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
普通混凝土(简称为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所组成,另外还常加入适量的掺合料和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架作用,称为骨料;水泥与水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骨料表面并填充其空隙。在硬化前,水泥浆起润滑作用,赋予拌合物一定的和易性,便于施工。水泥浆硬化后,则将骨料胶结为一个坚实的整体。
钢筋混凝土(简称RC),是经由水泥、粒料级配、加水拌和而成混凝土,在其中加入一些抗拉钢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达到建筑设计所需的强度。它应该是人类最早开发使用的复合型材料之一。
钢筋和混凝土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建筑材料,钢筋的比重大,不仅可以承受压力,也可以承受张力;然而,它的造价高,保温性能很差。而混凝土的比重比较小,它能承受压力,但不能承受张力;它的价格比较便宜,但是却不坚固。而钢筋混凝土的诞生,解决了这两者的缺陷问题,并且保留了它们原来的优点,使得钢筋混凝土成为现代建筑物建造的首选材料。
混凝土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胶凝材料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自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波特兰水泥后,由于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特别是能耗较低,因而用途极为广泛。
1861年钢筋混凝土得到了第一次的应用,首先建造的是水坝、管道和楼板。1875年,法国的一位园艺师蒙耶(1828~1906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
20世纪初,有人发表了水灰比等学说,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以后,相继出现了轻集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种混凝土外加剂也开始使用。6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减水剂,并出现了高效减水剂和相应的流态混凝土;高分子材料进入混凝土材料领域,出现了聚合物混凝土;多种纤维被用于分散配筋的纤维混凝土。现代测试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混凝土家族”里也有了新成员的加盟,其中纤维混凝土,无论从抗压强度和价格来看,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钢筋混凝土虽然受到“混凝土家族”的竞争影响,其发展的优势也不如从前,但是,在如今的很多领域中,仍能看到它那熟悉的身影。它依旧是坚固耐用的代名词。代表城市形象的高楼大厦,自然少不了钢筋混凝土。高速公路、建筑桥梁、隧道等是钢筋混凝土现代应用的另一方面。然而,钢筋混凝土还有一个更为实用的功能,那就是除险,在处理各类坍塌事故中,使用钢筋混凝土,可以更快的取得关键性的进展,因为有了它的支撑,才能使抢险行动获得控制性成果。因此,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钢筋混凝土在众多建材中,依旧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建筑道路上,钢筋混凝土可以走的更好、更稳
二灰稳定碎石基层与施工中的质量监控 (1)首先是对材料进行检验,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拌合现场;(2)严格控制配合比,每天进行2次碎石含水量分析,以便确定拌合水的最佳用量;(3)彻底清除垫层表面的浮砂、浮土和杂物,如局部地段垫层损坏,则清理干净后用二 灰混合料填补并碾压,经洒水后再正式摊铺二灰层;(4)对拌好的混合料进行压实试验,以便确定压缩系数或松散系数,以此确定每个断面的 松铺厚度,由于配合比和材料的差异,每天应首先做松散系数的试验,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摊 铺;(5)摊铺时对宽度、高度、平整度和横坡度进行质量监控;(6)采用饱和洒水碾压,25 t (250 kN)振动压路机第一天压6~8遍,第二天再压4~6遍, 二灰稳定碎石基层即成型;(7)通过7天的湿式养生后,工程处进行质量自检,整理有关技术资料,请监理进行检查并 请求弯沉测试。
在监理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下一工序的施工。 4.4 混凝土面层施工中的质量监控 对材料的质量监控和对配合比的监控前面已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下面主要论述施工过程中 的质量监控。 4.4.1 模板安装的质量监控 首先对中、边桩进行测量放样,按照设计 高程安装模板,安装完毕后再对模板进行实地复测,对有偏差的立即调整,使高程、中线、边线、顺直度、稳固程度等均符合要求,确认无误后对模板底部空隙用砂浆封堵。
