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那么社会工作者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
l,社会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而存在,必然有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工作方法与技巧,因此,作为该职业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首先应掌握社会工作的概念和价值观,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以及实践技巧,不同领域社会工作的运作模式,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原理与方法。
社会学。社会工作侧重于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社会问题,既注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又把社会环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为了做好社会工作,需要对社会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透彻的领悟,而社会学恰恰能提供这方面的知识,因此,社会学应当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基础。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应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社会化与社会环境,社会互动与社会冲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等等。
心理学。社会工作者不仅关注案主的外部社会环境,而且关注案主的内心世界。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心理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大问题。为了处理好案主的心理问题,必须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心理学因此成为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的知识基础。心理学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其中有些分支特别受到社会工作的青睐,社会心理学、矫治心理学、心理分析等等。社会工作者必须吸纳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各种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化与社会认知,社会动机,助人、利他与侵犯,人际吸引,婚姻与家庭等等。
公共关糸。在实践领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更多的是与案主进行直接接触,直接面对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因而,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与案主建立关系的技巧也非常重要。一个高明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案主的信任,迅速建立社会工作的工作关系;能够有效地沟通各方面的关系,以使案主能够得到较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很好地协调机构的利益和要求,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工作团队。公共关系学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很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可以为他提供启迪与帮助。
第二节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小组工作实施模型由科伊尔和罗斯曼最早进行研究,他们将小组工作模型区分为三大模型,即社会目标模型、治疗模型和交互模型(互惠模型),认为这些模型受到小组工作历史经验的影响。
一、互动模式
又称交互模型和互惠模型。由施瓦茨创立,此模型的助人过程中的焦点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强调过程、使能和订约的品质。
(1)理论基础
系统论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佩恩,每个个体都处于系统中,人生活的系统包括3类,即非正式系统或自然系统,如家庭、朋友、同事等;正式系统,如社区、机构;社会系统,如医院、学校。
(2)场域理论:(fieldtheory)
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借用了19世纪的物理学关于场的概念,威尔从哲学的观点阐明物理学的场域理论,而推演到社会现象。心理学的场域论由勒温创立,基本假设是“人类行为是个人与其环境的函数”,即生活空间论,场域的函数公式为:
B=f(lifespace)=f(PE)
个人行为由个人的内在(P)和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E)所决定。个人内在包括遗传、能力、人格、健康、信仰、价值等,社会情境则指他人的存在或缺席、个人目标的阻力、社区态度等。
布迪厄发展和完善了场域论,他在批判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局限性基础上,从关系论出发,提出了一种关系论的思考方式,场域中位置与位置的相互关系,来理解人类行为。
场域论几个重要概念:
(1)生活空间(lifespace):指个体所经验的主观环境,所有的心理事件,包括思考、行动、梦想都是生活空间的函数,人与环境是互相关联的。
(2)此时此地(hereandnow):场域论认为任何心理事件都受到现在的生活空间的影响,同时认为过去的经验只能对现在的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而不能起决定作用。强调此时此刻的重要性。
(3)紧张体系(tensionsystem):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会使人产生一种为解决的紧张体系,当任务完成的时候,紧张体系也相应的消失,这个任务也将被忘记。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内容是:
(1)人类行为是在互动中运用符号产生的。
(2)个人经由与他人互动而人性化。人类行为、人性、自我、心灵等都是人类互动的产物。
(3)人类社会是人们互动的产物,任何组织都是一个架构,在这个架构中,社会行动得以发生。
(4)人类在积极的塑造自己的行为,人类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和能力
2、特点
(1)目标是促进小组成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
(2)成员在小组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3)社工扮演中介者和使能者角色
3、工作原则
透过对成员需求共同性的思考,工协助案主增强目标;
通过澄清小组成员所期望的,订立明确的契约;
工应该是诚恳的、直接的,以接避免压制知识与效力的。
二、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又称过程模式,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基本假设是人有钱能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价值,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1、特点
(1)目标是促进小组成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2)小组成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3)社工扮演协调者和使能者角色
2、工作原则
(1)发展成员的认知,形成小组共识
(2)建立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动力
(3)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增强小组成员能力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互动模式、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以书为准,单选、多选)
2、互动模式、发展模式的特点(多选)
3、互动模式、发展模式的工作原则(多选)
