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 造型艺术之一。
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
由于它占有三度(长、宽、高)空间,因此亦名“空间艺术”。也有称之为“视觉艺术”或“触觉艺术”的。
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等。又可分为室外雕塑和室内雕塑。
因材料能长期保存,并能起到装饰和美化建筑、器皿等作用,故常带有永久性和纪念性。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时期,就并存着写实与装饰风格的雕塑,至今犹大量存在。
商周时出现憩静稚拙与写实俏色的玉雕和严峻而神秘的青铜器浮雕,构成以几何纹样为主的装饰风格。春秋、战国的雕塑、风格多样,并统一在强烈动感和装饰变形之中。
秦代雕塑以静中有动、威仪棣棣的写实风格,代替战乱年代博斗感和装饰风。汉代雕塑以深刻的内容和鲜明的动感,表现出社会现实的深度。
到南北朝,石窑和寺庙的雕塑,风格和类别趋于繁多。唐代雕塑,造型丰满优美,气势宏阔,流传久远。
宋代雕塑精于表现现实生活,雕塑技法创新。清代雕塑则浮丽而繁琐。
雕塑艺术多半通俗易懂,能突破语言、文字、国家及民族的限制,形象地记录科学、文化、经济、政治、军事、风俗等社会生活,具有相当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珍贵资料。 默塑 雕塑术语。
雕塑习作的一种。一般指在对人(或物)作雕塑写生的基本练习结束后(或练习中),进行只凭记忆、不看对象的塑造。
是基本训练的课程之一。它能巩固形象记忆,加强对人物自然规律的理解。
速塑 雕塑术语。雕塑习作的一种。
一般指在短时间内、用简要的方法、将塑泥或可塑性材料塑造出对象动作形相和神韵的小品雕塑。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收集立体形象素材的快速方法。
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形象的记忆力及迅速描绘对象的能力。 石雕 亦称“石刻”。
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
古代大型石窟、摩崖、陵墓雕刻与建筑雕刻,绝大多数用石雕成,现仍保存大量的石窟。秦代的石鲸鱼是巨大的石质雕刻,玉石雕刻则多为小型。
学中用材料为大理石(汉白玉是其中之一)、青石、花岗石、砂石等。由于石的原材料得诸自然,且能长期保存,故石雕成为大型纪念性与装饰性雕刻的主要艺术品种。
传统石雕,是以斧、锤、凿等作为工具,近代有采用甘油、火药及简单机械替代的。因石雕品种繁多,色泽纹理绚丽多彩,与天空地貌融为一体,材料质感和景物协调一致,如乐山大佛等,给人以崇高和美的享受。
木雕 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
常用的有楠木、樟木、柏木、黄杨、龙眼木、红木、梨木、杨木、桑树根及其他果木;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眼,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楼台亭阁、动物水禽等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讲究刀法和风格,以及利用木料本身自然的特点去寻找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的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加以斧凿,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趣味。
我国有长期的木雕传统,如楚墓木雕及鲁班做木雕的传说等,而木构古建筑的各部位装饰,大量使用木雕配合,则是建筑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室内的木雕也有大型的,主要用作宗教的偶像,雍和宫的巨型独木大佛及承德的粘拼木块制成的巨型观音像都是木雕名作。
骨雕 亦称“骨刻”,雕刻艺术。按材料分类之雕刻品种之一。
指在动物骨头或骨制品上雕刻的花纹或物像。因为骨质细密坚实,适于精雕细琢那些较为精美的形象。
人类祖先用粗犷的骨雕制品开创了中国的雕塑艺术。距60~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出土的骨针,是我国最古老的雕刻品之一。
始于原始社会,是介于绘画与雕刻的一种艺术。到了新石器时代是形式多样的小型雕刻品,其骨雕有了长足的发展,有阴纹线刻、薄浮雕纹、圆雕等多种形式的装饰物品。
骨雕筒 新石器时代骨雕工艺品。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这些骨雕器皿利用动物肢骨空腔,就材成形,或圆形或三角形,高6――8厘米。器壁有多种形式的装饰加工,或刮磨或雕刻(如剔地凸起的弦带纹、阴刻沟条等),有的穿孔镶嵌绿松石。
贝雕 用有色贝壳雕刻或镶嵌成的工艺品。早在宋元前后,我国民间就流行有螺细镶嵌和贝帖等工艺等。
品种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色彩富丽,形状奇异,自然美观。
