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3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4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 4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 47.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 53.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石达开) 5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 5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5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
(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 6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 6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 6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 7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7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7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7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8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散文: 一 志向·事业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引自《论语。
子罕》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引自《岳阳楼记》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 子· 甲申二月九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 ·滕文公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lq70550古代诗歌的分类1、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1)古体诗: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
“歌”、“歌行”、“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注意: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②乐府诗,源于西汉。
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
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
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2杜甫《绝句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南。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
1、回眸一笑百媚生, 。
(白居易《长恨歌》)2、,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3、,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4、,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上穷碧落下黄泉, 。(白居易《长恨歌》)6、,不重生国重生女。
(白居易《长恨歌》)7、帝子降兮北渚, 。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8、风一更,雪一更, , 。(纳兰性德《长相思》)9、,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10、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1、带长剑兮挟秦弓, 。
(屈原《国殇》)12、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13、,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14、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鲍照《拟行路难》)15、心非木石岂无感? 。
(鲍照《行路难(其四)》)16、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17、塞上长城空自许, 。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18、,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19、欲渡黄河冰塞川, 。
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20、,清风吹我襟。
,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21、白日沦西河, 。
,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22、云中谁寄锦书来? , 。
(李清照《一剪梅》)23、花自飘零水自流, , 。(李清照《一剪梅》)24、送者未及返, 。
,烟波杳悠悠。(黄遵宪《今别离(其一)》)25、,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6、鹿门月照开烟树,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27、江流宛转绕芳甸, ; ,汀上白沙看不见。
28、,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
29、,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0、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31、流水如有意,______________。
(王维《归嵩山作》)32、,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4、,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5、,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戎马关山北, 。
(杜甫《登岳阳楼》)3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37、,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38漠漠水田飞白鹭,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39、细草微风岸, 。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40、,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其一)》)41、过春风十里, 。
自胡马窥江去后, ,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42、小楼昨夜又东风, 。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43、山一程,水一程, , 。
(纳兰性德《长相思》)44、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白《将进酒》)4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
,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46、,但愿长醉不愿醒。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47、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李白《将进酒》)48、野哭千家闻战伐, 。卧龙跃马终黄土, 。
(杜甫《阁夜》)49、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五更鼓角生悲壮,____________。
(杜甫《阁夜》)50、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51、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5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质不眠倚桂树, 。
(李贺《李凭箜篌引》)53、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54、矮纸斜行闲作草, 。素衣莫起风尘叹,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55、无限江山, 。(李煜《浪淘沙》)56、,水面清圆, 。
(周邦彦《苏幕遮》)57、五月渔郎相忆否? , 。(周邦彦《苏幕遮》)58、相看白刃血纷纷, ? ,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59、金樽清酒斗十千, 。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60、,密雨斜侵薜荔墙。
,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61、,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2、七月七日长生殿, 。
(白居易《长恨歌》)63、,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64、,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萨蛮》)65、,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长恨歌》)66、世味年来薄似纱, ?小楼一夜听春雨,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67、陈王昔时宴平乐, 。
(李白《将进酒》)68、谁家今夜扁舟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9、宫女如花满春殿, 。
(李白《越中览古》)70、汉家烟尘在东北, 。男儿本自重横行, 。
(高适《燕歌行》)71、,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
(杜甫《旅夜书怀》)72、铁衣远戍辛勤久, 。少妇城南欲断肠, 。
(高适《燕歌行》)73、渔阳鼙鼓动地来, 。(白居易《长恨歌》)74、,一朝选在君王侧。
(白居易《长恨歌》)75、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76,胜败兵家事不期, 。
(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提纲:
①上古——口头歌谣
②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③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④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⑤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⑥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⑦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⑧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一、回望必修教材,加强选修必修的联系。
