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时代2. 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卡文迪许实验室成功地测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3. 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4. 居里夫人发现镭..钍.. 钋5. 李政道和杨振宁指出弱相互作下宇称不守恒6.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中一切对象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空间和位置是一切种类运动的普遍条件。
他首先给出了时间的定义,并认为既然运动是永恒的那么时间也是永恒的7. 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研究中引入能量子8. 最早研究运动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他们的重量决定的9.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产生了怀疑,他以实验检验V—T成正比的猜想。通过数学运算得出结论:如物体的初速度为零,而且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他通过的位移就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10.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是伽利略首先建立起来的11. 伽利略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12. 伽利略利用阻力很小的斜面来“冲淡”重力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小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时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小球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伽利略将上述结果做了合理的外推:当斜面的倾角增大到九十度时,小球仍然保持匀加速运动做自由落体运动,而且所有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一样的13.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14. 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和弹簧的形变长度成正比15. 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伽利略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斜面实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恰恰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16. 笛卡尔补充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17. 伽利略和笛卡尔的正确结论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食物及进行分析的产物18. 国际单位:长度(米) 质量(千克) 时间(秒)19. 法拉第为电磁感应定律打下了基础,麦克斯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感应理论,并预言了地磁波20. 泰勒等人观测围绕共同质心高速转动的双星,发现转动的周期在慢慢变短。
推测可能由于他们辐射电磁波失去了能量21. 开普勒对第谷的天文测绘结果进行计算,得出开普勒三定律22. 牛顿在前人对惯性的研究上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23. 牛顿求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中物体质量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无法算出两个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大小。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的得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24. 亚当斯和维勒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各自独立里的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一颗新星的轨道,并将其命名为海王星25. 哈雷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的轨道并正确的预言了他的回归26.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创建者(还有光的色散,光的粒子说)27. 泰勒斯.王充.吉尔伯特等人就以已发现有些物体摩擦后静电吸引小物体的现象,吉尔伯特还认为摩擦过的琥珀带有电荷28.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测量的(带电油滴实验)29. 库伦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确认: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他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他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库仑定律(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30. 库伦做实验用的装置叫做库伦扭秤31. 库伦发现了电荷间的作用力与电荷量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库仑定律 (库伦最初实验用的是带电的木髓小球,不是金属小球)32. 在微观带点粒子的相互作用中,库伦力比万有引力强得多33. 法拉第认为在电荷周围存在着由他产生的电场,处在电场中的其他电荷收到的作用力就由这个电场给予(他首先引入了虚拟的电场线)34. 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35. 赛格瑞----发现反质子36. 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最原始的电容器)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37.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偏转----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小磁针)38. 安培等人发现磁体对通电导线也有作用力,任意两条通电导线也有作用力39.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
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他的两侧相当于两个两个磁极40. 霍尔观察到41. 在匀强磁场中放置一个矩形截面的载流导体,当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时,导体在与磁场、电流方向都垂直的方向上出现了电势差----霍尔效应42. 楞次—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43. 在法拉第、纽曼、韦伯等人的工作基础上,人们认识到: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4. 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场。建立了电磁理论和光的电磁说45. 开尔文:创立了热力学温标,把—273。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如果你要觉得这个比较乱的话,我再给你一个网址。
这个更直观!! 知识点重要,但教材也很重要。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一线的中学物理教师需要迎接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等多方面的挑战。新课改理念之一强调了前沿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希望改变传统物理教育知识片面的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资源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教学方式和教学素材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一名物理实验室管理员,我和我的同事们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不断地进行各种思考和尝试有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第一,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第二,能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根据我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认知背景的了解,对新课程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以及多年课堂教学积累的经验,我们总结出几种典型的物理教学方法: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下面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一、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 根据物理学科及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 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
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课外实验 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
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
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
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
初二物理 复习纲要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三、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四、热现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ة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ئ发声也停止。 2ا声音的传播ة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ا声速ة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ة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ئ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ا利用回声可测距离ةS=1/2vt 5ا乐音的三个特征ة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ئ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ا减弱噪声的途径ة(1)在声源处减弱ت(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ت(3)在人耳处减弱。
7ا可听声ة频率在20Hzث20000Hz之间的声波ة超声波ة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ت次声波ة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ا 超声波特点ة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ة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ا次声波的特点ة可以传播很远ئ很容易绕过障碍物ئ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ئ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ئ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ة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ة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ئ每一等分为1℃。
با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ت(2)体温计ت(3)寒暑表。 体温计ة测量范围是35℃至42℃ئ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ة(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ت(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ت(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ت(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ئ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ة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ة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ة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ت。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ة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ؤ即熔点إئ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三、力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g=9.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面积单位换算:1厘米2=1*10-4米2,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
第一章 静电和静电场第一节 认识静电一、静电现象1、了解常见的静电现象。
