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输质量中心微生物检验员统一考试题答案部门: 姓名: 得分:一、填空题:(50分,每空1分)1、无菌生理盐水灭菌条件为(121)℃高压灭菌(15)分钟。
2、牛奶菌落总数检测方法中,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36±1)℃培养(48±2)小时。3、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匀液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
4、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36)℃条件下培养48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大肠菌的MPN是指(基于泊松分布)的一种间接方法。
5、大肠菌群的证实试验中,凡(BGLB肉汤管产气),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6、粪大肠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也包括少量的(克雷伯氏菌)。
7. 胆盐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湟绿是(抑菌抗腐剂),可增强队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8.大肠杆菌平板计数选择菌落数为(10—100)的平板,暗室中(360nm—366nm)波长紫外灯照射下,计数平板上发(浅蓝色)荧光的菌落。
7、夹膜对于细菌来说的功能是起(保护)作用,鞭毛的功能是(借助鞭毛的转动而运动)。8、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 平板上,菌落直径为(2mm—3mm),颜色呈(灰色到褐色),边缘为(淡色),周围为一(混浊带),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圈)。
一般认为(血浆凝固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致病力。9、甲基红试验方法,取适量琼脂培养物接种于缓冲葡萄糖蛋白胨水,36℃±1℃培养2d—5d。
滴加甲基红一滴,立即观察节ugo。(鲜红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
10、沙门氏菌生化试验中,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挑取 两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三糖铁琼脂)、(赖氨酸 脱羧酶试验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11、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色剂主要有三种:(酸性染色剂)(碱性染色剂)(复合染色剂)。
12、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温度)、( 辐射)、(超声波 )、(过滤 )、(渗透压)等。13、假单胞杆菌主要污染源为(水源)、(再污染)。
14、药品按纯度分为(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实验试剂)(生物试剂)。15、嗜冷菌计数培养基的保质期是(三年)。
16、微生物的分类依据主要是(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特征)及(血清反应)等。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1、球菌可分为( ABCDE )。
A、微球菌 B、八迭菌 C、双球菌 D四联球菌 E、链球菌2、分解蛋白的菌包括:(ABD)A、蜡样芽孢杆菌 B、枯草杆菌 C、大肠杆菌 D微球菌3、酸败乳和初乳PH一般在(C)以下,A.(6.2以下) B.(6.3以下) C.(6.4以下) D.(6.5以下)4、液体奶坏包产品中微生物可能有那些( A )A、革兰氏阴性杆菌B、乳酸杆菌 C、放线菌D、乳酸链球菌5、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分别为( AC )A、球菌 杆菌 B、双球菌 螺旋菌C、弧菌 螺旋菌 D、杆菌 单球菌6、对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革兰氏阳性菌为( A )色。A.紫 B.蓝 C.红 D.无7、下列不属于乳品中沙门氏菌可疑菌落特征的是( A )。
A.无色透明或透明,干燥B.光滑,中间突起C.边缘整齐,直径2~3mmD.有的菌落中央有黑色硫化铁沉淀8、菌株复壮的常用方法不包括( D)。A.分离纯化 B.寄主复壮 C.杂交育种 D.基因自发突变9、下列关于乳脂类的物理化学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B)A、乳中的脂类是指脂肪和类脂两类化合物B、脂类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丙酮、苯等无机溶剂中C、乳脂肪具有补充消耗了的脂肪和构成脂肪组织的作用D、乳中的类脂主要有磷脂、胆固醇等10、细菌性食物中毒中下列哪些菌是主要引起神经症状(D)A、福氏志贺氏菌B、副溶血弧菌C、葡萄球菌D、肉毒杆菌11、下列属于乳品中志贺氏菌属阴性反应的是( ABCD )。
A.VP试验 B.葡萄糖铵试验 C.苯丙氨酸脱氨酶 D.西蒙氏柠檬酸盐12、对乳品中的溶血性链球菌进行染色镜检,其菌体特征为( ABCD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排列呈长短不等链条状 C.无芽孢,无鞭毛 D.不能运动13、关于我国GB6914生鲜牛乳收购标准的规定说法不正确的是( AD )。A.原料乳中的滴滴涕≤0.5mg/kgB.杂质度≤4.0mg/kgC.每毫升Ⅰ级生乳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万个D.每毫升Ⅱ级生乳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万个14、常用测定酸乳发酵剂乳酸菌活力的方法包括( AB )。
A.刃天青还原试验 B.酸度测定 C.过氧化氢酶试验 D.磷酸酶试验15、影响细菌染色的因素有( ABCD )。A.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 B.膜孔的大小 C.菌龄 D.染色液中电解质含量三、判断对错(10分,每题2分)1、平板计数琼脂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胰蛋白胨、酵母浸膏、葡萄糖、琼脂。
(对)2、国标法检测菌落总数的报告中,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生长,则此次检测结果无效。(对)3、EC肉汤管在接种前要预热到37℃,因为这个温度是选择性生长条件之一。
(错,正确是45℃)4、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错)。5、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耐热性。
(对)四、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0分)1、菌落总数(GT/T4789.2-2008):食品检样经。
