卷和中考考试说明大纲。提前进入应试状态。做到心中有底。
三从一大——一切从难,一切从严,一切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
4,语文和英语的语法,要掌握。主谓宾定状补,不定式,从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语法主干要深入骨髓。固定词组和常用短语一定要记住,生词可以每天不定时反复记忆。
5,数学的公式中,除公理之外的定理,推论一定要自己推理出来。课后习题要快速正确完成。要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6,中考的题目源于教材,难于教材,百分七十以上是基础题和中等题,教材是重中之重。
7,中学英语和数学是大多数实用性强难度大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以后选择专业至关重要。是起到战略核心作用的学科。
记住一句:万变不如其宗,先整理好考试大纲,制定可行的目标,用田忌赛马的方法对付考试,先吃肉再啃骨头。平时可以多看一下巨鹿之战或萨尔浒之战,凭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样才可将注意力集中。
心静不下来,一种方法:参考一下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九战九捷。俘杀四十万秦军。
武圣义绝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把考试当成一场战争来对待。
用气势带替心浮气燥。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