主要产区有辽宁大连、山东青岛、广西北海、广东陆丰等地。 砖雕 一种民间雕刻工艺品。
指用凿和木锤在砖上钻打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简单图像,作为建筑上某一部位的装饰品。种类有浮雕、多层雕、堆砖等。
以北京、安徽、浙江、山西、江苏等地所产较出名,风格上南方绞纤细,北方较浑厚。 泥塑 亦称“彩塑”。
一种传统雕塑工艺品。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绘。
最著名的彩塑如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和太原晋祠的宫女,无锡的“惠山泥人”及天津的“泥人张”,各具。
在欧洲雕塑史上有三座被后人称之为难以逾越的山峰,他们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和19世纪的奥古斯特·罗丹。
罗丹曾经在遗嘱中提及前两位大师:“生在你们以前的大师,你们要虔诚地爱他们。在菲狄亚斯和米开朗基罗的面前,你们要躬身致敬。
崇仰前者神明的静穆和后者狂放的忧思吧。对于高贵的人,崇仰是一种醇酒。”
希腊古典主义时期代表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狄亚斯 用石头雕刻的欧洲史 在某种程度上,欧洲承载了一部西方的雕塑史。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相信时间隧道的神话,带领读者来一次特别的“欧洲游”———去古希腊罗马、去米开朗基罗那个时代的佛罗伦萨、去罗丹雕刻《思想者》的时刻、去亨利·摩尔创作《母与子》的工作现场———这样的旅游才有趣,这是一次美的历程,艺术的洗礼。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向记者谈起了在欧洲欣赏雕塑,欣赏美的几个必去的地方。 欧洲人用雕塑的方式书写了欧洲文化的历史。
按照时间顺序,欧洲雕塑史上有几个最重要的代表时期或人物: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现代主义时期奥古斯特·罗丹**** 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迈过现代派门槛儿的罗丹;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亨利·摩尔。 第一站:希腊———雅典卫城 重回文化起源之地 去欧洲,不能不去希腊,因为欧罗巴大陆的文化就起源于此。
去希腊不能不去雅典卫城,因为那里有古希腊雕塑的真迹。 孙振华院长说,像中国的圆明园一样,卫城也是断壁残垣,残留的雕塑真迹大都同建筑物连在一起,这是因为“侵略者可以搬走雕塑,却搬不走连着雕塑的柱子。”
在卫城,当然要看雅典娜胜利女神殿,也就是无翼胜利女神殿。传说中,雅典市民为了让胜利永驻,就将胜利女神的双翼砍下,于是就成了无翼胜利女神。
这座神殿历经兴废盛衰与战火洗劫,17世纪英国人又拆走了许多浮雕,现在只剩下几座11米高的圆柱。目前在大英博物馆的“命运三女神”,就是英国人从卫城搬走的。
第二站:法国———巴黎卢浮宫 一步跨越几个世纪 孙院长推荐,法国巴黎卢浮宫是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因为它几乎缩写了欧洲雕塑的整个历史。 在这里,可以从古希腊的雕塑开始看起。
“维纳斯”安静地立于卢浮宫的石雕厅内,它当初是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原本是从古希腊运往别处的礼品,结果中途沉入大海,便成了今天“断臂的维纳斯”。 除了人人都要与之合影的“维纳斯”外,无头“胜利女神”也立于宫内。
在古希腊,很多神都是以人的面貌出现的,当年塑像多得令人难以想象。沐浴在地中海的阳光下,想象着人们当时的心态———健康、豁达,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通过人体得到表现,展现了人们对和谐、理性和优美的追求。
古希腊时期保留下来的雕塑不多,因此非常珍贵。 尤其让中国人感兴趣的是,广场中央的玻璃金字塔,是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耀眼的光彩。
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孙院长开玩笑说:“在卢浮宫,可以一步跨越几个世纪。”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再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交替时期的罗丹,人们可以用大半天时间,从现代返回过去,感受历史所赋予的艺术精品。 第三站: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 睁大眼睛欣赏珍品 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古希腊罗马回来之后,我们应该去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那里了。
不过这种走法有点绕远,最好的选择就是从卢浮宫出来之后,直接去罗丹博物馆,这样虽然打乱了时间顺序,却省去了绕远的麻烦。 著名的《思想者》就在罗丹博物馆里的前花园中,《吻》位于后花园,前后花园约有一百多个雕塑,几乎满园都是,还有一些是未完工的作品。
