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宗旨
宣传金融知识,积极引导农村牧区青年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科学理财,掌握信贷和投资技能,增加财产性收入,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团组织在提高国民金融素质、促进金融生态建设、服务青年生活、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主题
宣传金融知识,服务青年生活,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至XX月
四、活动内容
xx团委协调有关金融部门,组织金融专家和金融机构青年志愿者,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和农村牧区青年中心的宣传平台,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农村牧区广泛宣传有关金融知识,把股票、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的理财知识,小额信用贷款办理流程,以及反假币、预防非法集资、识别金融诈骗等常识,传送给农村牧区青年。
(一)举办金融知识现场咨询服务活动。
通过设置宣传板、播放宣传片、开展金融知识讲座、有奖竞答、广场文艺表演等宣传形式,为农村牧区青年提供金融知识咨询服务。xx团委将协调xx法学会金融证券法研究会、金融办、xx公司等有关金融部门在全区巡回宣讲各种金融知识。
(二)建立金融知识服务站。
xx公司与各旗县(市、区)团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金融知识服务站。通过xx公司网点向公众发放《送金融知识下乡系列丛书》,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提供便民金融服务。
(三)组织献爱心、送温暖活动。
xx公司组织本系统团员青年在农村牧区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并有针对性地为农村牧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
五、活动推进
(一)筹备启动阶段
xx团委会同有关金融机构成立“青春建功新农村新牧区——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行动方案。各级团组织相应成立协调领导小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青年金融服务需求,制定行动方案并逐级上报。
(二)全面实施阶段
各级团组织和有关金融机构按照行动方案,全面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三)总结阶段
各级团组织和有关金融机构对本地区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查找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评选“青春建功新农村新牧区——送金融知识下乡”精品行动、优秀单位和个人,树立先进典型,总结经验。
六、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工作指导,积极为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吸收有关金融机构分管领导担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加强沟通合作,构建宣传平台,努力形成分工负责、相互支持、注重实效的工作格局。
(二)构建长效机制。要组织引导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深入青年,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准确把握农村牧区青年的金融服务需求,确定服务项目。要加强对活动的督导检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努力打造品牌活动,构建长效机制。ر
(三)注重宣传引导。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通过团刊、网络等形式,及时发布、上报有关活动的动态信息,交流活动经验,深化活动效果。要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参与与合作,营造声势,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农村金融[1] “[2-4] 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巩泽昌,1984:P4-20;张琳,1984:P1-10)、“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丁文详等,1988:P47)、“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舒子塘,1989:P10)、“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王世英,1992:P1)、“是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李树生,1999:P29)、“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王绍仪,2002:P115)。
“千村调查”是上海财经大学坚持8年的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项目,2015年的主题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与使用”。8月27日,从项目发布会上获悉,调查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渗透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普惠工作亟待加强。
金融基础知识 1 金融:货币资金的融通,是以银行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信用活动以及在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
2 货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生产关系。 货币功能:价值尺度 流通功能 贮存功能 支付功能。
3 信用: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信贷行为。 4 利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对这部分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
5 利率:计算使用借贷资金报酬的依据。 6 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可以买卖,载明了相关主体的财产权利关系的信用工具。
包括股票、票据、债券、眼衍生金融工具等。 7 股票:股份公司发给投资者,作为入股凭证的一种有价证券。
8 票据: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所规定的汇票、本票和支票。是发票人依据票据法发行,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或委托他人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
9 债券:债务人向债券人借款,并承诺在将来预定时间向债券人偿还本金和利息的一种债券债务凭证。 10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衍生工具,包括期货、期权和远期利率协议。
11 期货:双方约定在将来有效时间内,以商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标的物的资产。 12 期权:买方支付给卖方一笔期权费后,卖方赋予买方将来某日前的任何时间,按约定的价格或约定协议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
13 远期利率协议:买卖双方以和约的形式,在将来特定的时间以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标的资产。 14 金融市场:进行货币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或领域,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期权与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
15 政策性银行:由政府投资建立,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6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是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量的一部分。 17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大于商品的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18 国际收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
1.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2.中国农村金融抑制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涌现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
建立在心理上的信任和安全感基础上的信用交易是农村金融的本质特征。
农村金融交易实质上是交易主体通过对交易对象“合理性”的判断,即可能获得的收益与风险损失和交易成本的权衡,进行选择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重复交易和反复博弈形成的信誉,对信息披露和心理上的信任与安全感建立,具有促进和放大作用,进而可以极大地减少风险损失和节约交易成本,推动农村金融这种信用交易的扩张。
而且,交易双方的信息能力、风险能力、谈判能力等资源禀赋状况、最优化目标以及所受约束的有效性和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冲击,直接决定了农村金融交易的缔约过程和结果,进而决定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交易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只是农村金融的外在特征。
