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物理实验指导教师是学生进行各类物理实验的指导者和监护者,每次实验课前,指导教师必须进行先期实验,以确认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确保学生的人身和健康不受到伤害。
(2)每次实验课,指导教师必须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程序。
(3)学生在进行电学方面实验时,能用安全电压(36V)代替的尽量用安全电压,不能替代时必须向学生说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学生在进行带电实验时,尤其是使用220V电压进行实验时,一旦出现触电、断路、短路的情况,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抢救方法和检查程序,防止意外事故或连锁事故的发生。
(5)在进行力学等实验时,应注意使用的导轨、配重等物品的坠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6)在进行光学、热学实验时,若使用明火(蜡烛、酒精灯)时,实验完成后必须熄灭火源。
2.物理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未进实验室时,就应对本次实验进行预习,掌握操作过程及原理,弄清所有仪器的性能。估计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在操作时注意防范。
(2)做实验时,实验设备和电路按要求连接好后,经检查无误,方可进行实验。使用电器时要谨防触电,不要用湿的手、物接触电源。
(3)若发生触电现象,首先切断电源,采取必要的救护措施。
(4)灯火加热时要注意安全。
(5)实验完毕要细心洗手。离开实验室前,要认真检查门窗和水电,一切无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3.涉及辐射防护的实验
对于实验室存在辐射安全的,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密封型放射源和非密封型放射性源)和射线装置等。涉辐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实验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学校应当落实辐射装置和放射源的采购、保管、使用、备案等管理措施,规范涉辐废弃物的处置。做好安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组织涉辐人员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及职业病体检。涉辐实验室管理和操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专项培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在理念和内容上都强调。
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将本人在平时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的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一、实验前的知识回顾 实验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要进行实验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避免出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边看教材边做实验的状况。
因为初中化学实验主要还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课程中对实验的设置主要目的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以及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对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特别是实验操作步骤的讲解和基础知识的回顾要贯穿整个实验过程的始终。
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实验教学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单体、化合物知识的回顾,对其中的概念要熟悉,在铁与硫酸铜进行置换反应过程中应该出现哪些现象,实验操作步骤是什么样,这些都应该在实验教学之前就应该要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选择适当知识点进行设疑,能够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良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在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转换时,在易混淆的知识点处,在实验操作复杂处等。
二、实验中的情景设置 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带动了包括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 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的锻炼。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
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部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对事物做出相应的判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 从设计实验方案的学习中深化和发展知识。
如在氧化还原实验中,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让其发现问题,然后继续通过现象组织他们讨论,也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最后将实验的结论进行诱导性的告知。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学知识的特征提出问题, 利用他们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 创设导致学生认知冲突的化学情境, 激化他们意识中的矛盾, 驱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经验, 提出各种可能的假想, 并作多方论证,积极思维, 得到合理的结论。 三、实验后的激励性评价 创造宽松的实验环境是指创设一种师生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实验气氛。
实验教学不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更是提高实践技能,训练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的绝佳机会。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彼此产生平等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 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 正确的激励评价方式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增强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中,对学生操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教师都要认真对待, 少用训斥、讽刺性语言。
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认识, 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要大加表扬, 错误的不要直接否定, 草率批评, 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查阅资料, 与同学商讨, 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如人意之处, 激励评价就更显得重要, 经常性的使用如“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课堂用语, 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很有帮助。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产生互动。
以往在上课时,虽然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不会有疑问,但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如果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互动,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当然,该模式提高了对实验教师的要求。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就实验结论展开讨论,并最终确定结论的正确性。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锻炼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大量的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在理念和内容上都强调。
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将本人在平时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的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一、实验前的知识回顾 实验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要进行实验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避免出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边看教材边做实验的状况。
因为初中化学实验主要还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课程中对实验的设置主要目的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以及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对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特别是实验操作步骤的讲解和基础知识的回顾要贯穿整个实验过程的始终。
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实验教学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单体、化合物知识的回顾,对其中的概念要熟悉,在铁与硫酸铜进行置换反应过程中应该出现哪些现象,实验操作步骤是什么样,这些都应该在实验教学之前就应该要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选择适当知识点进行设疑,能够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良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在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转换时,在易混淆的知识点处,在实验操作复杂处等。
二、实验中的情景设置 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带动了包括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 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的锻炼。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