孙院长提醒,游客参观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因为罗丹的作品知名度很高,有些原作常常出国展出。如果原作出国,原地就放一个仿制品,《沉思者》就有两个仿制品,以免原作出国时原地光秃秃的不好看,而且游客也会抗议。
第四站: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教堂 沉睡的顽石更幸福 去佛罗伦萨,一定不要错过美第奇家族教堂,那里集中了米开朗基罗的很多作品,著名的《昼》《夜》《晨》《暮》雕像就安放在这里。《暮》,表现的是一名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未能入睡,正处在一种苦闷中发呆;《晨》是一个体格结实得几近男性化的女裸体,她刚从忧患不安中醒来;《昼》是一个似乎未作完的男裸雕像,一脸大胡子遮盖了他的大半脸部,他好像突然惊醒,回首远方,不知世间又发生了什么,这尊雕像的背肌雕塑得极好;《夜》是四尊雕像中最富诗意的一尊,她具。
要想学习雕塑,首先要认识雕塑,理解雕塑艺术的概念。
人类认识身边的世界,第一步都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宫完成的。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的刺激形成了感觉,然后通过综合的判断形成了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认识和相对固定的概念。
人将各种感官所认识的事物和判断的概念加以研究和总结,著书立说形成了各门知识。人有听觉:在认识声音的过程中,人懂得了节奏和弦律的概念,随之创造了美妙的音乐和话语;人有味觉:在认识世界上酸、甜、苦、辣的过程中,懂得了酸与甜、甜与酸等味道之间的那种美妙的感觉,随之创造了无数的佳肴;人有触觉:在抚摸这个世界上的物体过程中,人懂得了物体的肌理和空间体积形成了触觉概念,随之创造了人的舒适的生活环境;人有视觉:在认识世界的色彩、空间等过程中,懂得了色彩和空间的变化,随着创作了大量的视觉形象供人们玩味和认识。
世界是一个大的空间,宇宙是个更大的空间,当人通过视觉和触觉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时候,空间和形体的感觉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人们不断地在空间中寻找不同物体的坐标,并根据那些不同物体对感官的刺激所形成的概念来区分物体和空间的精神意义,这就如同原始人认识和使用石制刻削器一样,当他们认识这种特定的形体和空间的造形所具有的功能后,在认识和规定了它的使用意义的同时,也就形成对它的空间造形的精神意义的认识。
直到今日,如果有这一形状的空间形体置在眼前时,人们绝对不会迎着它的刃部而感受到温柔和舒适。形体造型特征和形体的空间位置以及运动的方向,当然还有材料和质地以及物体同人发生的某种关系,决定着一个物体的精神意义。
这种精神意义的传达是通过人的空间的视觉和运动的触觉以及人对事物的一般概念所感知的。 随着人类的发展,有别于原始人刻削石器的那种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并存的一种更纯粹的,表达精神意义的物体制作就开始了。
人们在传统意义上认识的雕塑艺术便应运而生。有空间形体变化的物体抛弃了实用的功能,而成为表现精神意义的雕塑艺术。
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永远是伴随在一起的。人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对空间和物体进行着认识,并且不断地赋予各种空间的物体以精神意义。
同时还利用物体的空间的精神意义来表达人的追求与思想。 雕塑艺木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空间物体的精神意义的表达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而发展变化。
今天雕塑艺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表现语言,不断地在空间的形体变化之中随着人(或是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而有所表现,有所创新,雕塑艺术的发展为人类认知这个丰富的空间形体世界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供着最新的成果。 天赋: 当然在学习雕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该具备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天赋。
这里指的天赋是你应该对你所喜爱的专业具备比较敏锐的感觉,并且有一种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习惯。做为将要报考雕塑专业的考生,应该对身边的事物有充分的形体和空间感知力。
