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尖锐的讽刺艺术。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教学重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课前准备】 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小组找出文中认为可笑的地方。
【教学方法】讲授法 对话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已了解了小说的基本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人是否缺乏幽默感呢?不是的。(以鲁迅《藤野先生》中一段关于“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例)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我们发现在读《范进中举》的时候,常常会因人物的某个动作,某句话而发笑,这是作者把讽刺手法运用到人物描写当中。 二、赏——讽刺手法 1、明确何为讽刺 讽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赏析当中的讽刺艺术。(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择其一处或几处文段进行表演或朗读。)
表演小结:我认为 可笑,这处描写揭露 / 批判 /嘲笑 。 三、议——小说主题 1、作者为何把人物描写得如此可笑? ——借夸张的描写,以讽刺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2、登上演讲台: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
(分组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暴露了被功名富贵毒害腐蚀的人情世态(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 四、写——学以致用 中举后第二天,正当大家还沉浸在范进中举的喜悦中时,报录的气喘吁吁的赶到,叫 道:“报错了!报错了!中举的是彼县的范进,不是此县的范进!”…… 请同学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讽刺性的描写,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描绘出其听到这消 息后的反应。
五、移——迁移训练 作业:1、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经典人物——严监生。(阅读课外文段) 2、除了被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嫌贫爱富的胡屠户外,《儒林外史》还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请你再介绍一位小说中的经典人物。
《范进中举》小组合作记录表 组长: 记录员: 组员: ※ 赏:讽刺艺术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找出可笑的地方,赏析当中的讽刺艺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几段来进行小组合作表演或朗读。 句子/ 段落: 这处描写揭露 / 批判 /嘲笑 ※ 议:小说主题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
(提示:选好角度,围绕小说中心,言之成理) 讨论要点记录: ※ 写:学以致用 反应描写(提示: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呼应课文,以讽刺性的手法来进行人物描写)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语文科 杨静敏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
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针对小说的文体特点我设置了教学目标: 1、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学习讽刺写法及其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采用“讨论——演绎——探究——点拨”的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目标展开。
通过文章可笑地方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社会衰朽的世风。 课后,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如果说这一节课有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的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听课的老师较多,上课的地方较陌生,刚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比较拘谨,不敢发言。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通过启发、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学生渐渐活跃起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一次次及时的点拨和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整个课堂的环节从导语到延伸迁移都没有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学生是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回顾目标。 三、课堂容量大,能实实在在的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范进中举》这一文章篇幅较长,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赏析讽刺手法,并通过讽刺手法分析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分析综合能力。
《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下列加黑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带挈(qi) 相公(xing) B.腆着(tiǎn) 星宿(xi) C.解元(xi) 兀自(w) D.绾着(wǎn) 轩敞(chǎ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语 ①如今你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 ) ②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 ③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B、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就是“文曲星”下凡。 C、解元――—乡试中举,第一名叫“解元”,第二至第十名称为“亚元”。
D、讳――—就是“忌讳”,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忌讳”,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 4、封建科举制度逐级考试的正确顺序是( ) A、院试--乡试--殿试--会试 B、会试--院试--乡试--殿试 C、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会试--殿试--乡试--院试 5、填空。
①《范进中举》作者是______,______代小说家,其代表作品就是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_______。 ②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作者分别是______,时代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句子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指出。
①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②邻居内一个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 ③(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 ④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
( ) 7、“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你知道下列称谓是怎样的一种称呼? ①阁下:__________ ②足下:___________ ②愚:____________ ④生: 8、“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它的后一部分是“想得美”,你能写出下列歇后语的后一部分吗? 癞蛤蟆的脊梁————( ) 癞蛤蟆爬香炉————( ) 癞蛤蟆跳井—————( ) 癞蛤蟆坐飞机————( ) 9、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晋国司马炎灭了吴国,俘虏了吴王孙皓。在接见孙皓时,司马炎说:“朕设此座已久矣。”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不得超过15字) 答: 10、分析漫画《驴的故事》的意思,提炼出两个不重复的观点。 ① ② 二、阅读理解: (一)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2)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3)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4)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5)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6)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7)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8)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9)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10)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
