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简介》教案 所用教材:《信息技术》,陈纯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所教章节: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简介》 一、教材分析: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而网络的简介又是学生进入网络世界的门槛,学好这一节内容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整体性的认识,在前两节上网操作的实践经验上进行理论小结,由对网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其“知所以然”,在以后更深入地实践操作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本节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的含义、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三个方面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简介,其间安排了两个有关服务器与工作站、传输速率的“小知识”以进一步扩宽学生的视野。其重点在于网络的作用与分类,难点在于通信协议、服务器、工作站专业术语的理解等。
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上的个别表述已经欠妥,有待商榷。如讲通信设备时提到 “常见的网络设备有网卡、网桥、网关、路由器等”,其中的网桥与网关功能已经逐步被交换机、路由器所取代;又如讲广域网时提到“广域网的速度要比局域网低得多”,但随着千兆位以太网、ATM以及10G以太网的出现,广域网的速度已经可以超过局域网。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网络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不同的网络类型、估算100Base-T的实际传输速度 情感目标:从网络的发展感受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使用网络的热情 三、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其中又不乏实践成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除结合校园网络实例讲解基础概念外,还可以利用Internet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自行查找有关交换机、路由器的资料,培养他们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中的有关以前成立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表述,让学生充分感受网络的发展速度,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本节课以学校的网络机房就地取材,结合平时的上网实践和常见的计算机设备逐步引入构成网络的三个要素:通信主体、通信设备、通信协议,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风网络的一般定义。
在其间补充有关交换机跟路由器的简单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推荐)查找有关设备的图片信息,并协助对所查出的图片进行辨别。在介绍网络的作用和分类时,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熟悉的一些应用,如我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我校校园网结构等,加深学生的理解。
最后通过对“传输速率”小知识的扩展,以我校校园网为例,设计一材料解答题,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时间分配如下: 3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2分钟 3分钟 四、教学准备: 1、硬件:赛扬466/32M/10G学生机器,一人一机,优派液晶投影机(1700流明),以100M交换机构建局域网,通过共享ISDN方式访问Internet。
2、软件:Win98、IE5、Office2000、Acdsee4.0,另外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幻灯片代替板书,加强视觉效果。 3、资源:高中信息技术课本、搜索引擎 。
学生在本课时之前已经能够使用IE访问Internet,并能够保存网页和图片,会使用搜索引擎。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 通过我们前几次课的上网实践,我们已经初上领略了因特网的魅力以及网络给我们所带来的便利,那么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又有哪些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 1、计算机网络的含义 1 通信主体 ——计算机 2 通信设备3 ——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以及双绞线、同4 轴电缆、光纤等 (任务一:通过Internet搜集有关交换机、路由器的图片,并对搜索结果进行辨别。) 5 通信协议——TCP/IP协议簇6 定义:分布在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照一定的协议,通过通信介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2、网络的作用 1 资源共享 2 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 3 远程通信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根据通讯范围和距离) 1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2 LAN) 特点:范围小、速度快,如一所学校,一座工厂等 3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4 MAN) 特点:一个城市联网 ③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特点:一个省、国家、国际联网,速度快 4、材料:传输速率 又称带宽,是衡量网络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它是指网络传输信号的速度,其单位是“位/秒”(bps)。如1Kbps指的是网络每秒能传输大小为1024个二进制位的信息。
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同一类型的网络又可以分为10M、100M、1000M网络等。在通常的快速以太网(即100M以太网),由于各种原因,其有效传输效率约为20-30%。
(任务二:根据以上材料,请通过计算回答下题) 我校采用的是快速以太网,请问在通常情况下,通过网络在两台机器之传输大小为100M(Byte)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与下列选项中的哪项最接近?(D) A、1秒 B、4秒 C、10秒 D、40秒 解题思路: 第一步:快速以太网每。
《计算机网络简介》教案所用教材:《信息技术》,陈纯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所教章节: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简介》一、教材分析: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而网络的简介又是学生进入网络世界的门槛,学好这一节内容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整体性的认识,在前两节上网操作的实践经验上进行理论小结,由对网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其“知所以然”,在以后更深入地实践操作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本节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的含义、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三个方面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简介,其间安排了两个有关服务器与工作站、传输速率的“小知识”以进一步扩宽学生的视野。其重点在于网络的作用与分类,难点在于通信协议、服务器、工作站专业术语的理解等。