比如,我们对身边的家居、建筑、人物、动物、物体的形态、物体之间的形态关系、物体的运动关系、尺度、质地等等有较为清晰的辨别力。应该对身边的事物、社会、人物的关系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并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感和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认识的欲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去检验这种天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天生的兴趣。大家可以去摆弄你身边的一切可以摆弄的物件。
比如,你书桌上的各种笔、书本、文具盒、墨水瓶、橡皮、书包、录音机等等随手可得的东西,观察它们的形体特征、质地、体量等形体因素。可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地去组合、分散、集中、倾斜、排列,去体会这些物体的形体关系、空间关系,去感受你所摆弄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某种空间的情绪,形体的组合意义,去留意每一次摆弄后你所得到的感受。
以此来检验你对空间和形体的天生的敏感程度。同时,也可通过这些举动来刺激和强化对空间和形体的感知能力。
当然,我们身边的一切物和事都可以培养空间观察和形体观察。只要你去留意,发现事和物的存在意义,并有表现“意义”的欲望,我们就可以讲:我们已经具备了学习雕塑的天赋。
读书: 当我们自认为具备这些天赋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应该对雕塑艺术发展史有初步的了解,应该多去读书、品书,多看画册,多去分析你所见到的作品,多去比较你看到的每一位作家的不同,多去体会一些名作佳品的空间关系和形体关系。当我们看到一件人物雕塑时,你可以首先模仿一下作品的动作和情绪,然后体会一下在你模仿的动作上存在的空间关系和形体关系。
并且结合作品产生的年代、社会背景,作家的个性人品,作品反映的问题去阅读。当你看到一件非人物的作品时,可以去查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感受一下这件作品的形体魅力,去分析一下这件作品的特点和特征。
通过这样一些训练,我们可以对雕塑艺术有个直接的了解,并可以结合雕塑发展史去品味一下各个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作家的作品,去查阅一下艺术评论家为这些作品所做的论述。准确地认识。
在欧洲雕塑史上有三座被后人称之为难以逾越的山峰,他们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和19世纪的奥古斯特·罗丹。
罗丹曾经在遗嘱中提及前两位大师:“生在你们以前的大师,你们要虔诚地爱他们。在菲狄亚斯和米开朗基罗的面前,你们要躬身致敬。
崇仰前者神明的静穆和后者狂放的忧思吧。对于高贵的人,崇仰是一种醇酒。”
希腊古典主义时期代表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狄亚斯 用石头雕刻的欧洲史 在某种程度上,欧洲承载了一部西方的雕塑史。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相信时间隧道的神话,带领读者来一次特别的“欧洲游”———去古希腊罗马、去米开朗基罗那个时代的佛罗伦萨、去罗丹雕刻《思想者》的时刻、去亨利·摩尔创作《母与子》的工作现场———这样的旅游才有趣,这是一次美的历程,艺术的洗礼。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向记者谈起了在欧洲欣赏雕塑,欣赏美的几个必去的地方。 欧洲人用雕塑的方式书写了欧洲文化的历史。
按照时间顺序,欧洲雕塑史上有几个最重要的代表时期或人物: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现代主义时期奥古斯特·罗丹**** 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迈过现代派门槛儿的罗丹;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亨利·摩尔。 第一站:希腊———雅典卫城 重回文化起源之地 去欧洲,不能不去希腊,因为欧罗巴大陆的文化就起源于此。
去希腊不能不去雅典卫城,因为那里有古希腊雕塑的真迹。 孙振华院长说,像中国的圆明园一样,卫城也是断壁残垣,残留的雕塑真迹大都同建筑物连在一起,这是因为“侵略者可以搬走雕塑,却搬不走连着雕塑的柱子。”
在卫城,当然要看雅典娜胜利女神殿,也就是无翼胜利女神殿。传说中,雅典市民为了让胜利永驻,就将胜利女神的双翼砍下,于是就成了无翼胜利女神。
这座神殿历经兴废盛衰与战火洗劫,17世纪英国人又拆走了许多浮雕,现在只剩下几座11米高的圆柱。目前在大英博物馆的“命运三女神”,就是英国人从卫城搬走的。
第二站:法国———巴黎卢浮宫 一步跨越几个世纪 孙院长推荐,法国巴黎卢浮宫是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因为它几乎缩写了欧洲雕塑的整个历史。 在这里,可以从古希腊的雕塑开始看起。
