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
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5、培养学生的良好审题、书写、检查作业的学习习惯。
二、复习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总复习的编排应对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分别集中复习。
在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口算结合起来进行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三、复习的重、难点 复习的重点:主要放在数与数的运算这一块内容中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这几部分内容。
复习的难点: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退位及进位加法;钟面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 = 10角,1角 = 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 = 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新 课标第 一 网 四、具体复习安排1.“100以内的数”的复习。(1课时) 教材中安排了4道题,着重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数的组成和数的大小。
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学习的100以内数的相关内容。对于数位表应进行重点复习,它是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的重要基础。
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4课时)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本学期学习的计算主要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材中虽然把这些内容集中安排复习,但也注意突出各自的特点。
注意对比练习,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要求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同,学生应熟练掌握。
对于其他的一步口算,要求比较熟练。对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在计算的速度上不作要求,学生能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对于计算方法,根据《标准》的精神,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第98页的第5题。
计算后,可以分小组讨论,这些题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每一种计算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沟通思想,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每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引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
复习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
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图中的素材比较丰富,除了蝴蝶和蜻蜓外,还有不同颜色的小花。
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道理,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解决问题时。
一、认识数
(一)有趣的“0”
“一年级0”可以表示没有,“0”可以参加计算,“0”在数中起到占位作用,“0”可以表示起点,表示0度。
(二)基数与序数
表示物体的多少时,用的是基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时,用的是序数。
基数与序数不同,基数表示物体的多少,序数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数一数
(一)数简单图形
数零乱放置的物体或数某一类图形的个数时,应先将所有物体依次标上序号,可以按照序号,顺序观察,数准指定的图形。注意对于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在数简单图形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应用题现在是“解决问题”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数学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需要灵活的、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解决。
对于应用题,学生看着头疼,老师看着着急,就连教学难度不大的一年级也不例外。 下面仅就小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个尝试性的分析。
一、表现形式 上册的“解决问题”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演进式的发展,经历了“无文字描述的图画展示题”、“图画符号配合题”、“图文题”,前面两种算不上是应用题,只是为后面应用题的学习做铺垫的,在这里,把它们都看着是“解决问题”。这三种形式的解决问题,是配合学生学习数字,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进行的,它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无文字的图画题 这类问题,难度是一点点的提高的,开始展示的是有部分数字和加减法,接着是没有数字只有加减法,最后是数字和加减法根据图意去数去选择的。 例题如P27小松鼠图,P30小鸟图和青蛙图,P65连加连减的小鸡图,P67加减混合的天鹅图等。
这类的练习题,在上下册都有很多,如P28练习五中的3、6、8,P31练习六的2、4, P34第3题,P70的第5题。 策略:这是小学生最开始接触到的解决问题,有画面的辅助,解决问题比较简单。
解决这类型的题,关键是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是“合在一起”还是“去掉”。 解决这类问题,不要满足于学生会做、做对了,看懂了图意,还要引导他们说出来,画面告诉了我们什么,锻炼他们的看图表达能力。
同时还是多问他们“为什么该用加法呀?”,“为什么该用减法呢?”学生在用语言或者动作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强化了对加法意义和减法意义的理解。一年级的解决问题,都建立在对加法意义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基础上的。
2、图画+数学符号题 例题如P46、P47的图画和大括号、问号同时出现的问题。 练习题:P46、P47的“做一做”,P48“练习十”第1题、第4题、第6题,P66“练习十四”第4题,P73“练习十六”第3题,P78“做一做”第2题,P92“做一做”第3题。
策略:这类题的难点是问号出现的位置不同,解决方法就不一样。 关键要引导学生弄明白,图中告诉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
大括号两端的数量是展示出来的,“?”出现在大括号的中间,表示要把两端的数量“合在一起”;大括号中间和一端的数量是展示出来的,“?”出现在大括号的一端,就是要把另外一端的“去掉”。通过训练后,学生就掌握了“问号在中间,合在一起;问号在一端,去掉另一端”的方法。
