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创立
一、德国历史学派
1、德国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 2、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 二、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2、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一、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二、“福利国家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1、改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思想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贝弗里奇报告》
第三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一、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2、收入分配调节政策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三、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1、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 2、供给学派理论中有关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消费理论和交叠世代模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再分配思想
2、关于必要劳动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 3、关于最低工资的社会保障思想
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原则 2、社会保障权利
3、列宁社会保障思想的特征
社保是国家政府主导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类似于交强险,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单位的职工和城镇户口的人群,也对部分地区的“农转非”和农村户口开放; 包含了4项保险:基本养老险、基本医疗险(含生育险),失业险和工伤险; 基本养老险是必须购买的,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最低累计缴费年限是15年。
可选购基本医疗险,保障住院以上的费用和大病,但有限额。其中生育险2006年后划归到其中,之前是需要单独购买的,男性也要购买,保障作计划生育手术的费用和陪产假的津贴;在这个基础上可选购补充1、2、3和补充门诊。
失业险和工伤险是单位为职工所购买的,个人不涉及这两个险种。 不同的地区社保规定和保障也是不一样的,具体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定。
下面的连接是一个我写的关于社保的文章,里面举例是以成都为例(我也是成都的),可作为参考!如果有疑问,请邮件联系。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的各种项目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欧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理解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人人都能够享受。
更多的国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为需要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概念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法律法规:即国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法和行政条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据的法律有两类: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具体操作时“小法必须服从大法”。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按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从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各国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3.最终目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社会保障 。
我们中国目前和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相同的,包括了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这三大领域,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这三大领域,构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的社会保障。
在社会保障中,最低的层次是社会救济,它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最弱者群体,或者讲是群体公民中的最弱者群体。它的覆盖面是全体公民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够享受,但是真正享受的人应该是很少的,这是最低层次。
第二个层次就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它的对象和社会救济不一样,它的对象主要是劳动者,以及劳动者的家庭,有的时候涉及到劳动者家庭。
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社会福利,它的涉及范围很广,因此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在社会福利这个范围上,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保障体系指社会保障各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总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人储蓄积累保障几项社会保障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网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保障基本纲领社会保险目保障被给付者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社会保障;二社会保险对象法定范围内社会劳动者;三社会保险基本特征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四社会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低层次实现社会保障低纲领和目标社会救助目保障被救助者低生活需要;二社会救助对象主要失业者、遭幸者;三社会救助基本特征扶贫;四社会救助基金来源主要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高层次实现社会保障高纲领和目标目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物质文化生活把社会保障推上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重要来源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社会保障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社会保障实现社会保障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对象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基本特征对军人及其家属优待;社会优抚基金来源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社会安定重要保证 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1.公共基础知识测试
内容为大学思想政治、时事政治、法律常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2.专业基础知识测试
报考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岗位的测试内容为医学专业公共基础课和中医基本理论有关内容。
报考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岗位的测试内容为畜牧兽医综合基础知识。
报考乡镇农技推广站等涉农站(所)工作人员岗位的测试内容为农业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报考基层旅游事业单位的测试内容为旅游法规、旅游管理综合基础知识。
报考基层社保等服务事业单位的测试内容为社会保障法规、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报考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岗位的测试内容为群众文化基础知识、文化馆(站)服务与管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