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 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 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曰益向 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 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 称“文赋”。
辞赋这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 齐和声调的和谐,注重文彩、韵律,兼具诗 歌和散文的性质。“铺采文,体物写志”,极 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
较著名的赋有杜 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
辞赋具有医疗作用,首先由枚乘的《七发》所发明。
《七发》开头便说:“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吴客分析了楚太子的病因、病状,接着便有针对性地说了七件事来启发他。终于使得楚太子“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那么,楚太子得的是什么病呢?文中称其病状是:烦躁郁闷,情绪恶劣,耳目昏昏,喜怒无常,心惊失眠,不爱听人说话,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显然,这是精神性的疾病。
现代医学称作“抑郁症”的便是。“抑郁症”的病因有多种,据《七发》分析,楚太子主要是因为:住在深宫之中,内有保姆,外有傅父,生活圈子狭小,没有什么交游。
另一方面,生活过度享受,饮食是高脂肪、高蛋白,穿衣则追求华美轻暖,动步就乘车,住在“洞房清宫”之中,左右总有许多美女围绕着,“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怎么能不生病呢?《老子》早指出声色犬马是会使人生病的,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吕氏春秋·本生》也已说过与《七发》相似的话。 病状、病因分析清楚了,对症下药,吴客认为这种病不必用药石针灸,“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于是便讲了七件事来启发(或激发)太子。这七件事是:音乐、饮食、车马、宫苑游观、田猎、观涛、要言妙道。
七件事说完,太子的病便好了。七件事中,前六件都是讲的享受游乐。
以前的注释,多认为这是带批判性的,是反面文章,是为了衬托最后的要言妙道。其实不然。
既名“七发”,当然七件事都有启发作用。而且文中已透露七件事中“田猎”“观涛”就已有医治“浩唐之心,遁佚之志”的作用。
再说汉赋受楚辞的影响,《楚辞·招魂》,为了引导“魂兮归来”也大量铺叙了各种生活享受。其中描写宫室、美女、饮食、歌舞、游戏都主动具体,极尽形容,展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语言的才能。
《七发》也是如此,如写音乐,经他夸大形容,那琴无疑是天下第一名琴,鼓琴者、歌舞者也都是古今第一名家,悲歌一曲,感动得鸟不能飞,兽不能走,连虫蚁都动弹不得了。这其实是借助语言的力量来发掘音乐的文化内涵。
写饮食、车马等等也无不如此,其作用是在激发太子生活的兴趣,以摆脱萎靡不振的状态,并非提倡或批评奢侈享受。比如田猎是古代的体育运动并具有军事训练的性质,经作者的一番形容,楚太子已经“阳气见于眉宇之间”有些活气了。
但真要请他参加,还是“仆病未能也”。“观涛”是描写潮水的奇文,海潮澎湃,声如擂鼓,那样的气势,那样的壮观,是足以让人“澡概胸中”、“发皇耳目”的。
作者的形容确实也引起了太子的兴趣,但要他强起观之,他还是一句“仆病未能也”。在作了这些铺垫之后,作者最后才提出了“要言妙道”。
当时儒家尚未“定于一尊”,所以“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还必须有庄周、魏牟、杨朱、墨翟等人参与。最后担任总结的则有孔子、老子两位,而孟子则起了特别的作用,他拿着筹码来计算,大概是分别各家各派的异同得失。
这样总结出来的“要言妙道”当然是万无一失了。这种“要言妙道”不是某一学派的教条,这是对真理的探求,是生活的指南。
提高思想境界,才是开启心智的良药,种种精神性的疾病,当然就不治而愈了。 枚乘提出了辞赋治病,看来确实有效。
汉宣帝时,太子患病,症状是:“苦忽忽善忘,不乐”,宣帝便命王褒等几位辞赋家,到太子宫中,陪侍太子娱乐,早早晚晚“诵读奇文及所造作”,太子病好了,才又回到宣帝身边,所谓“奇文”大概指《僮约》、《责髯奴文》之类的赋体作品。太子尤其喜爱王褒作的《甘泉》及《洞萧颂》等赋作,“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见《汉书·王褒传》)。
汉宣帝和他的曾祖父汉武帝一样,是一位辞赋爱好者。他认为世俗都喜欢穿戴好看的服饰、听流行音乐,辞赋与之相比,“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
(同上),他将辞赋定位为高尚娱乐,不仅能让人开心,并且能扩充见闻、增长知识,弄得好,还能像古诗一样,有讽谕教化的作用。辞赋的娱乐功能早经发现。
它往往虚构人物,互相较量,利用层进、夸张、形容铺陈排比等手法,将一些事、物说得天花乱坠。在文学类别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它又像小说,又像戏剧。