第二步是 对浇注厚度进行检查,以每10 m为一个断面,每个断面随机检查3个点,如浇注厚度达不到 设计要求,则要把二灰基层凿低,以满足混凝土浇注厚度要求。最后在模板内侧涂上脱模剂 。
该工序中最应注意如下2个方面:(1)模板外侧一定要有多个支撑环,以便能用它来支稳模板。避免在振捣时挤歪甚至挤垮模 板,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宽度和平直度;(2)应尽量选用高度与混凝土面板厚度一致的模板,如模板高度比混凝土面板厚度稍小时, 应用砂浆认真封堵模板底部空隙,待砂浆有一定强度后才能浇注混凝土,不然在振捣时会严 重漏浆,从而降低混凝土面板的标号。
4.4.2 现场清理 模板安装结束后,应认真清理浇注现场内的泥砂、浮 石和杂物,并且洒一次透水,再请现场监理工程师对模板安装、浇注厚度、材料、设备和 施工准备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并在检查表上签字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注。 4.4.3 拌合 在混凝土拌合现场必须有质量监控人员跟班,其职责除严 格控制材料按配合比投放外,还要控制搅拌时间,防止结块水泥袋碎屑、树皮、草根、泥块 等杂物进入料斗,以及负责测试粗细集料的含水量和不定期校正手推车容量,负责做塌落度 试验和做试块等工作。
可以讲它是除材料测试以外的第二道关口。 4.4.4 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1)摊铺与振捣:由于每5~7 km才设一个搅拌站,所以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多少会出现类似 离 析的不均匀现象,因此,简单的摊平振捣,在靠近模板处往往会出现蜂窝现象。
而模板旁采 用人工用铁铲送料并且翻铲拍紧,使模板旁充分填满混合料,再经振捣后就没有蜂窝现象了 。 采用1.1 kW的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要尽量均匀,不能局部漏振,不能碰到模板和传力杆 , 并且不断摸索,掌握在不同气温、不同水泥品种、不同水灰比情况下的不同振捣时间。
它是 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工序之一。 (2)提浆与整平:首先使用2.2~2.8 kW的平板振捣器,以及电动磨盘进行提浆,然后用 1 .1 kW的振捣梁和滚筒进行整平,在最后整平时采用拉动滚筒使其滑行的办法,这种整平效 果较好。
它是混凝土表面“美容”的第一道工序。 (3)钢筋安装及检查:纵缝拉杆及施工缝传力杆都必须严格控制其直径、长度和安放间距 ,拉杆应与路中心线垂直,使传力杆与路中心线平行,拉杆与传力杆必须安置水平,振捣时 尽量避免碰撞,以免变位而影响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胀缝角隅及边缘钢筋补强:主筋、结构钢筋的材质、直径、数量、各部位尺寸、弯折 捆扎均要符合设计要求,安装时要留有足够的保护层,安装完毕立即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 ,当场填写钢筋安装检查表,双方签字确认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浇注。是防止胀缝两侧 产生裂缝的关键工序之一。
(5)涵洞顶补强钢筋和由于二灰弯沉不合要求而需设钢筋网进行补强的,按监理工程师专 门下的通知进行。 (6)表面整修与防滑;掌握好表面抹平和抓毛的时间;一般应在混凝土终凝前、表面基本 干水后用长45 cm、宽20 cm的木抹反复抹平抛光。
在表面抹平的基础上,用手试压混凝土表 面,认为已达到比较理想的凝结效果后再用抓毛器在混凝土表面拉出深2~3 mm、间隔1.5 ~2 cm的横向防滑槽。这是混凝土表面“美容”的最后一道工序。
(7)养生:湿式养生以铺草袋最好,由于钦—陆公路两边均为稻田,因此全路段均采用 稻草覆盖湿式养生。在抹平拉毛后2 h马上洒水,并随后覆盖稻草,再均匀洒水,每日 的洒水次数随天气变化而变化。
总之要保持混凝土湿润,保证水泥的水化反应,按规定应连 续养生14天,期间严禁各种车辆通行,它是确保混凝土路面达到规定强度的关键工序之 一 。 (8)切缝:一般应在浇注完后的第二、三天进行,总之应控制在混凝土终凝后 36~48 h内。
【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设备基础浇筑施工技术要求。
设备基础浇筑施工技术要求包括:(1)一般应分层浇筑,并保证上下层之间不留施工缝,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200~300mm。每层浇筑顺序应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也可采取中间向两端或两端向中间浇筑的顺序;(2)对特殊部位,如地脚螺栓、预留螺栓孔、预埋管等,浇筑混凝土时要控制好混凝土上升速度,使其均匀上升;同时,防止碰撞,以免发生位移或歪斜。
对于大直径地脚螺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用经纬仪随时观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