“维纳斯”安静地立于卢浮宫的石雕厅内,它当初是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原本是从古希腊运往别处的礼品,结果中途沉入大海,便成了今天“断臂的维纳斯”。 除了人人都要与之合影的“维纳斯”外,无头“胜利女神”也立于宫内。
在古希腊,很多神都是以人的面貌出现的,当年塑像多得令人难以想象。沐浴在地中海的阳光下,想象着人们当时的心态———健康、豁达,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通过人体得到表现,展现了人们对和谐、理性和优美的追求。
古希腊时期保留下来的雕塑不多,因此非常珍贵。 尤其让中国人感兴趣的是,广场中央的玻璃金字塔,是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耀眼的光彩。
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孙院长开玩笑说:“在卢浮宫,可以一步跨越几个世纪。”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再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交替时期的罗丹,人们可以用大半天时间,从现代返回过去,感受历史所赋予的艺术精品。 第三站: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 睁大眼睛欣赏珍品 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古希腊罗马回来之后,我们应该去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那里了。
不过这种走法有点绕远,最好的选择就是从卢浮宫出来之后,直接去罗丹博物馆,这样虽然打乱了时间顺序,却省去了绕远的麻烦。 著名的《思想者》就在罗丹博物馆里的前花园中,《吻》位于后花园,前后花园约有一百多个雕塑,几乎满园都是,还有一些是未完工的作品。
孙院长提醒,游客参观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因为罗丹的作品知名度很高,有些原作常常出国展出。如果原作出国,原地就放一个仿制品,《沉思者》就有两个仿制品,以免原作出国时原地光秃秃的不好看,而且游客也会抗议。
第四站: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教堂 沉睡的顽石更幸福 去佛罗伦萨,一定不要错过美第奇家族教堂,那里集中了米开朗基罗的很多作品,著名的《昼》《夜》《晨》《暮》雕像就安放在这里。《暮》,表现的是一名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未能入睡,正处在一种苦闷中发呆;《晨》是一个体格结实得几近男性化的女裸体,她刚从忧患不安中醒来;《昼》是一个似乎未作完的男裸雕像,一脸大胡子遮盖了他的大半脸部,他好像突然惊醒,回首远方,不知世间又发生了什么,这尊雕像的背肌雕塑得极好;《夜》是四尊雕像中最富诗意的一尊,她具。
要想学习雕塑,首先要认识雕塑,理解雕塑艺术的概念。
人类认识身边的世界,第一步都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宫完成的。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的刺激形成了感觉,然后通过综合的判断形成了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认识和相对固定的概念。
人将各种感官所认识的事物和判断的概念加以研究和总结,著书立说形成了各门知识。人有听觉:在认识声音的过程中,人懂得了节奏和弦律的概念,随之创造了美妙的音乐和话语;人有味觉:在认识世界上酸、甜、苦、辣的过程中,懂得了酸与甜、甜与酸等味道之间的那种美妙的感觉,随之创造了无数的佳肴;人有触觉:在抚摸这个世界上的物体过程中,人懂得了物体的肌理和空间体积形成了触觉概念,随之创造了人的舒适的生活环境;人有视觉:在认识世界的色彩、空间等过程中,懂得了色彩和空间的变化,随着创作了大量的视觉形象供人们玩味和认识。
世界是一个大的空间,宇宙是个更大的空间,当人通过视觉和触觉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时候,空间和形体的感觉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人们不断地在空间中寻找不同物体的坐标,并根据那些不同物体对感官的刺激所形成的概念来区分物体和空间的精神意义,这就如同原始人认识和使用石制刻削器一样,当他们认识这种特定的形体和空间的造形所具有的功能后,在认识和规定了它的使用意义的同时,也就形成对它的空间造形的精神意义的认识。
直到今日,如果有这一形状的空间形体置在眼前时,人们绝对不会迎着它的刃部而感受到温柔和舒适。形体造型特征和形体的空间位置以及运动的方向,当然还有材料和质地以及物体同人发生的某种关系,决定着一个物体的精神意义。
这种精神意义的传达是通过人的空间的视觉和运动的触觉以及人对事物的一般概念所感知的。 随着人类的发展,有别于原始人刻削石器的那种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并存的一种更纯粹的,表达精神意义的物体制作就开始了。
人们在传统意义上认识的雕塑艺术便应运而生。有空间形体变化的物体抛弃了实用的功能,而成为表现精神意义的雕塑艺术。