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11)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1、试将第一层分为四个小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小层____至_____ 层意: 第二小层____至_____ 层意: 第三小层____至_____ 层意: 第四小层____至_____ 层意: 12、作者描写范进发疯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 13、为什么范进一得知自己确实中举了,就变得疯疯癫癫的?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 问题? 答: 14、范进中举后,周围各色人等对他的态度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这揭示了怎样 的社会现实? 15、请你设想一下:如果范进发疯走上集,正遇上前来贺喜的胡屠户,他会有怎样的表演? (不少于50字) 答: 16、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 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 和 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17、文段写范进的疯癫,刻画出一个为 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批判了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18、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的心理是 。
19、范进言语中的“好了!”“好!”的言外之意是 。 三、作文: 20、材料:每接到新学生,我都要在第一堂作文课上让他们欣赏“苹果里的五角星”。
我一手拿一个大苹果走上讲台,像耍魔术似的撂两下。同学们都莫名其妙地睁大了眼睛。
“谁会切苹果?”我严肃地问。 呼啦,教室里一下子冒出一片小树林。
我叫一个学生上来,他用我准备好的小刀咔嚓一声就把苹果一分为二,很自豪地微笑着走回自己的座位。 “大家都习。
1.动作描写。先是高兴以至于昏倒不省人事,后跑到街上去了。
2.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此处侧面烘托,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后邻居们对其恭敬的态度。
3.是指范进对自己的成就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4.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5.为下文作铺垫。说明了范进对胡屠户的害怕程度绝不一般。
6.当时“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
(1)比喻
(2)夸张
(3)对比
(4)感叹
我打得好累。。。分给我吧。
《范进中举》阅读题:(1-4题参考第一段,5-6题参考第二段)
1、写范进喜疯的过程,采用了,请将喜极而疯的过程分层叙述。
2、这一段的另一种技法是侧面烘托,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烘托部分,并谈谈它的作用
3、文中写范进看喜报时用“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请分析其中的意味。
4、文中有几处语言描写显示了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请选取一处作分析
5、写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6、作者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2)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3)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财,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4)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里,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1.动作描写。先是高兴以至于昏倒不省人事,后跑到街上去了。
2.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此处侧面烘托,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后邻居们对其恭敬的态度。
3.是指范进对自己的成就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4.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5.为下文作铺垫。说明了范进对胡屠户的害怕程度绝不一般。
6.当时“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
7.(1)比喻(2)夸张(3)对比(4)感叹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
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
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
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
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
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
快些迎着去寻他。” 《范进中举》阅读题: 1、写范进喜疯的过程,采用了,请将喜极而疯的过程分层叙述。
2、这一段的另一种技法是侧面烘托,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烘托部分,并谈谈它的作用 3、文中写范进看喜报时用“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请分析其中的意味。 4、文中有几处语言描写显示了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请选取一处作分析 5、写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6、作者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
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2)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3)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财,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4)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里,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1.动作描写。先是高兴以至于昏倒不省人事,后跑到街上去了。
2.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此处侧面烘托,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后邻居们对其恭敬的态度。
3.是指范进对自己的成就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4.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5.为下文作铺垫。说明了范进对胡屠户的害怕程度绝不一般。
6.当时“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
7.(1)比喻(2)夸张(3)对比(4)感叹。
1.结尾句中“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有什么含义?2.“这个逢迎势利的人物做了一件难度极大的好事”这件“好事”指的是什么3.作者对科举制度持有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4.文中列举我国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有什么作用?5.结合《范进中举》说说你对小说中的范进这个人物的认识《儒林外史》第三回里有个范进中举的故事。
那个穷书生范进,在没有中举之前,潦倒不堪,全家住的是草房,大冬天只有单衣穿,人冻得直发抖。他应考回来,家里的人已经饿了两三天,他的母亲虚弱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他一旦中举,情况就大变,银子、房子、土地、奴仆接踵而至。范进看到中举的喜报时便疯了,口里嚷着:“噫!好!我中了!”跑到街上撒野去了。
范进中举的故事曾被编入中学教科书,吴敬梓的这段文字,若认真解读,可以有多方面的收获。我还记得老师在课堂给我们讲解它的情景,老师告诉我们吴敬梓是在批判为万恶的封建统治而设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朝的科举,沿袭明朝的旧制,以桎梏人思想的八股文为主要考试项目。可怜的范进,不过是一个黑暗制度的殉葬人而已。
吴敬梓的构思是巧妙的,他在故事里设计了一个和范进唱“对手戏”的人物——他的丈人胡屠户。在范进倒霉的日子,他骂女婿:“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个现世宝穷鬼。”
范进高中后,他立即变脸,向别人夸口:“我每常说,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这个逢迎势利的人物做了一件难度极大的好事——范进疯癫后,嘴里只晓得嚷“中了”,胡屠户凶神似地走到他的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接着,一个嘴巴打将去。这一打,范进反倒清醒过来,恢复了常态。
在一段着墨不多的文字里,吴敬梓把胡屠户的语言、举止和心态都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我和同学都叹服吴氏的神来之笔。 成年之后,我有了些精神卫生的知识,才知道范进短时间内的失态表现,现代医学称之为“反应性精神病”,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那是“痰迷心窍”。
中医理论认为不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过度的气候变化),而且“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过度的情绪变化)也可以致病。“喜伤心”,范进中举而致疯是一个典型案例。
从表面看,是大喜坏了范进的事,深层的原因应当是范进长期被紧张焦虑情绪压抑,一朝爆发出来。 从我初读范进中举到如今,已过去五十多年了,随着年岁增长,我对科举制度的认识,也发生了由偏到全的变化。
固然,这种制度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并非一无是处。这种在中国历史上沿袭了一千三百年的选拔文官的办法,相对于之前所用的什么世袭、举荐之类的做法实在要好得多。
在这种制度下,不少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得以向上层流动,因之,这个比较公平和公正的办法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在十六十七世纪里到过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们向他们的同胞报告了中国的情况,这大大地影响了英法的思想界。
直到十九世纪,英国才建立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的文官应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来招收,此后,欧美各国的文官制度才逐渐形成。所以,西方有人把科举制度说成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可以设想,一个缺乏公平考试的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总之,对科举制度该将其放在历史进程的恰当位置上来考察,小心别犯那种“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的错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