3、图文题 这类问题经历了以画面为主文字为辅,逐渐演变为以文字为主画面为辅的过程,引导学生由画面展示的形象思维向文字叙述的抽象思维发展。 例题如P57,P97。
练习题:P58“练习十二”第1题,P63“练习十三”第10题,P70第4题,P90“练习二十”第1题,P94“练习二十一”第8题,P99“练习二十三”第1、5、6题,P103“练习二十四”第6题,P108“练习二十五”第7题。 这类问题呈现给学生以前,学生已经历了“纯画面题”和“画面+数学符号题”,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于那种情况该选择加法解决,那种情况该选择减法解决,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策略:引导学生分析图面展示或者文字呈现的情景,弄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合在一起”还是“去掉”,学生弄懂了题意,自己就会选择正确的方法,而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从表现形式上分析出现的这三种题型,要正确解决他们,都需要学生弄明白题意,是需要把提供的信息“合在一起”还是“去掉”,而这正是“加法的意义”和“减法的意义”需要学生去体会和领悟明白的。
所以,要解决一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关键。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内容不多难度不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就3种:用加法解决、用减法解决、直观操作画图解决。
1、用加减法解决 用加减法去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学生读懂了题意,理解了信息是“合在一起”还是“去掉”,自然就会选择相应的解法去解决的。
典型的需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如“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学生在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过程中,对这类题掌握得不错,能熟练地完成。这里要说的是,没有明显的加减法特征的题,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完成呢。
例如P98例6,问题是“原来有多少个?”,教材展示的方法是画图解决。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学效果较好的是“还原问题的情景”。
什么意思呢,就是引导学生弄明白“原来是什么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组这样的问题: “叔叔领走了7个口哨,原来呢?” 根据生活常识,学生会告诉我们“原来就是叔叔还没有领走的时候。”
“叔叔没有领走,那这些口哨应该在哪里呢?” “还在阿姨那里。” “还在阿姨那里,那这7个口哨应该和剩下的5个口哨怎么样呢?” “合在一起。”
“那该用什么方法去算原来有多少个呢? “加法”“合在一起用加法”。 求“原来有多少”这类问题,不只是用加法去解决,有时也需要用减法去解决,例如以下两个问题:(1)、水果店卖出5箱苹果后,还有。
我认为,小孩子刚步入校园,重点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应该尽快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良好学习习惯包括的内容很多,针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家长应着重帮助孩子培养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的习惯。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方式,普遍以教师讲授为主。
尤其是小学教育,教师讲得多,而且非常具体、细致。这就要求一年级新生首先要过“听力关”。
我们可以算一笔小账:从小学到高中一共12年,假如一天上6节课的话,除掉节假日,12年至少要听两万多节课。可以说,学生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就是听课。
如果上课走神,不专心听讲,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听课”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听课”的重要性,培养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二、讲的习惯。由于部分家长和老师不重视幼儿“讲话”能力的开发,很多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低下,不能完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失衡,造成一定的心理封闭。我国教育学家段力佩早在50年代就提倡学生“读读、议议、练练”,最后落实到“讲讲”上的“八字教学法”。
家长应该注重孩子“讲话”能力的培养。在家时应该为孩子多创造一些说话的机会,不仅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最好制定出专门和孩子交流的固定而具体的时间。
千万不能拒绝孩子,尤其是孩子想和你说话的时候,不管大人多忙,都要停下手头的工作,认真听孩子说。这也是鼓励孩子“讲”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
三、看的习惯。这里我所强调的“看”,主要是指“看书”。
现在的孩子看电视时间过多,必须加以限制;同时,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书本上来。我曾对某小学一年新生进行识字情况调查,最少的学生也认识300多个汉字。
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看书,除了对课本进行正常的预习、复习外,还要扩大孩子的阅读面。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心理特点的图文并茂的读物,比如童话故事、科学画报等。
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时,间接地培养学习兴趣。 四、做的习惯。
尽管现在各学校都在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适度的作业是必须的。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因此,家长要让孩子严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不能养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听音乐或者吃东西的坏毛病。
作业要干净整洁,字迹要清晰工整。孩子作业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家长切忌不要替孩子检查,而是引导孩子自查,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思的习惯。“思”就是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学习中一定要启发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孩子追根问底。遇事儿多让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毕竟是孩子“思”的结果。
当然,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孩子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家长耐心的配合、有意识的训练和强化。一旦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学习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