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浅谈下我的想法,这篇题目出的比较大,的确,谈生活中药学太多也太杂,但是我想说的是药学到底对于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他给了我哪些启示,有一点是我感受最深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用药对于每一个患者或者再大点说对于每一条生命的重要性!药物是用来救人的,但是生活中或者说临床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是因为疾病本身而死,而是医疗事故或者说是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我所见过的就不止一例、二例,所以药学让我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珍惜生命!这才是人类发明药物的初衷,目的是为了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健康。
我个人觉得你要是想些好这篇文章不是单一的在网上随便荡些,生活中的药学要去生活中寻找,比如去药店实习、去医院进修、去药厂锻炼。这样才能正真的体会到生活药学使你懂得什么,毕竟在学校的接触面是有限的。
每个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我只谈我个人的体会也许不一定能适合你的文章写作,分数不是问题,可给也可不给,我只希望我说的能对你有帮助。记住一句生活中的东西要去生活中找,去体会!这是一篇很好的题材,最好多搜集些资料等一切成熟了在写。
所谓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为基础,有效、安全、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适当性是指适当的药物、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适当的途径、适当的患者、适当的疗程、适当的治疗目标。 适当的药物、适当的患者:选择最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疾病,并且这个药物应适合患者。
例如,肾功能不好,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适当的剂量:即使患者自我感觉症状很严重,也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因为这样可能会出危险,反过来,如果觉得症状好转,也不能随意减少剂量,应及时征求医生的意见。
适当的时间:用药间隔应尽量在每天的24小时内均分,并且要和作息时间协调。比如:每天两次,应尽量间隔12小时服药,在早7点和晚7点用药。
如果每日三次,应尽量间隔8小时服药,在早6点、下午2点和晚10点用药。如果每日四次,应尽量间隔6小时服药,在早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和晚上10点用药。
如果作息时间与此矛盾,可适当地调整,但间隔时间不要过短,特别是使用抗感染药时更应注意用药间隔。 每日一次用药不是一天内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如抗高血压药、利尿药、降糖药如果每日一次都不宜晚间服用,因为这样会造成夜间药效过强,导致危险又不易发觉。
有些药物要求必要时服,如止痛药要求痛时服,但不是只要一痛就服用,应注意给药间隔,一般应间隔4小时以上,如果服药过频不仅不会有好的疗效,可能还会增加副作用或造成药物中毒。 药物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说来,除苦味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肠道抗感染药、利胆药(以上多为饭前服)、驱虫药、盐类泻药(空腹或半空腹时服)、催眠药、缓泻药(睡前服)以外,其余药都可以在饭后服,特别是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铁剂等)更须在饭后服。饭后服因食物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一般吸收较慢,出现疗效也较慢。
具体药物应咨询药师或医师。 睡前:一般指睡前15-30分钟。
饭前:一般指饭前30-60分钟。饭后:一般指饭后15-30分钟。
适当的途径:一个人得了病是用打针还是吃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是由病情及药物的性质决定的。一般而言,危重病人多采用打针的办法,比较轻的病症或某些慢性疾病可用吃药或其他方法治疗。
有些药物由于其性质决定其只有口服或只有注射剂型,有的药物不同给药途径作用不一样。打针不一定比吃药好。
适当的疗程:应遵医嘱按疗程吃药。单纯为增加治疗保险系数而延长给药时间不仅浪费,而且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细菌耐药等不良反应。
反之,为了节省,症状一得到控制就停药,往往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反而为疾病复发和耗费更多的医药资源留下隐患。 适当的治疗目标:受现阶段医疗和药物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药物治疗只能起到减轻症状或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药到病除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可做得到的。
作为患者应采取积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正视这个现状,达到现实条件下可以达到的用药目标。
药师合理用药的原则与方法:
1、合理用药的基本情况 目前部分参考书没有说明书,仅在瓶签上说明每天服药方法。常用的参考书对部分新药未记载。说明书、瓶签和参考书中大部分药物(6.5%)都不标明饭前、饭后服等内容。
2、药物的饭前、饭后服 药物的饭前、饭后服应根据各药的理化特性、剂量、服用目的。食物对一些药物有影响:一些食物能延缓胃排空,推迟药效的出现,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如卡托普利、土霉素等。另外有些药物饭后服更利于吸收,如主动转运吸收的维生素B 12 ,它的特定吸收部位在小肠上部。胃酸降低或缺乏时对碳酸钙和磷酸钙的吸收减少,钙剂应进食时服用;酮康唑、头孢呋辛、氢氯噻嗪、安体舒通等也是饭后服更利于吸收,但由于胃肠道刺 激较强,宜饭后服,如氨茶碱、异烟肼、硫酸亚铁、复方黄连素等。
3、应整片吞服 肠溶衣缓控释制剂应整片吞服。包肠溶衣的目的:遮盖不良气味、避免药物被胃液或其它消化液的破坏、减少胃刺激。肠溶片也不能与抗酸剂,因为这些药物改变胃内的pH值,使肠溶衣提前分解,应间隔1~2h服用。将胶囊或缓控释片嚼碎服而使其功能丧失,甚至导致不良反应。
4、应分开服用药物 有些药物与抗酸药同时服用时可减少互相吸收,如喹诺酮类同抗酸剂中的铝、钙、镁等与药物在胃肠中鳌合而失败,治愈率下降。与抗酸剂应分开服用,药物与抗酸药服用要间隔1~2h。
5、儿童限制使用的药物 当药师遇到说明书或瓶签和参考书标明禁用、慎用和未有儿童安全有效使用资料的药物,尤其是禁药时,应了解医生的用药意图,但个别病情所需或权衡利弊后也给予使用。
6、每天一次药物最佳服用时间 时辰药理学对用药有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降压用药宜早服,正高时,不可临睡前服用,以避免夜间血压下降。氢氯噻嗪、呋噻米、安体舒通、钙剂最好早上服,以免夜间排尿过多。利脂药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钠以及安眠药、驱虫药一般宜晚上服。