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永远是伴随在一起的。人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对空间和物体进行着认识,并且不断地赋予各种空间的物体以精神意义。
同时还利用物体的空间的精神意义来表达人的追求与思想。 雕塑艺木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空间物体的精神意义的表达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而发展变化。
今天雕塑艺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表现语言,不断地在空间的形体变化之中随着人(或是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而有所表现,有所创新,雕塑艺术的发展为人类认知这个丰富的空间形体世界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供着最新的成果。 天赋: 当然在学习雕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该具备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天赋。
这里指的天赋是你应该对你所喜爱的专业具备比较敏锐的感觉,并且有一种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习惯。做为将要报考雕塑专业的考生,应该对身边的事物有充分的形体和空间感知力。
比如,我们对身边的家居、建筑、人物、动物、物体的形态、物体之间的形态关系、物体的运动关系、尺度、质地等等有较为清晰的辨别力。应该对身边的事物、社会、人物的关系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并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感和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认识的欲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去检验这种天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天生的兴趣。大家可以去摆弄你身边的一切可以摆弄的物件。
比如,你书桌上的各种笔、书本、文具盒、墨水瓶、橡皮、书包、录音机等等随手可得的东西,观察它们的形体特征、质地、体量等形体因素。可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地去组合、分散、集中、倾斜、排列,去体会这些物体的形体关系、空间关系,去感受你所摆弄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某种空间的情绪,形体的组合意义,去留意每一次摆弄后你所得到的感受。
以此来检验你对空间和形体的天生的敏感程度。同时,也可通过这些举动来刺激和强化对空间和形体的感知能力。
当然,我们身边的一切物和事都可以培养空间观察和形体观察。只要你去留意,发现事和物的存在意义,并有表现“意义”的欲望,我们就可以讲:我们已经具备了学习雕塑的天赋。
读书: 当我们自认为具备这些天赋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应该对雕塑艺术发展史有初步的了解,应该多去读书、品书,多看画册,多去分析你所见到的作品,多去比较你看到的每一位作家的不同,多去体会一些名作佳品的空间关系和形体关系。当我们看到一件人物雕塑时,你可以首先模仿一下作品的动作和情绪,然后体会一下在你模仿的动作上存在的空间关系和形体关系。
并且结合作品产生的年代、社会背景,作家的个性人品,作品反映的问题去阅读。当你看到一件非人物的作品时,可以去查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感受一下这件作品的形体魅力,去分析一下这件作品的特点和特征。
通过这样一些训练,我们可以对雕塑艺术有个直接的了解,并可以结合雕塑发展史去品味一下各个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作家的作品,去查阅一下艺术评论家为这些作品所做的论述。
任何专业,自学都是可以的,我同意这种观点。
要是你真的想要学雕塑,先去买一本《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从人体结构开始,书上会有详细的解释,来教你怎样把握人体结构比例。 想学雕塑可以想从泥塑开始,就是用泥巴来塑造物体,然后你可以从人体头部开始训练,也就是说你要想把握人体,可以先把人体结构分解来训练,一般顺序是:头,手,脚,躯干。
雕塑是3维空间艺术,它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很震撼是2维绘画艺术所不能达到的,当你完成一件雕塑作品,并把它真是的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你会觉得无比的愉悦,你会很自豪,因为你所从事的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朋友祝你成功。