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上的个别表述已经欠妥,有待商榷。如讲通信设备时提到 “常见的网络设备有网卡、网桥、网关、路由器等”,其中的网桥与网关功能已经逐步被交换机、路由器所取代;又如讲广域网时提到“广域网的速度要比局域网低得多”,但随着千兆位以太网、ATM以及10G以太网的出现,广域网的速度已经可以超过局域网。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网络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能力目标:能够区分不同的网络类型、估算100Base-T的实际传输速度情感目标:从网络的发展感受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使用网络的热情三、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其中又不乏实践成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除结合校园网络实例讲解基础概念外,还可以利用Internet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自行查找有关交换机、路由器的资料,培养他们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中的有关以前成立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表述,让学生充分感受网络的发展速度,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本节课以学校的网络机房就地取材,结合平时的上网实践和常见的计算机设备逐步引入构成网络的三个要素:通信主体、通信设备、通信协议,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风网络的一般定义。
在其间补充有关交换机跟路由器的简单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推荐)查找有关设备的图片信息,并协助对所查出的图片进行辨别。在介绍网络的作用和分类时,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熟悉的一些应用,如我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我校校园网结构等,加深学生的理解。
最后通过对“传输速率”小知识的扩展,以我校校园网为例,设计一材料解答题,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时间分配如下:3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2分钟 3分钟四、教学准备:1、硬件:赛扬466/32M/10G学生机器,一人一机,优派液晶投影机(1700流明),以100M交换机构建局域网,通过共享ISDN方式访问Internet。
2、软件:Win98、IE5、Office2000、Acdsee4.0,另外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幻灯片代替板书,加强视觉效果。3、资源:高中信息技术课本、搜索引擎。
学生在本课时之前已经能够使用IE访问Internet,并能够保存网页和图片,会使用搜索引擎。五、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通过我们前几次课的上网实践,我们已经初上领略了因特网的魅力以及网络给我们所带来的便利,那么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又有哪些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1、计算机网络的含义1 通信主体 ——计算机2 通信设备3 ——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以及双绞线、同4 轴电缆、光纤等(任务一:通过Internet搜集有关交换机、路由器的图片,并对搜索结果进行辨别。)5 通信协议——TCP/IP协议簇6 定义:分布在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照一定的协议,通过通信介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2、网络的作用1 资源共享2 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3 远程通信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根据通讯范围和距离)1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2 LAN)特点:范围小、速度快,如一所学校,一座工厂等3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4 MAN)特点:一个城市联网③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特点:一个省、国家、国际联网,速度快4、材料:传输速率又称带宽,是衡量网络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它是指网络传输信号的速度,其单位是“位/秒”(bps)。如1Kbps指的是网络每秒能传输大小为1024个二进制位的信息。
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同一类型的网络又可以分为10M、100M、1000M网络等。在通常的快速以太网(即100M以太网),由于各种原因,其有效传输效率约为20-30%。
(任务二:根据以上材料,请通过计算回答下题)我校采用的是快速以太网,请问在通常情况下,通过网络在两台机器之传输大小为100M(Byte)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与下列选项中的哪项最接近?(D)A、1秒 B、4秒 C、10秒 D、40秒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以太网每秒能传输100M二进制。
你学网络,主要看你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1、如果你以后想从事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工程实施)方面的工作的话,要学好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网络操作系统等一些课。最好考下个HTC认证证书,或思科认证证书。
2、如果你以后想从事网络方面的编程工作,则要学好Java+Oracle或.net(C#+ASP.NET)+SQL SERVER。
3、如果你以后想从事网络系统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工作),则要学好ASP.NET +SQL Server,或PHP 、JSP
4、如果你以后想从事网络营销,则最好学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营销,网站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满意答案好评率: 0%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修课方式:必修 适用专业:计算机及非计算机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总 学 时:90 考试形式:笔试、上机 教 材:《计算机公共基础》 主编 郝建春 科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上机指导》 (二)课程的性质和开设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所必须的信息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网络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本课程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 序号 主要内容 学时 小计 理论 实训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10 8 2 2 Windows2000 14 6 8 3 Word 2000 16 6 10 4 Excel 2000 16 6 10 5 PowerPoint2000 12 4 8 6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 14 6 8 7 Frontpage2000 8 4 4 总计 90 40 50 (四)课程教学 《计算机基础》是承德旅游职业学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共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 2000”,“Word 2000”“Excel 2000”,“PowerPoint2000”,“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和“Frontpage2000”等七个模块组成。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如下内容: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掌握WINDOWS平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够熟练地用Windows操纵和管理计算机。
3、掌握WINDOWS平台下中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熟练使用Word 2000进行文字信息处理。 4、掌握WINDOWS平台下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能够用Excel 2000进行数据的一般处理。
5、掌握WINDOWS平台下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能够用PowerPoint2000制作较简单的电子演示文稿。 6、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因特网(internet)主要服务项目的操作,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应用。
