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热运动性质和规律的经典微观统计理论。内能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是分子无规则运动能量总和的统计平均值。
知识点总结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实验题。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
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
例析: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潮湿的地面会变干
B.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
C.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
D.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
解析:
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现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能力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对于B选项中的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因为可以用肉眼观察的到,所以很明显不是分子的运动。C、D选项都是扩散现象,只能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B
第16章 热和能
1.分子动理论: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①分子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②气体扩散的最快,液体较慢,固体最慢)
3.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4. ①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得体积、物体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②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5. 内能(俗称热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 (J) (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6.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7. 内能的大小和温度、质量、物态有关
(同一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8.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①做功(实质:内能的转化)例如:冬天冷了搓手
②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例如:冬天对着手哈气
5.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单位:焦耳)
6.①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②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
7.比热容是表示物体温度变化是吸热和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8. 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其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J/kg·℃)
9. c水=4.2*103 J/kg·℃ (水的比热比较大)
物理意义: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千克。
14. 热量的计算:Q=cmΔt
Q---------吸收(放出)的热量--------焦耳(J)
c---------比热--------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 J/kg·℃)
m--------质量--------千克(kg)
Δt-------升高(降低)的温度--------摄氏度(℃)
15.为什么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小?
沿海地区离海洋较近,多水,内陆地区离海洋较远,多沙土。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大,白天吸收相同热量时水升温少,夜晚放出相同热量时水降温少,所以 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小。
16. 人类利用内能的过程:化学能(燃料) 内能 机械能
17. 内燃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18. 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①吸气冲程
②压缩冲程(机械能 内能)
③做功冲程(内能 机械能)
④排气冲程
19.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 内能
20. 燃料的热值( 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单位:焦耳每千克 (J/kg)
21. 热量计算:Q=qm (q=Q/m m=Q/q)
Q--------热量---------焦耳(J)
q---------燃料的热值-------焦耳每千克(J/kg)
m--------燃料的质量--------千克(kg)
22. 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设法利用废弃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23.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
24.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注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25. 一种能的增加,总伴随着另一种形式能的减少或者从另一物体转移而来。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 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 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 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 ②质量 ③材料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3节 比热容
1、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是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
Q——热量——焦耳(J);
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② 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 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第2节 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 ②质量 ③材料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①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注意: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3节 比热容1、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是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m——质量——千克(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二、功和能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3. 功的公式:W=Fs;单位:W→J;F→N;S→m。
(1J=1N·m).4. 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 。
单位:P→瓦特(w);W→J; t→S。(1W=1J/S; 1Kw=1000w)5.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6. 有用功:对人们有利用价值的功,记作W有用用滑轮组提升时:W有用=Gh;用滑轮组平拉物体时:W有用=FS总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记作W总;W总=Fs额外功:对人们无用又不得不做的功,记作W额外。三者间的关系:W有用+W额外=W总7.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所以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则机械效率总小于1。8、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⑴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有拉力F、钩码重G、钩码上升的高度h、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⑵测量的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9、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10、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11、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1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1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J)15、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没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若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
5、物质世界从小到大的尺度:电子 → 原子核 → 原子 → 分子 → 生物体 → 地球 → 太阳系 → 银河系 → 宇宙九年级 物理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1.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2.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要吸热。3.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要放热.4.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5.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6.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 熔化 凝固 ℃ t t(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7.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8.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9.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0.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11.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汽”、雾、等)12.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一、温度与内能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3、摄氏温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4、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5、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7、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 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8、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9、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 两种方法对改变。
我勤工检学,辅导物理时的资料,虽然不是苏科版的,但很好,你看一下: 【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一、内容:1、温度2、物态变化3、分子动理论4、热量5、内能 二、目的要求: 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分固、液、、气三种物态,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现象,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5、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 1、会正确使用温度计、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知道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3、知道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些因素。
4、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5、内能的概念。
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7、要弄清一些基本概念。
例如温度、热量、内能和比热,要会正确区分,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的概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度的标度方法是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帕)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记作0℃,以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记作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代表1℃。 2、温度计: (1)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3)温度计测量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a、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容器的壁。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接触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需留在被测物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医用体温计是内装水银的液体温度计,刻度范围在35~42℃,体温计读数可离开人体进行读数,使用后拿住体温度的上部甩几下,让升入直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里。
二、物质的状态变化: 1、物质的状态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现象叫状态变化。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会出现六种状态变化。
2、熔化、汽化、和升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三、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熔点。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晶休的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是相同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相同的。 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
液体凝固成晶体,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凝固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放出热量。 四、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缓的汽化现象。
液体的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液体蒸发的快慢由下列因素决定:(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例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2)在同种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同种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4)同种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得越快蒸发越快。
2、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五、液化、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液化、凝华过程放出热量,升华过程吸收热量。
2、液化有两种方法,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压缩体积可使气体液化。 总结上述的物态变化可知,物质的三态可以互相转化,为便于记忆,可用下图帮助你。
六、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物质内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 减小。
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0时,引力等于斥力,此时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要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将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变得十分微弱,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七、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 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两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