农村金融机构是专业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其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合乎逻辑的结果,而社会分工的演进又以市场范围的扩展为依据,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依靠专门化知识、能力和信誉,提供中介服务“专家”型组织,只有在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随市场扩大,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变为现实。换句话说,只要真正具备农村金融交易的条件,并且这些条件能确保农村金融交易达到一定的规模,市场自然便会诱导出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
相反,如果忽视农村金融交易的条件,人为地向农村经济系统强行输入某种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不仅不会带来农村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反而可能使这种农村金融机构陷入运转困境。由此可见,农村金融组织规模是农村经济活动规模的函数,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交易的专业化供给主体,其本身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必然与农村金融发展相对应,也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价值在于其农村金融功能的发挥,而不在于其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以及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的先进与落后。
据此,本文认为“农村资金融通”只是农村金融外在形式的概括,而非农村金融本质属性。“农村金融”不论其数量、规模、现代化程度,以及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如何,其本质都是信用关系制度化的产物,是不同产权主体,基于信息、信任、信誉和制度约束基础上,通过信用工具,将分散资金集中有偿使用,以实现“规模经济”的信用交易活动,以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安排所构成的经济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的总称。
农村金融系统在结构上是由资金的流出和流入方、连接二者的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运行制度和机制共同构成的,不仅可以通过融通资金、传递信息、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通过大数定律、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套期保值来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风险,进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或消费效率,与其他经济、金融系统具有平等交换关系的系统。 农村金融形态的变迁,应该“内生”于农村经济发展,只是其功能的实现形式。
因此,农村金融的概念内涵在功能意义上,则表现为:(1)农村金融是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的”“金融”,在功能范式的认知框架下,是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相对应、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
而不是被人为认定“农村”身份,或只为农业生产提供信贷服务的农业金融,或仅在农业和农村领域为自身需要而开展业务活动的,地理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机构及其组织体系。只有那些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交易需求,而在分工和交换体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组织体系才属于农村金融的范畴,即农村金融的交易功能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体系的形态,而不是相反。
农村金融的有效性不在于其机构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和现代化程度的高低,而在于其功能的发挥程度。换句话说,“只要能承担相应的金融功能,具体的金融机构形式则是无关紧要的”,“只有通过某种形式提供农村居民所需的金融服务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与整体金融的交叉系统。农村金融既从属于农村经济系统,是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应包括农村金融,研究农村金融问题,要考虑农村经济的影响。
同时,农村金融又属于金融范畴,是整体金融系统中的一个单元,研究金融问题不能回避农村金融。同样,研究农村金融问题,不能不考虑整体金融的影响。
农村金融系统运动既是金融系统运动的一部分,又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部分;既具有金融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与农村经济需求相一致的独特形态,是宏观经济环境下,农村经济与整体金融双重作用的结果。(3)农村金融是内部功能和结构复杂多样的系统,农村金融的内涵既要从理论层面上,根据整体金融状况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来理解,又要从现实层面上,根据农村金融的现实状态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理解。
在理论上,农村金融应当包含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储蓄、信贷、结算、保险、投资、理财、信托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组织体系,或者说和整体金融应该是保持一致的组织体系。在现实上,。
1。
组成: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2。
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时间 事件 新中国成立初—1957年底 全国成立由农民“自愿入股”的农村信用社8。8万多个,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一乡一社” 20世纪70年代 将信用社先交给中国人民银行、后交给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实际上走了“官办”的道路。
1984年 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 1996年 决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 2000年7月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江苏开展 2001年11月29日 第一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 2003年4月8日 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成立 截止2006年底 全国共批准13家农村商业银行、80家农村合作银行开业 3。 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2007年1月29日,银监会发布并正式开始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农村资金互助社:由乡镇、行政村村民、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的社区性银行机构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金来源:社员存款、社会捐赠、融入资金 对比 项目 村镇银行 农村资金互助社 资金 来源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可吸收公众存款。
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可吸收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设立 方式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资金 运用 发放短、中、长期贷款 发放社员贷款,确有富余的可存放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购买国债、金融债券。
可办理银行各类业务 可办理结算、代理业务 可向公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及办理各项业务 不得向非社员吸收存款、放贷款及办理其他金融业务,不得以该社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
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
进一步将信贷登记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 基础数据库运行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通过准确识别贷款 人身份,保存贷款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记录,帮助农村金 融机构准确判断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金投放效率,为农村企 业和农户贷款业务提供信用支持,缓解农村企业和农户贷款难 问题。为农村信用社加入人民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 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农村信用社 资金汇划、汇兑困难的问题。
对涉农贷款投放比例较高的农村 信用社,支持其优先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扩大支农信贷 资金来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