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公司理财》 博迪《投资学》 曼昆《经济学原理》 斯蒂芬《管理学》 1。
国富论(上下)——作 者:〔英〕斯密 著,杨敬年 译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时间:2001年01月 这是经济学的入门级著作。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作 者:卫兴华,林岗 主编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1月 3。 资本论——这不用多说了吧。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精通次著,基本就通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4。微观经济学: A。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作 者:(美)范里安 著,费方域 等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时间:2006年03月 本书第二版中译本自1991年面世以来,被很多高校和社科院长期用作核心教材。 5。
宏观经济学: A。宏观经济学:第七版(经济科学译丛) 作 者:[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等 著;范家骧等 译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0年11月 本书除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本原理之外,这套译丛还包括了产业组织理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重要领域。
6。另外,《博弈论》是现在经济学的主流,约翰。
纳什,也因在这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有多种版本。建议中级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其他参考书: 1。曼昆《经济学原理》 2。
斯蒂格利姿《经济学》及系列辅助教材 3。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 4。
曼斯非尔特《微观经济学》 5。《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美] 范里安 (Varian, Hal R。)
著 6。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 7。
巴罗《宏观经济学》 8。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 希望对你有帮助。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考试指定教材。
书名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
ISBN 7-205-06189-0 开本 16K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年5月第1版
印刷日期 2007年5月第一次印刷
页数 329页 重量 500g
财政与税收(2007年版)
作者:刘同旭 主编 丛书名: 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 ISBN:9787500593935 出版时间:2006-12-1 版次:1 印次: 页数:340 字数:279000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开本:
网上貌似没有。还是要买教材的。你去学习的地方或书店买吧
马克思《资本论》在《资本论》手稿中,经常可以看到马克思把生产力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进行研究的,对于科学技术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许多精湛的见解,至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资本论》也是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例如有关工厂法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都结合实际作了深刻的分析,就是有力的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像建筑物的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样的比喻,来表达一种思想,即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决定着国家和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存在及其形式。
对这种思想的最早的表达方式之一,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部分。那里提到:“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1页)。
然而,上层建筑这个概念并不仅仅用以表示两个依附的社会层次即国家和社会意识的。看来,这个术语至少有一次被用来表示一个阶级的意识或世界观:“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9页)。但在多数场合下,这个比喻还是用来解释社会三个总的层次的关系,以说明上层建筑的两个层次是受基础决定的。
这就是说,上层建筑并不是独立的,它不能自行出现,而是以社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因此,任何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都决定着与其作用相适应的国家和社会意识的存在形式。
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任何变化,都会导致国家和社会意识的转变。马克思曾在一段话中对基础的含义作了更为详尽的表述,这段话也就成为他的比喻的经典式的表述方式:“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由此可见,经济结构并不被看作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制度、生产结合或物质条件;它倒不如说是一种由人结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阶级关系的总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形式总是自然地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级相适应——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隐蔽的基础”(《资本论》第3卷,第891—89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然而,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特征要比上面的表述更为复杂。马克思意识到,基础的决定作用会被人曲解为经济简化论的一种形式。
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要进一步阐明这种关系的历史性和不平衡性,阐明它可以跟上层建筑所起的影响作用并行不悖。就第一个方面来说,马克思断言:“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
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剩余价值理论》第1卷,第296页)。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精神生产的特征是由物质生产的历史形式所决定的,但精神生产仍然被认为能够对物质生产起“相互作用”。换句话说,观念的上层建筑并不被设想为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反映,而是被看作能够起某种影响作用的东西。
其次,马克思认识到,物质生产的发展跟艺术生产和法律关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罗马私法同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或者希腊艺术同不发达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113页)。但问题不在于理解一定的艺术或法律形式可以跟不发达的物质条件相适应,希腊艺术是以希腊神话为基础的,而神话则是人们安抚还没有很好地认识和控制的自然力的原始的方式。
所以,用恩格斯的话来说,这些错误观念“有一个否定性的经济基础”(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致康·施米特的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89页)。真正的问题是,希腊神话在更为发达的生产方式下仍然受到了高度的尊重,甚至被奉为典范或模式。
马克思试图用人类历史童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