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基础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4《中医方剂学》5《中医内科学》6《中医妇科学》7《针灸学》
上面除《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之外,都是中医学教材,要买第五版教材,8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最好(绿色封面),如果找不到,就用6版教材(黄色封面,人民卫生出版社)。照顺序学完上面7本书,基本可以学会解决一些常见病。学习时,遇到某些不懂的问题不要死抠,暂时放过,等到7本书看完,某些问题自然可以前后贯通。要尽快粗略看完一遍,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整体的中医观。接着比较详细地再按顺序看第二遍,精读第三遍。
第二:提高阶段。
1、《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讲稿)》,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录音讲稿)》3刘景源《温病条辨》讲稿,4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
自学中医,最忌贪求怪异,否则容易误入歧途,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个人认为并不适于初学。
《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介绍了很多老一辈名中医的成才经历,大家不妨看看,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学完这些,可以去看看四大经典了。四大经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说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1. 中医背诵很重要,如果想以后行医,一定要下苦功夫背。
2. 中医背诵的内容很多,好在前人已整理成歌诀。推荐《中医必背蓝宝书》、《中医必背红宝书》,刘更生主编,很方便实用,作为一个中医要背的都全了,网上有卖的。
3. 个人觉得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重在理解,倒不一定全背过,要点记住就可以。
4. 我也在自学中医,建议买套中医本科教材学习,如《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等等,再就是网上有许多中医讲座视频,一定要看看。推荐《郝万山讲伤寒论》《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等等。
5. 学中医一定要多看医案,学以致用。
6. 中医博大精深,好好学习,祝你成功。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奇恒之府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精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发病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脏腑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经络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养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预防
《中医基础理论》[附录]五运六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运六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可以到这里看一下
中医基础理论精解.
地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