例如教学“散文之部”,我们可以回望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加强选修与必修的联系。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有三个板块组成,即“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因声求气”重在声情并茂地诵读,“仔细理会”重在字词理解基础上的品味,“融会贯通”就是阅读的综合运用。选修教材的“散文之部”就为我们品味欣赏文言散文提供了三种渠道。“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要我们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要我们从“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要我们从“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
再来看“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选了三类散文,独具韵味的山水风物的山水游记类,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类,直观形象的事实呈现的寄寓言志类。第一类散文的特点是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的细致的真实描写;第二类散文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精湛的场面描写、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第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寓言说理、铺叙夸饰、渲染描摹、繁简搭配、多种修辞的运用。如果我们在欣赏《项羽之死》之后,将《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即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运用多种手法来描摹人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行总结,再来反观必修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两篇文章,并将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比较一下,学习就会更有文化意味。
二、欣赏诗文不求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
作为选修课,授人以渔是必要的,知识短文在于梳理欣赏的知识,“赏析示例”在于明示学生欣赏的方法,自主赏析在于老师引领学生欣赏,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提出两点,一是欣赏不求面面俱到,求突破重点。二是规划每一篇的欣赏重点,在课外实践中加强,积淀学生素养。
例如教学“诗歌之部”,笔者首先研究确定单元欣赏方法的重点,那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重点在诵读,“以意逆志”的重点在体验,“知人论世”的重点在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点在想象。教学时,我们在某一方面突破,欣赏效果会最好,也利于学生迁移课外诗歌甚至高考诗歌鉴赏。例如教学《长恨歌》和《夜归鹿门歌》:
《长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欣赏重点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主题。
一是让学生明白爱情说、讽喻说、爱情讽喻说这“三说”由来的根源。二是让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来探究主题。一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二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三要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四要看创作时代背景。
《夜归鹿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在想象画面中辨清衬托和烘托。江边的喧闹、山中的寂寥怎么组成一个有机统一和谐的意境,那就是衬托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在这一首诗的教学中,笔者重点讲清衬托和烘托的手法,让学生迁移阅读其它运用同类手法的诗歌。
三、丰富学生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视他们文化素养的积淀。
1.一句成“名”活动——让学生评点欣赏某一首诗歌中的某一名句,品一品成“名”的价值。例如学生品味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名句,写成一段文字。
2.诗人素描——就是抓住诗人创作的风格、诗歌的内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等来描述诗人在自己心中留下的美妙的情怀,让诗人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3.诗意写画——诗意写画就是借助诗意,展开想象,运用多种手法,对诗歌的意象、情感等加以描绘、阐发。之所以名之为“写画”,一是强调描写的画面感,二是强调语言的美感。
4.编辑意象小词典——就是积累意象为自己阅读欣赏古诗服务。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让学生编辑以下意象的小词典:月亮、流水、浮云、南浦、扁舟、玉帘、捣衣、鸿雁、双鲤、落花等等。
一、回望必修教材,加强选修必修的联系。
例如教学“散文之部”,我们可以回望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加强选修与必修的联系。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有三个板块组成,即“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因声求气”重在声情并茂地诵读,“仔细理会”重在字词理解基础上的品味,“融会贯通”就是阅读的综合运用。选修教材的“散文之部”就为我们品味欣赏文言散文提供了三种渠道。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要我们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要我们从“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要我们从“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再来看“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选了三类散文,独具韵味的山水风物的山水游记类,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类,直观形象的事实呈现的寄寓言志类。
第一类散文的特点是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的细致的真实描写;第二类散文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精湛的场面描写、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第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寓言说理、铺叙夸饰、渲染描摹、繁简搭配、多种修辞的运用。如果我们在欣赏《项羽之死》之后,将《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即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运用多种手法来描摹人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行总结,再来反观必修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两篇文章,并将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比较一下,学习就会更有文化意味。
二、欣赏诗文不求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作为选修课,授人以渔是必要的,知识短文在于梳理欣赏的知识,“赏析示例”在于明示学生欣赏的方法,自主赏析在于老师引领学生欣赏,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提出两点,一是欣赏不求面面俱到,求突破重点。
二是规划每一篇的欣赏重点,在课外实践中加强,积淀学生素养。例如教学“诗歌之部”,笔者首先研究确定单元欣赏方法的重点,那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重点在诵读,“以意逆志”的重点在体验,“知人论世”的重点在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点在想象。
教学时,我们在某一方面突破,欣赏效果会最好,也利于学生迁移课外诗歌甚至高考诗歌鉴赏。例如教学《长恨歌》和《夜归鹿门歌》:《长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欣赏重点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主题。
一是让学生明白爱情说、讽喻说、爱情讽喻说这“三说”由来的根源。二是让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来探究主题。
一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二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
三要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四要看创作时代背景。
《夜归鹿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在想象画面中辨清衬托和烘托。江边的喧闹、山中的寂寥怎么组成一个有机统一和谐的意境,那就是衬托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在这一首诗的教学中,笔者重点讲清衬托和烘托的手法,让学生迁移阅读其它运用同类手法的诗歌。三、丰富学生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视他们文化素养的积淀。
1.一句成“名”活动——让学生评点欣赏某一首诗歌中的某一名句,品一品成“名”的价值。例如学生品味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名句,写成一段文字。
2.诗人素描——就是抓住诗人创作的风格、诗歌的内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等来描述诗人在自己心中留下的美妙的情怀,让诗人永远活在“我”的心中。3.诗意写画——诗意写画就是借助诗意,展开想象,运用多种手法,对诗歌的意象、情感等加以描绘、阐发。
之所以名之为“写画”,一是强调描写的画面感,二是强调语言的美感。4.编辑意象小词典——就是积累意象为自己阅读欣赏古诗服务。
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让学生编辑以下意象的小词典:月亮、流水、浮云、南浦、扁舟、玉帘、捣衣、鸿雁、双鲤、落花等等。
1,晚汤呲派 2次真诚的深 3,浪漫大胆目标图像的和谐消费 5,不记得意向,他读一本书,单位说明 BR /> 6,“诗经”“国风”和“离骚”的杜甫,李白 7“长恨歌”“琵琶行” 8,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谢凌云景观和田园 9,“花木兰”鲍照谢灵运 10,杨炯卢照邻罗“滕王阁序”,“送杜政府的任何古蜀国” 11,苏轼曦坤的身体诚斋体的陆游 12,晓凌,也被称为“光秃秃”,元代的一个分支的歌曲。
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的代表作“窦娥冤”宫秋“山鄱阳·潼关怀旧的。“龙乔吉,睢景臣 13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 14,春秋历史散文和哲学家的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 BR /> 15政论从履历富。
司马迁,“史记”按时间顺序一般历史记录。班固“汉书” 16,诗,词,音乐。
荀子和宋玉。枚乘七轮。
“ 司马相如“子虚赋”,庾信,“悲情代表上林赋”17个充满活力的创新速写本 18古文运动,欧阳修 19苏洵,苏轼,苏辙 /> 20,宋联刘吉归有光“项脊轩志”我已经筋疲力尽了。
/f?kz=115769325/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诗、五言诗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
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
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
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