尤其是它的音乐性值得重视。汉大赋中堆砌了许多同义、近义的辞汇,诚如鲁迅所说,简直无法加以区别。
汉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且成为一时之风气呢?固然这里有识字教育的作用,一篇大赋就像是一部字汇。但更重要的是其音乐效果。
大赋或韵或散,朗读起来,铿锵有力,有一泻千里之势,笔者曾听过昆曲中的辞赋朗诵,深为之折服,并悟出汉赋以“颂”命名的道理,这正是对其音乐性的提醒。音乐有助于治疗,已为现代医学所证明。
所以说辞赋具有医疗作用,既有文献的记载,又可以从事理上得到说明,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の模逦镄粗尽保嘀赜谛淳埃杈笆闱椤W钤绯鱿钟谥钭由⑽闹校小岸谈场保灰郧ش淼摹吧濉笔鞘Ï蚋车墓桑小吧Ц场保缓捍饺妨⒘烁车奶謇 莆ء按歉场保晃航院螅找嫦蜴槲姆较蚍⒄梗凶觥版楦场保惶拼钟涉樘遄و肼商褰小奥筛场保凰未陨⑽男问叫锤常莆ء拔母场薄V母秤校憾拍恋摹栋⒎抗场贰⑴费粜薜摹肚锷场贰⑺臻摹肚俺啾诟场返取1] 赋,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の模逦镄粗尽保嘀赜谛淳埃杈笆闱椤K淙欢杂谙执死此担湓恫患笆´省⑸⑽摹⑿∷的茄谥巳丝凇5Ô诠糯乇鹪诤禾剖笔Ó敫惩⒕倭疲硬茇У摹笆¸秤觥焙吐交摹笆Ô登槎裁遥程逦锒痢笨煽四摺8趁壬谡焦耸⒂诤禾疲ビ谒卧ك髑濉T诤禾剖逼冢兄蛔鞲扯恍词µ奈娜耍醇负趺挥兄蛔魇¶恍锤车牟抛印=ò惨院竽酥琳隽逼冢愿车耐瞥缟踔劣谑¡!妒芳恰分谐魄淖髌肺ظ常逗菏椤芬渤魄热说淖髌肺ظ场:笕艘蛲谱稹妒贰贰ⅰ逗骸罚员惆亚热俗髌烦莆场8呈呛捍罹叽硇裕钅苷孟云涫贝É竦囊恢治难а健K窃谠冻小妒¾犯乘檀Í常冻恰返幕∩希媸照焦莺嶂牡钠陶彭б庵绾拖惹刂钭幼髌返南喙匾蛩兀詈笞酆隙傻囊恢中挛奶濉K牒捍氖Î囊黄穑删土撕捍难У牟永糜牖曰汀?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 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现代赋与汉赋区别 当代的赋大多把滕王阁序作为参考,盛世出大赋?《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专栏,进行了城市赋的征稿,敦煌及华山也在网络进行了赋文征稿,这些活动对推进赋文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人云:“登高作赋可以为大夫”,古代的仕。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赋,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与比兴齐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平铺直叙。在一些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运用的。
在《诗经》中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不胜枚举,《豳风•七月》就是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时序,铺陈叙述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还有如(卫风•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叙述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的描述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表达等,都是采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赋既可以淋漓尽致地进行细腻铺写,也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同时还可以渲染某 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特别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更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的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相互影响,更是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作为一种文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宋玉和荀卿都有以赋名篇的作品。
到了汉代,司马相如等人的散体赋被称作赋,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也被称作赋。 《左传》等先秦古籍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方面的例子。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在大隧中和母亲相见,双方各自赋诗,就是即兴创作并诵读出来。上面所说的“登高能赋”,大约也是这种情况。
《左传》中大量记载的赋诗言志,则是运用《诗经》中的现成篇章,或直接诵读,或让乐工歌唱。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词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