第三节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要求 小组工作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小组筹备期、小组初期、小组中期、小组后期和小组结束期。
一、小组准备期 又成为小组前期,指在小组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工对组成小组所进行的全面而充分的准备工作阶段。(一)组员的特征 此时的组员包括两种,即已经明确希望进入小组的人和潜在的成员。
成员有的清楚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有的不清楚,需要通过评估来明确。(二)社工介入的焦点 这个阶段的关键工作在于对组员的真实需求进行评估,以明确小组目标,选择小组成员和小组类型,进行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小组成员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工或者机构的需要是确定小组目标的出发点。(三)工的任务1、明确工作目标 在了解成员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小组工作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可包括总目标和过程目标。总目标是指组员希望参与小组中能够达到个人目标的基础要求,是宏观的、广义的和原则性的目标,而不是具体的目标。
如针对农村妇女建立的小组,其总目标可以是:提升妇女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提高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等。过程目标是指在小组各个阶段的分目标。
因为过程是动态的,因此,过程目标也是发展变化的,是随着不同阶段的问题产生的。如在小组初期,小组目标可以是:增进成员之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2、制定工作方案 在明确小组目标和性质的基础上,工需要制定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包括两部分,一是成立小组的活动总方案设计,一是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也称活动计划。含以下的内容:(1)活动理念 这是进行活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即你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计划?这个计划具有什么意义?你设计活动的依据是什么?(2)活动的目标,这是方案设计的首要工作,与阶段性目标相匹配,如果上一次活动的目标是为了相互认识,那么此次目标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动,目标大多以条列式列出:促进小组团结; 增加互动的机会等 也可以使用叙述式,如:本项活动的目标在于使小组成员相互认识,打破成员之间的陌生感,提供互动的机会。
(3)小组成员 包括参与的人数和成员的特征 (4)小组的特点 包括小组的性质、时间、规模、人员组合等 其中就时间的分配上包括:整个小组的起止时间;小组活动的频率和次数,考虑小组的性质,如青少年成长小组可以一周一次,活动8—10次;三是每个活动单元的时间,通常每个活动单元时间为120—150分钟;四是每个活动单元中的每项活动的时间。主题活动大致为60—90分钟。
开场白多长时间、游戏多长时间、讨论多长时间等等,时间越精确,说明策划者考虑问题越周全,也能让组织者更容易把握。(5)具体活动计划 即每次活动的操作过程,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条列的形式进行,如书本上的表格。
教材150页,表格项目包括活动时间、地点、目标、活动内容、所需物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总活动方案设计上,可以先将每次活动的计划简单列出,然后将具体的计划附在总计划之后。(6)招募计划 即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组员召集和选择,招募时间和地点的选择等。
(7)需要的资源 (8)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计划 预估小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应变计划。(9)经费预算 (10)评估 对评估方式的选择。
3、选择组员 途经包括:一是机构中有需要的服务对象;二是通过与这些服务对象接触发现的又加入小组需要的对象;三是通过宣传途经联系到的对象,小组成员的选择条件一般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同质性还是异质性;以使问题或需求的层次。小组成员以同质性为主,在问题和需求上具有相似性的叫好。
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特征和目标取向。4、申报并协调资源5、物质准备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1、小组准备期的工作任务(多选)2、小组方案设计的要素(多选)。
第五章小组工作第一节小组工作的类型及特点小组工作是指将小组作为服务对象的助人工作方法。
具有四层含义:一是小组工作是工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和引导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二是工的带领过程以科学的知识和技巧为基础。
三是小组成员在小组过程中进行互动。四是小组活动围绕小组成员和小组的目标展开。
一、小组的类型(一)小组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具有6个方面的特性:(1)一个人以上(2)组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3)组员队小组有认同感(4)组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5)具有社会控制的方式,如规范、准则等(6)形成小组的文化和气氛(二)小组的分类1、以小组形成方式分组成小组。小组通过外部的影响和干预组建起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结构性。
如任务小组、兴趣小组。自然小组。
是人们自然而然聚在一起的小组。由于一些自然事件、成员间的相互吸引或感觉需要等因素而形成,他们通常具有较低的组织结构,如家庭、朋辈群体、街头玩伴群体等。
2、以组员参与动机分自愿小组。即组员均是在自愿和主动参与小组,如志愿者小组、技能培训小组。
非自愿小组。组员不是因为自身动机和主动性组成的,具有强制参与性的小组。
如强制戒毒小组。3、以成员间的联系分基本小组。
组员具有较高的互动频率和紧密联系。基本小组都是小型的,小到成员之间可以面对面地与任何一个人互相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表达情感。
最典型的小组就是家庭,还有成长性小组。次层小组。
祖元之间相互联系较少而且关系不甚密切。如同事。
4、以小组的结构分正式小组。具有正式的小组结构,确定的角色和地位,具有特定的目标。
如任务小组、教育小组等。非正式小组。
不具有正式的结构。小组没有明确的目标,组员自然地聚拢在一起,通过互动达到交往和满足个人需要的目的。
如同学小组、街头玩伴小组等。5、以组员之间的界限分封闭小组。
从小组聚会开始到结束都是相同的成员组合,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增加或减少成员。一般而言,深刻的互动关系和一些特殊的治疗关系都是封闭的小组。
如吸毒者情感小组。开放小组。
在小组过程中的任何时间都允许成员加入和离开。一般社会、社区环境下的小组都是开放小组。
6、以小组的性质和目标分(1)社交小组目标是改善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互动,提升小组成员人际沟通的能力。在学校、儿童中心和青年中心常见。
如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2)制服小组小组的成员有确定的角色和规范指导他们的活动和行为。
主要目标是训练和发展小组成员各方面的能力。譬如品德、社交行为、纪律、体能等。
如各种社团的制服小组、红十字会等。(3)服务或义工小组主要目标是潜能发展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
学校、福利机构和农村社区较多。(汶川地震的救灾志愿者小组、老年人服务的义工小组、机构为学生提供的辅导学生课程小组等)(4)兴趣小组为培养和发展特别的兴趣而组织起来。
如绘画、唱歌、乐器演奏、球类小组。在培训中心、儿童中心和机构常见到。
(5)任务小组为完成一定的人物为目标。如特别行动小组、委员会(请愿小组)(6)意识提升小组赋权、提高成员对自己的自我认同。
(7)教育小组目的在于通过培训、示范和讨论的方式帮助成员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如养殖、种植技能培训小组、青少年性知识培训小组、时事讨论小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