7、会用FrontPage 制作、编辑网页,建立网站。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使用计算机是为了适应将来本专业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更多地从应用角度出发,学习有关原理、概念和基本操作。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坚持广度原则,突出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实用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目的,真正使计算机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教学内容: 模块一: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 重点掌握 :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等值转换。 掌握: 微计算机及微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
了解: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中的数值型数据和字符型数据;计算机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建议:利用课件,联系当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讲解本章内容。
第1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2 计算机基础知识 (重点) 1.3 信息的表示及编码基础知识 (难点) 1.4 信息存储的基础知识 1.5 多媒体信息处理基础知识 1.6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第2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2.1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重点) 2.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重点) 2.3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重点) 2.4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与主要性能指标 2.5 多媒体计算机基本知识 2.6 计算机病毒基本知识 模块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 重点掌握 :中文Windows2000的启动与退出;中文Windows2000的桌面组成和基本操作;窗口组成及分类;窗口的基本操作;菜单及其操作;对话框及其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资源管理器的组成及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查找、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及属性的设置等操作;回收站及其基本操作;快捷方式的概念及其建立的方法;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的设置;控制面板的功能。 了解 :Windows的发展历程、功能与特点;文件夹的“常规”选项设置和“查看”选项设置;桌面背景和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鼠标、键盘、系统日期/时间的设置;添加/删除程序的方法;改变窗口外观等操作。
教学建议:本章节内容以学生上机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方法,让学生能更熟练基本的windows操作。 第4章 中文Windows2000操作系统 4.1 Windows2000概述 4.2 Windows2000基本操作 (重点) 4.3 信息资源管理 (重点)(难点) 4.4 系统管理 4.5 操作环境定制 4.6 多媒体应用 模块三:Word 2000文字处理软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 重点掌握 :中文Word 2000的启动与退出; Word 2000工作窗口的组成;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和关闭。
文档的录入规则和文档的基本编辑,如:撤消和重复操作、插入或删除、。
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教学设计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网络环境的优势相结合是网络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基于此,本文在阐述了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新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从广义来讲,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
1.在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中,(通信子网)专门负责通信工作,从而实现数据处理与通信控制的分工。
2. 60年代中期,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的Davies提出了( 分组(Packer))的概念,1969年美国的(分组交换网ARPA)网投入运行,从而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方式由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发展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通信。
3.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着手制定开放系统互联的一系列标准,旨在将(interconnection)计算机方便互联,构成网络,该委员会制定了(interconnection /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缩写为ISO/OSI。
4.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MAN /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子网和(WAN / Wide Area Network)子网。
5.计算机网络按距离划分分为:(Local Area Network;L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和(Wide Area Network;WAN)。
6.计算机网络按数据交换方式划分分为:(虚线路传输分组交换)、(报文交换)、(帧中继交换)
1.计算机网络与终端分时系统都有哪些特点?
答:网络是计算机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例如微机连接成的网络。
终端是使用telnet方式登录到服务器。例如UNIX或linux上达到系统输入数据的墓地。终端的操作系统非常小,一般银行使用后种模式。
2.总线型结构的网络特点有哪些?
答:总线型结构的网络特点如下:结构简单,可扩充性好。当需要增加节点时,只需要在总线上增加一个分支接口便可与分支节点相连,当总线负载不允许时还可以扩充总线;使用的电缆少,且安装容易;使用的设备相对简单,可靠性高;维护难,分支节点故障查找难。
3.星型结构的网络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安装和维护的费用较高,共享资源的能力较差,通信线路利用率不高,对中心结点要求相当高,一旦中心结点出现故障,则整个网络将瘫痪。
4.环形结构的网络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 环形结构中的各节点通过有源接口连接在一条闭合的环形通信线路中,是点-点式结构。环形网中每个节点对占用环路传送数据都有相同权力,它发送的信息流按环路设计的流向流动 。为了提高可靠性,可采用双环或多环等冗余措施来解决。目前的环形结构中采用了一种多路访问部件MAU,当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时,可以自动旁路,隔离故障点,这也使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环形结构的优点是实时性好,信息吞吐量大,网的周长可达200km,节点可达几百个。缺点因环路是封闭的。所以扩充不便。这种结构在IBM于1985年推出令牌环网后,已为人们所接受 ,目前推出的FDDI网就是使用这种双环结构。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
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
(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
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
(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
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
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
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