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则:AB血型的人如果需要输血,血源相对其它血型来说可能会较少。
因为AB血型的人并不是万能受血者。AB血型人的血清中虽不含有抗A抗B抗体,但其红细胞内含A.B .抗原。
如果 输用其他血型血时,极易引起输血反应。所以,AB血型不能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O型血并不是万能血,那种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的陈旧观念应该彻底更新。因O型血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所以O型洗涤红细胞可以在主侧配型相合时,给A、B、AB型的患者输注。
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B,如果将含有O型血浆的红细胞制剂输入A、B、AB型患者的体内,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目前一般医院输血都输同型血。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考虑到人类的血型系统种类较多,为了慎重起见,即使在ABO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也应该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不仅把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还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和献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只有在两种血型配合都没有凝集反应,才是配血相合,而可以进行输血。
ABO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为什么只有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呢?因为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由于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与抗A)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凝集成团的红细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接着这些红细胞又破裂溶血,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当大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时,又可以堵塞肾小管而损伤肾功能,引起少尿或无尿。
这一连串的反应可以引起下列症状:皮肤发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死亡。因此,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输血方式 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
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例如,给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最好输入血浆,因为这种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入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黏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
给严重贫血患者输血,最好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因为这种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某些出血性疾病患者需要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物质的血浆,以增强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的能力,促进止血。
上述只给患者输入所需血液成分的输血方式,叫做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可以提高血液的利用率和疗效,而且因为不输入患者不需要的成分,所以不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基于上述原理,近年来输全血的患者逐渐减少,输所需要血液成分的患者逐渐增多。原因:在输血过程中不能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所以要求同型输血,但在紧急情况时.O型血可输给其他各型人,AB型可接受其他血型血,但必须限制输血量和输血速度。
因为ABO血型系统中存在有亚型,如A型分为A1、A2两个亚型。此外,与ABO血型系统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血型系统,如RH血型系统等,仍有发生凝集反应的可能.因此在重复输同型血之前、还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的历史:最早的输血是在1667年,一个法国贵族将280ml的小牛血输给了一个精神失常的流浪汉,企图治疗他的精神问题。这位倒霉的患者在经历了严重的免疫反应、在鬼门关徘徊数次之后,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且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平静,因而输血疗法被一些有创新想法的医生所接受。
在随后的300年间,输血疗法仍然是在探索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知识(比如血型),输血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但医生们也发现输血也真的能够挽救生命。直到1912年法国人卡雷尔博士(Alexis Carrel)因创造血管吻合术进行输血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输血疗法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肯定。
真正使输血成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的人是维也纳的病理学家兰士台纳(Karl Landsteiner),他从1901年开始发现了人类的ABO血型及凝集规律,为现代输血提供了坚实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在随后的20年里,其他医生又逐步建立了血液抗凝和交叉配血技术,输血成为了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在所有医院都可以进行。而兰士台纳也在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狭义的输血是指输注全血,广义的输血是包括全血在内的、由血液制备的各种有形或无形成分的输注,严格来说,造血干细胞(骨髓或外周血)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输血[2] 。
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
正常人的血量相对恒定,约占体重的7~8%,如果健康人一次失血不起过全血量的10%,所失的血浆和无机盐可以在1~2小时内,由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而得到补充;血浆蛋白也可以一天内得到恢复。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恢复较慢,一般需3~4周。
如果一次失血起过全血量的15%时,机体的代偿机能将不足以维持血压的正常水平,可引起机体活动障碍,此时就需要输血。输血原则上应输同型血,并作交叉配血试验,无红细胞凝集现象方可进行。
输血的途径一般采用静脉输血。抢救重症低血压时,较少量的动脉输血能迅速使血压升高。
骨髓内输血仅用于垂危小儿。 输血疗法是尽可能在血型相同的个体间进行。
在输血治疗前,血液一般已经过基本传染病化验,证实安全,才可使用。但没有绝对安全的血液,任何方式的输血疗法,都有可能产生感染和出现并发症之危险。
如何掌握输血量和输血速度 输血时,除应考虑采用什么样的血液之外,还要掌握好输血量、输血的速度等技术问题,以防出现不良反应。
给某些有特殊情况的贫血病人输血时须特别小心,或采取特殊措施。 给心力衰竭、年老或冠心病患者输血时,一次输血量不可太大,输入速度必须缓慢,如有胸闷等不适症状,须暂停输入或减慢速度,细心观察。