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
饮用水中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寄生型原生动物和蠕虫,其污染来源主要是人畜粪便。在不发达国家,饮用水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是很常见的。
这可能是由于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充分的消毒,也可能是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存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所造成的。 理想的饮用水不应含有已知致病微生物,也不应有人畜排泄物污染的指示菌。
为了保障饮用水能达到要求,定期抽样检查水中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是很重要的。为此,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指示菌是总大肠菌群,另外,还规定了游离余氯的指标。
我国自来水厂普遍采用加氯消毒的方法,当饮用水中游离余氯达到一定浓度后,接触一段时间就可以杀灭水中细菌和病毒。因此,饮用水中余氯的测定是一项评价饮用水微生物安全性的快速而重要的指标。
微生物的定义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1 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
2 分类: 原核类: 三菌,三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编辑本段]微生物的类群 种类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1 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基本结构:细胞膜 细胞壁 细胞质 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啊行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 2 放线菌 (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3)形态构造: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 (4)繁殖: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 3 病毒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2)结构: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 (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
并利用会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
以 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编辑本段]微生物的特点 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 水和无机盐 2 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 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4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 根据碳源和能源分类: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
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
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
20
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
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化学阶段的发展。
1897
年德国学者毕希纳发
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一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
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
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
诺伊贝格等人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
克勒伊沃对微生物代
谢的研究以及他所开拓的比较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
其他许多人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进行的
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谢途径的研究,都阐明了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和控制其代谢的基本原理,
并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扩大利用微生物,发展酶学,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
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
1929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揭示了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并
发现了青霉素。
1949
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了
链霉素。
此后陆续发现的新抗生素越来越多。
这些抗生素除医用外,
也应用于防治动植物的
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
年,比德尔和塔特姆用
X
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链孢霉,使其产生变异,获得营养缺
陷型。
他们对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质,
而且为分子遗传学
打下了基础。
1944
年,埃弗里第一次证实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
脱氧核糖核酸
(DNA)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核酸半
保留复制学说。
富兰克尔
-
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试验,证明核糖核酸
(RNA)
是遗传信息的载
体,为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又相继发现转运核糖核酸
(tRNA)
的作用机
制、
基因三联密码的论说、