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部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对事物做出相应的判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 从设计实验方案的学习中深化和发展知识。
如在氧化还原实验中,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让其发现问题,然后继续通过现象组织他们讨论,也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最后将实验的结论进行诱导性的告知。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学知识的特征提出问题, 利用他们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 创设导致学生认知冲突的化学情境, 激化他们意识中的矛盾, 驱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经验, 提出各种可能的假想, 并作多方论证,积极思维, 得到合理的结论。 三、实验后的激励性评价 创造宽松的实验环境是指创设一种师生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实验气氛。
实验教学不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更是提高实践技能,训练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的绝佳机会。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彼此产生平等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 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 正确的激励评价方式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增强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中,对学生操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教师都要认真对待, 少用训斥、讽刺性语言。
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认识, 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要大加表扬, 错误的不要直接否定, 草率批评, 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查阅资料, 与同学商讨, 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如人意之处, 激励评价就更显得重要, 经常性的使用如“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课堂用语, 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很有帮助。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产生互动。
以往在上课时,虽然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不会有疑问,但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如果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互动,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当然,该模式提高了对实验教师的要求。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就实验结论展开讨论,并最终确定结论的正确性。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锻炼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大量的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下图是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 (1) 指出图中下述仪器名称: A ,B ,C , D ,E 。 (2) 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 。
(3) 加热高锰酸钾,开始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 。 当集气瓶内的 水完全排出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小心移出水槽后,瓶子应 放,这是因为 。
停止加热后,先 然后 ,其原因是 。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 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 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1)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 。
(2)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 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 处。 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
(3)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______, 该气体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1、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药品的取用和保存 (1)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l-2m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人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
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4)几种特殊试剂的存放 (A)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B)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冷水中。 (C)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磨口的细口瓶里,并加些水(水覆盖在液溴上面),起水封作用。
(D)碘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盛放在磨口的广口瓶里。 (E)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贮放在黑暗而且温度低的地方。
(F)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应盛放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中保存;其溶液盛放在无色细口瓶里,瓶口用橡皮塞塞紧,不能用玻璃塞。 3、试纸的使用 试纸的种类很多。
常用的有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和品红试纸等。(l)在使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一般先把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沾有待测溶液的 玻璃棒点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 (2)在使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时,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用玻璃棒把试纸放到盛有待测气体的试管口(注意不要接触),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情况来判断气体的性质。
注意:使用PH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4、溶液的配制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
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振荡,使溶液混 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 好与刻度相切。
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 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6.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7.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8.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
(1)蒸馏装置中的主要仪器有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酒精灯,①为蒸馏烧瓶②为冷凝管;故答案为:蒸馏烧瓶;冷凝管;(2)容量瓶在使用前一定要查漏,故答案为:④;(3)制取蒸馏水的实质是蒸馏过程,必须用酒精灯,冷凝管下口是进水口,上口是出水口故答案为:酒精灯;蒸馏;g;(4)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必须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外溅,配制多大体积的溶液则选择多大规格的容量瓶,故答案为:未用玻璃棒引流;未采用250ml容量瓶; b、①定容时应平视刻度线观察液面,俯视刻度线会导致结果偏高,故错误;②容量瓶使用时不需干燥,故正确; ③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液面低于刻度线属于正常结果,若加水相当于将溶液稀释,浓度偏小,故错误;④移液后要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否则导致溶质损耗,结果偏小,故错误,故答案为:①;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要重配,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面要重配,故答案为:重配;重配.。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应用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卫生管理活动的组织结构、基本特点,运行机制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管理科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的学科。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特殊的研究对象;引进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引进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医学科研方法学的理论和方法。
卫生事业管理学的任务 1.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2.研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 3.研究与正确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 4.研究中国及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 5.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保证和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