2、静电的产生(1)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负电。(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3、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二、物质的电性及电荷守恒定律1、物质的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以及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内部的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质子的数目,整个物体不带电,呈电中性。
2、电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总的电荷时不改变的。3、用物质的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1)分析摩擦起电(2)分析接触起电(3)分析感应起电4、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发生转移的过程,电荷并没有产生或消失。
第二节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一、电荷量和点电荷1、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量。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2、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量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带电体简化为一个点,并称之为点电荷。二、电荷量的检验1、检测仪器:验电器2、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三、库仑定律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大小: 方向:在两个电电荷的连线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3、公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 4、成立条件①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②点电荷第三节 电场及其描述一、电场1、电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周围的电场发生的。
2、电场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3、电场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叫电场力电荷间的静电力就是一个电荷受到另一个电荷激发电场的作用力。
二、电场的描述1、电场强度:(1)定义:把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定义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2)定义式: F——电场力国际单位:牛(N)q——电荷量国际单位:库(C)E——电场强度国际单位:牛/库(N/C)(3)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在该点受电场力的方向。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5)物理意义:某点的场强为1N/C,它表示1C的点电荷在此处会受到1N的电场力。(6)匀强电场:各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2、电场线:(1)意义:如果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就叫做电场线。(2)特点:电场线不是电场里实际存在的线,而是为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假想的线,因此电场线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电场线始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在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正电荷,延伸到无穷远处;在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无穷远处,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闭合,不相交,也不是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
在同一电场里,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电场线越稀的地方,场强越小。(3)几种常见电场线的分布图形第四节 趋利避害—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一、静电的利用1、根据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应用有: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喷药等。
2、利用高压静电产生的电场,应用有:静电保鲜、静电灭菌、作物种子处理等。3、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无菌消毒等雷电是自然界发生的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可产生大量的臭氧,并可以使大气中的氮合成为氨,供给植物营养。
二、静电的防止静电的主要危害是放电火花,如油罐车运油时,因为油与金属的振荡摩擦,会产生静电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产生火花放电,容易引爆燃油,引起事故,所以要用一根铁链拖到地上,以导走产生的静电。另外,静电的吸附性会使印染行业的染色出现偏差,也要注意防止。
2、防止静电的主要途径:(1)避免产生静电。如在可能情况下选用不容易产生静电的材料。
(2)避免静电的积累。产生静电要设法导走,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
公式 1、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倔强系 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求F 、的合力的公式: F= 合力的方向与F1成角: F tg= )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F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o 或Fx=o Fy=o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N 说明 : 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 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 F= Vg (注意单位) 7、万有引力: F=G (1). 适用条件 (2) .G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一天体质量 R一天体半径 g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g = G c、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8、库仑力:F=K (适用条件) 9、电场力:F=qE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 (BV) 方向一左手定 (2)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I) 方向一左手定则 11、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Fx = m ax Fy = m a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 a t2 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 = A S a t B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 (4)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2;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 ……( (5)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 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 (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13、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 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 上升最大高度: H = (2) 上升的时间: t= (3)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6) 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 = Vo t 一 g t2 Vt = Vo一g t Vt2 一Vo2 = 一2 gS ( 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14、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 V= R=2 f R= 角速度:= 向心加速度:a = 2 f2 R 向心力: F= ma = m 2 R= m m4 n2 R 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 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 的库仑力提供。
15 直线运动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 vo t 水平分速度:vx = vo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 g t2 竖直分速度:vy= g t tg = Vy = Votg Vo =Vyctg V = Vo = Vcos Vy = Vsin y Vo 在Vo、Vy、V、X、y、t、七个物理量中,如果 x ) vo 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vy v 16 动量和冲量: 动量: P = mV 冲量:I = F t 17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公式: F合t = mv' 一mv (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 18 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 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 公式:m1v1 + m2v2 = m1 v1'+ m2v2'或p1 =一p2 或p1 +p2=O 适用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18 功 : W = Fs cos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1) 理解正功、零功、负功 (2)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的功------量度------。
我花了很长时间整理的,希望楼主采纳!
一
1、速度、位移公式:
2、平均速度、位移公式:
3、加速度:
4、速度公式: 4
5位移公式: 5 ,6
6推导公式: (4—6式,当 时,原式为?当 为负时,原式为?)
7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两个过程的慎用)
8、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该的瞬时速度: (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9、用逐差法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平均值)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即受到弹力的物体是因为:与它接触的物体发生形变。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
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的拉力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弹簧当被拉伸时,表现为拉力,(与绳子的拉力同);当被压缩时,表现为斥力,与压缩的方向相反。
对强簧还有:F=K△X ,其中K为弹性系数,△X为形变量。
2、滑动摩擦力: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μN,其中μ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
静摩擦力: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应由受力平衡求出。 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用力去推物体,推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但静摩擦的增大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当推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会运动,就不存在静摩擦力,而是滑动摩擦力了!!
摩擦力存在的条件:接触
三、牛顿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外力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也叫惯性定律。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挤压、不光滑,有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
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即: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由合力决定)
牛顿定律的应用:两类题型:1、已知运动情况,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受力
2、已知受力,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运动情况。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注意:判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键看: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A对B的力与B对A的力一定是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
区分:平衡力一定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9.1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