病毒的细微结构和感染增殖过程、
生物固氮机制等微生物学中的
重要理论,展示了微生物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1957
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进行了
DNA
的体外组合和操纵。近年来,原核微生物基因
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
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
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
菌生产。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
按照研究内容和目的的不同,
相继建立了许多分支学科:
研
究微生物基本性状的有关基础理论的有微生物形态学、
微生物分类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
物遗传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微生物各个类群的有细菌学、
真菌学、
藻类学、
原生动物学、
病毒学等;
研究在实践中应用微生物的有医学微生物学、
工业微生物学、
农业微生物学、
食
品微生物学、乳品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水的微生物学饲料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由于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
互相促进,
以及与生物化学、
生物物理学、
分子
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城市的污水处理以及有机性产业废水的处理,通常都采用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就是细菌、霉菌类、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类、线虫类等各种微生物的集合体。污染物在被活性污泥吸附后就成为这些微生物的营养源,被吸收除去。
活性污泥法主要是使这些微生物集团----污泥在浮游状态下与排水接触,并进行处理。接触曝气法则是通过将这些微生物集团附着在接触材料上进行污水处理的。
接触曝气法中由于微生物集团时刻可以保持最佳状态,因此维护管理非常方便、并且可以持续稳定的发挥其净化功能。Dorico建议将这种方式独自开发为附着式生物曝气法。
与被净化槽处理方式正式采用之前相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施工业绩,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如上所述,虽然排水净化要涉及到很多种微生物,但并非需要同时具备这些微生物。
根据排水的净化程度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微生物关系可发现它是有一定模式的,该模式如下图所示。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与排水净化相关的生物的实际样态。
由于微生物的染色体极其复杂,因此我们采用特殊照明法将微生物的生存状态通过显微镜拍摄下来。活性污泥,是以名为zoogloea的细菌群为中心形成的各种微生物的集合体(小颗粒状、用肉眼可观测到)。
在活性污泥法中,丝状菌的增殖会影响排水和污泥的分离效果,这被称为“bulking”。而附着污泥中丝状菌再多也没有问题,而且很难避免丝状菌的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对排水中的有机物(污染物质)具有良好吸附性的附着污泥,它和一般的活性污泥一样,只需要30分钟左右就可以将排水中70%到80%的有机物分离出来。并通过这种吸附作用,将90%以上的有机物除去。
前者(活性污泥)的吸附被认为是由胶体引力,离子交换以及不同电荷电子的引力等等所产生的物理现象,而后者(附着污泥)吸附后的除污则被认为是利用生物化学现象进行除污的。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原生动物,这些原生动物基本可以分为5大类,分别是肉质类、鞭毛类、纤毛虫类(自由游动型),纤毛虫类(有柄型),吸管虫类。
肉质类肉质类原生动物主要通过伪足来运动。并且该类原生动物若在活性污泥中大量出现可能会降低活性污泥的凝集力。
其营养摄取形式主要为从属营养性。阿米巴(属名)伪足呈叶状。
具有所谓阿米巴状的形态。该类型原生动物的大量出现会使放流水变污浊。
伪足呈叶状或者指状。外壳由透明的甲壳质构成,颜色从无色到褐色各类颜色皆有。
从上部观察其外壳为圆形,从侧面看则呈半球形。在活性污泥中经常可以看到它们。
鞭毛虫类该类原生动物的每个个体中都有1到4条鞭毛,因种类不同,有时也会出现多于4条鞭毛的。通常它们会出现在污水处理装置运转的开始阶段。
其种类主要有独立营养性和从属营养性。袋鞭虫属(属名)在细长的虫体上长有一条鞭毛。
多在死水区域出现,在沉淀槽中会经常出现。纤毛虫类该类原生动物具有相当于运动细胞器官的鞭毛。
为从属营养性,多出现在污水处理装置中。该类动物中有两三种作为活性污泥性纤毛虫类也是非常有名的。
纤毛虫在污泥中极其常见,也有的纤毛虫种类可以作为判断污泥状态良否的生物指标。游仆虫(属名)其形态为没有曲线的卵形体,腹部表面平坦。
背部表面有凸起,纵向有波纹状条纹。周口部是很宽的三角形,且其前部有平坦的沟。
当下水浓度极其低的时候会出现。虫体的前端长有纤毛,通过激起水流来摄取耳食。
通常以附着方式生存,身体展开后呈喇叭状或锥形。游动时呈卵形或西洋梨形。
草履虫(属名)虫体全身由纤毛构成。该属类大多在活性污泥成熟前期或者最初沉淀槽中出现。
在活性污泥中,草履虫通常出现在污泥性状很差时。独缩虫(属名)其主体由具有非连续性丝筋体的柄构成,并形成群体。
该虫的柄不用全体同时伸缩,各个细胞都可以完全独立的伸缩。在活性污泥性状良好时出现。
纤毛虫类盖虫(属名)该属类的非伸缩性分支柄的前端存在有细胞,细胞的周口部很有特色。在屎尿成分很多的污水中,或者呈脱离液的活性污泥中经常可以检测到它的存在。
吸管虫类该种类属有毛类。根据种类不同,形状有球状、圆锥状、圆筒状、或者呈不规则的有分支的树状等种类。
其特征为:成体有吸管,纤毛会有缺失。它的柄的大多数虫体都有,但也会因种类不同而出现有没柄的虫体。
柄部构造不一定都是均质,但也不用伸缩。因原水而异,有的活性污泥会中会出现相当多的吸管虫,因此该原生动物今后将作为水质指标生物而备受瞩目。
足吸管虫(属名)其状为半球状,一般都有柄。吸管在虫体上全面分布,又或者在部分地方群生。
锤吸管虫西洋梨形,或者三角锥形,无壳。吸管在虫体的前表面的1到4处群生,柄部无隆起。
锤吸管虫(吸管虫类)轮虫类轮虫是与前述微生物类相比更为高等的动物,只能在溶存氧气有数ppm处繁育。主要营养源为细菌,但也可以摄取体积较小的有机物粒子。
轮虫只可在负荷较低的处理装置中生育。只有在放流水水质极佳时,轮虫才会在处理厂中繁殖。
藻类在一般的活性污泥法中,很难想象藻类能在曝气槽这种环境中增殖,即使能够出现,也会从最终沉淀槽的矿泥上脱落。
水族馆、养鱼厂、育苗厂等人造水体的封闭循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与设备是作为净水微生物载体的“生物包”。
当今生物包中的微生物有以下三大类:(1) 土著微生物是在当时当地水源水域中土生土长的微生物,在水中或固着在生物包的填料上形成生物膜,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传统的生物包不是利用人工培育的微生物,而是对自然生长的微生物群体加以驯化、自然选择繁殖利用。