园林雕塑按内容可分:①纪念性雕塑。
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像等。②主题性雕塑。
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如广州市的市徽“五羊”、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等。③装饰性雕塑。
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器物都可作为题材,如北京日坛公园曲池胜春景区中展翅欲飞的天鹅和各地园林中的运动员、儿童及动物形象等。 园林雕塑按形式分:有圆雕、凸雕、浮雕、透雕等,使用材料有永久性材料(金属、石、水泥、玻璃钢等)和非永久性材料(石膏、泥、木等)。
园林雕塑常用永久性材料的圆雕,至于凸雕、浮雕、透雕则常与建筑结合。冰雕、雪塑是东北园林冬季特有的一种雕塑艺术。
园林雕塑的应用:雕塑可配置于规则式园林的广场、花坛、林荫道上,也可点缀在自然式园林的山坡、草地、池畔或水中。在园林中设置雕塑,其主题和形象均应与环境相协调,雕塑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尺度要有恰当的比例,并需要考虑雕塑本身的朝向、色彩以及与背景的关系,使雕塑与园林环境互为衬托,相得益彰。
雕塑艺术在人类发明的历史上,几乎和文明同时诞生,原始的陶俑雕塑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他们距今已有三万到一万年的悠远历史。由于地域的隔绝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东、西二种艺术风格。
一种以古埃及、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它强调的是一种装饰、稳定、明确而有严格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的美,如埃及法老造型、中国秦马俑等。另一种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欧洲风格,它强调的是一种个性的刻画、生动自然的体态,具有一种健美的体积美。
二种风格形成二种文化,雕塑艺术也不例外。雕塑是一种环境艺术,它介于绘画和建筑之间,它的表现需要衬托和依附。
黑格尔把雕塑艺术分成二大类,有些雕刻作品本身是独立的,有些雕刻作品是为了点缀建筑空间服务的,前一种的环境只是由雕刻艺术本身所设置的一个地点,而后一种的环境只是由雕刻和它所点缀的建筑物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决定着雕刻作品的形式,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要决定他们的内容。借用黑格尔的美学语言来概括,前者是独立美,后者是依附美。
展厅雕塑,园林雕塑实质上就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东方艺术历来追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就是要求艺术形象外观与内涵的统一。
形是直观的外在表达,神是形的内在体现。在园林艺术中,雕塑作品在内容上应更多地合乎中国人的美学传统思想,在形式上应该是一种趋向,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形式。
南北朝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认为绘画中人物传神的关键是眼睛。
谢赫也在著名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六法。其中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
五代山水画大家荆浩说: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就是指在充分的观察后,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本质,在创作时才能有充分深刻的表现。不求表似实际上就是超出一般表面的形似,追求不似之似,把表现与画家的感情性格相一致,强调艺术家自身修养,园林雕塑由于其装饰特性的特点决定,更多突出形式与神韵,要求其艺术的外观与内涵的统一,自然与环境的统一,在感受和欣赏外形的同时,领悟到大园林的神韵。
大与小是一对统一体,以小见大,以大观小,园林和雕塑互为表述,形神是直观的外在表达,神是形的本质,神通过形给予展现。造型是为了传神,只有传神才能使形象充满活力,富有个性,使形态多姿多彩。
在形式上不论是写实或抽象,实质上都是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达作品。这种传达通过各种特征及个性,或直立挺拔,或茁壮厚重,或秀丽清奇,或奔放粗旷等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8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