所用血液以浓集红细胞为宜。 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病人有抗红细胞的抗体,与自身的或同血型其他人的正常红细胞都能起免疫反应。
作配血试验时可能就有困难,病人的血清与多数献血者的红细胞都可能有凝集反应,只能选择反应最少的血。一般采用浓集的红细胞为宜,输血速度须缓慢,同时必须密切观察。
患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而发生的新生儿黄疸和同种免疫Rh溶血病时,如果黄疸严重,血清胆红素不断增高,常需采用换血输血法。患Rh溶血病的婴儿虽然是Rh(+)的,输入的红细胞应该是Rh(-)的,而不是Rh(+)的,以避免输入的红细胞被溶血而加重黄疸。
医学验证: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系统学习,我们会了解如何鉴定人的血型、确定一个人是否贫血、肝功能是否正常等等。该学科要求使用各种光电仪器及化学试剂完成实验分析,所以偏重理科,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化学基础。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实验诊断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比较全面的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各科医学检验、医学检验教学与科研工作。
输血方向:
全血是由静脉采集的血液与一定量抗凝保存液混合的血液,存放在原始容器内2℃~6℃储存,主要是红细胞(约占40%~50%)和血浆(约占50%~60%),可以改善携氧能力和维持渗透压,但血小板、粒细胞很少,凝血因子浓度也低。抗凝保存液由以下成分构成:枸橼酸钠(C),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防止血液凝固;磷酸盐(P),在保存中支持红细胞代谢,保证红细胞在组织中较容易释放氧;葡萄糖(D),维持红细胞膜,以延长保存时间;腺嘌呤(A),提供能源 。
新鲜采集的血液在一定期限内可以保持其所有的性质。当全血的储存时间超过24小时后,其中的Ⅷ因子、白细胞和血小板迅速凋亡。随着储存时间的增长,全血在储存中的各种成分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红细胞氧亲和力的下降和活力逐渐丧失;pH、ATP、2,3-DPG下降;血浆内钾离子上升而钠离子轻度减少;微聚物的形成等。全血体外保存的时限是由储存全血中的红细胞输入受血者体内24小时后至少保留输入的70%复原率来决定的。使用ACD和CPD抗凝保存液保存期限为21天,CPDA为35天。
新鲜血的定义没有被明确界定。就红细胞而言,用ACD抗凝5天内、CPD抗凝10天内的均为新鲜血。因为红细胞输入体内可立即发挥运氧作用。对血小板来说,2℃~6℃保存6小时之后,有50%的血小板丧失功能,而白细胞也只能保存十几小时。采血后48小时内凝血因子Ⅷ降低到正常的10%~20%,其他因子Ⅶ因子、Ⅸ因子相对稳定一些。
450mL全血中含63mL抗凝剂,血红蛋白120g/100mL,红细胞压积35%(45%),不含具有功能的血小板,不含不稳定凝血因子(Ⅴ和Ⅷ)。
由于全血未经消毒,如果血细胞或血浆中存在传染病病原体,未被输血传播传染病常规检测所检出的话可能传播病原体[4] 。
成分血制品
血液成分包括:
①由全血分离的血液成分,如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血浆,浓缩血小板;
②由单采采集的血浆或血小板;
③由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低温沉淀物,富含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
输血工作者应具备以下条件才能上岗: ①掌握输血专业技术知识,有熟练的操作技 能,严格遵守操作常规; ②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患者高度负责任,对工作一丝不苟,尤其 在标本采集、核对、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时,应做到谨慎、细致、准确同时能争分夺秒地 完成上述工作; ③不断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积累经验,掌握现代 输血知识,持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素质; ④依法行医,了解法律知识,自觉养成按章办事的 约束机制,减少输血纠纷的发生。
输血适应症:1.大量失血,一次失血量低于总血容量的百分之10(500ML)者多不需要输血,当失血量达到总血容量的百分之10-百分之20(500-1000ML)时,根据病人有无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输液,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百分之20(1000ML)时,表现为血容量明显不足,血压不稳定,HCT下降,除做输液治疗外还需做输浓缩红细胞以提高携氧能力。2.严重贫血或低蛋白血症。3.重症感染。4.凝血异常。输血前准备:1.充分了解病人输血史、用药史、妊娠史、特别是以往输血反应记录等。2.受血者和献血者的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3.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4.交叉配合试验。5.血小板输注前的抗体检查和配合试验。6.标签和发血。 同型血输注,在交叉配血中不出现凝集情况下O型血可作为其他血型的输血需要,但在输注过程要缓慢输入,注意观察有无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O型血病人只可以接受同血型的血液输入。
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输血疗法已经从原来的单纯输全血,发展为输全血和成分输血(transfusion or blood components)。
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再输入。 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又能节约血源。
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这一系统的不相容输血常引起严重的反应。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orss-match test),即不仅把供血者的纸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清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约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的次侧)。 这样,既可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他们的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凝集原或凝集素,足以引起红细胞凝集反应。
在进行并叉式配血试验时,应在37℃下进行,以保证可能有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不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以往曾经把O型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universal donor)”,认为他们的血液可以输给其他血液的人。但目前认为这种输血是不足取的,因为,虽然O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浆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与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当输入的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时,受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广泛凝集。 总之,输血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每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
因此,大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原则,密切注意观察;而且只在确实需要时才进行输血。 决不可盲目滥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