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相应的分解污染物的酶体系。(2)外来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能有效降解水体中碳、氮、磷、硫系污染物的高效菌株生长在土壤中,因为那里有它们所需要的氮、磷、钾及其他必需的营养元素。
而自然界的海、淡水原来未受污染,缺乏这些营养元素,就很少有这些细菌生长。对水体来说,它们都是外来菌。
如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大多是好氧和兼性厌氧菌。从自然界严格分离筛选出的多种高效广谱微生物,再经过互补、共生机制培育,使净水功能倍增。
把它接种到生物包上,由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竞争、排斥、偏害、拮抗,会受到土著微生物的攻击,因此需要用大量的外来菌才能形成优势。一般水体(湖水)每毫升有细菌103〜107个,外来菌就应有109〜1012个,过几天就加一次营养液,并增加水中溶氧量,搅拌水体,才能形成优势种群。
也可采取先将原来土著微生物全部杀灭,3天后再加接外来有益菌群。这类微生物已广泛应用于水族馆、工业化育苗厂、豪华型水族箱,但产品良莠不一,应该选用ISO国际质量标准认可的产品。
水族馆、养鱼厂等人造水体可以做到无土著菌,而把外来有益净水菌培育成那里的土著菌。 一旦它们成为人造水体的当家菌和物质循环的主要微生物,就能使人造水体维持生态平衡,养鱼就可以终年不换水,不用药。
净水外来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它是土壤中的优势种群。
它耐热、耐寒、耐压,可在干燥状态下长期保存,在好氧厌氧条件下均能生存。它们中除个别菌种为病原菌外,绝大部分都是对动植物无害的腐生菌。
它们具有很强的分解碳系、磷系、硫系污染物,分解蛋白质和复杂多糖的能力,对水溶性有机物分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它的特性与功能优于光合细菌而成为光合细菌的替代产品。
国外许多生物工程企业将它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引人水体中,成为目前国际净水界的新宠。 我国有益菌的研制、生产刚刚起步,存在问题主要是加工处理后稳定性差,细菌易失活,功效降低。
20
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
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化学阶段的发展。
1897
年德国学者毕希纳发
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一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
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
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
诺伊贝格等人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
克勒伊沃对微生物代
谢的研究以及他所开拓的比较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
其他许多人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进行的
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谢途径的研究,都阐明了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和控制其代谢的基本原理,
并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扩大利用微生物,发展酶学,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
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
1929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揭示了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并
发现了青霉素。
1949
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了
链霉素。
此后陆续发现的新抗生素越来越多。
这些抗生素除医用外,
也应用于防治动植物的
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
年,比德尔和塔特姆用
X
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链孢霉,使其产生变异,获得营养缺
陷型。
他们对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质,
而且为分子遗传学
打下了基础。
1944
年,埃弗里第一次证实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
脱氧核糖核酸
(DNA)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核酸半
保留复制学说。
富兰克尔
-
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试验,证明核糖核酸
(RNA)
是遗传信息的载
体,为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又相继发现转运核糖核酸
(tRNA)
的作用机
制、
基因三联密码的论说、
病毒的细微结构和感染增殖过程、
生物固氮机制等微生物学中的
重要理论,展示了微生物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1957
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进行了
DNA
的体外组合和操纵。近年来,原核微生物基因
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
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
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
菌生产。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
按照研究内容和目的的不同,
相继建立了许多分支学科:
研
究微生物基本性状的有关基础理论的有微生物形态学、
微生物分类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
物遗传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微生物各个类群的有细菌学、
真菌学、
藻类学、
原生动物学、
病毒学等;
研究在实践中应用微生物的有医学微生物学、
工业微生物学、
农业微生物学、
食
品微生物学、乳品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水的微生物学饲料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由于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
互相促进,
以及与生物化学、
生物物理学、
分子
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