7、合理用药基本知识的应用 综上所述对帮助药师指导患者用药有一定的作用。但在众多患者情况下,要能快速告知患者详细服药方法,还需要根据各科情况和合理用药,需要制作各科常用药物合理用药表,发药时于表中钩出选项,交代患者。对特殊用药,个别需要特别解释的患者,请到患者药物咨询处咨询。
如何在掌握药动学和药效学基础上理解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讲授内容]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 药物剂型 2. 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 (1)药代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四环素+Fe2+、Ca2+发生络合吸收; 阿司匹林+香豆素类 血浆蛋白结合出血; 药物代谢的诱导和抑制。 (2)药效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生理性拮抗和协同:咖啡因+催 眠药 兴奋或镇静作用 受体水平的拮抗和协同: b 阻滞剂+Adr 高血压危 象,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三环类抑 CA 再摄取 Adr 升压作用 (二) 机体方面的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1. 年龄:小儿对药物较敏感;发育阶段,易受药物影响;小儿的药 物代谢清除率较高;老年的器官功能降低,对药物敏感性增高。
2. 性别:药物反应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性别差异。酒精在女性代谢 较性慢(女性更易发生中毒反应);女性对特非那定(terfenadine,抗 组胺药)的心脏毒性更敏感;激素作用: 雌、孕激素抑制药物代谢?女 性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多比男性弱,如女性利眠宁 T1/2 为男性的 2 倍。
3. 体重和肥胖:影响分布容积;影响清除率。 4. 疾病:肝脏疾病:影响 PK:肝实质损伤, 酶活性降低;肝组织 结构紊乱,血流量改变。
肾脏疾病:影响 PK。降低肾脏血流量,减少 肾排泄。
5.安慰剂效应:源于医患关系、治疗手段和医生对病人的心理影响; 6. 药物反应变异:致敏反应: 药 物性变态反应;耐受性:机体对 药物反应性ˉ;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ˉ。 7. 遗传因素:遗传是药物反应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因人的病情和病原是多变的,故绝对的合理用药是难以达到的,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药是相对的,它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四个基本要素。
安全用药的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让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只有在安全用药的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
药物的有效性是使用药物的关键。 如果没有疗效,就失去了药物本身的意义。
临床上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如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不良反应、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等。在药物使用安全、有效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得起。
如果一种药品既安全又有效但价格昂贵,患者用不起,也谈不上合理。适当用药包括几个方面。
(1) 适当的药物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在同类药物中,选择最为适当 的药物,在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适当的合并用药。(2) 适当的剂量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药,不要凭自我 感觉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3) 适当的时间根据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规律,设计给药时间和间隔。 最合理的给药方案是设计出适当的剂量和间隔时间。
有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有的需要饭后服用,有的要在两餐之间服用。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随意服 用,就会影响效果或对胃造成刺激。
(4) 适当的途径是指综合考虑用药的目的、药物性质、患者身体状况 以及安全经济、简便等因素。 患者适合用口服的薄物,就尽量不要采用静脉给药。
现在提倡一种序贯疗法,即输液控制症状之后,改换口服药物进行巩 固治疗。(5) 适当的患者同样一种病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由于个体间的差异, 即使适用同一种药物,也要进行全面权衡,一个治疗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
(6) 适当的疗程延长给药时间,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细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而症状一得到控制就停药,往往又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只有把握好周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如治疗结核病要打持久战,至少需要服药半年以上,而治疗痢疾则需速战速决,一般采用3 ~5天的治疗时间。
(7) 适当的治疗目标患者往往希望药到病除,彻底根治,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使用没有毒性及不良反应的药物。医患双方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正确、客观的态度,达成共识。
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纵观临床用药经验之得失,要做到药物的合理使用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明确诊断探明潜隐性疾病,减少用药失误。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固然可以判断是某种疾病,但有的表现(或症状)只是一种假象,易造成医生的诊断失误。
有的患者除主诉以外,还患有其他疾病,甚至患者对自身潜隐性疾病毫无知晓,如医生探查不细、考虑不周,会铸成大错。所以说,诊断不准,用药必定失误,用药既要注意适应证,又要排除禁忌证,如顾此失彼,就会造成医疗事故。
(2) 排除影响因素要做到合理用药,还应尽可能排除影响药物作用的一切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① 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不同年龄的人群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具有明显的影响。
儿 童各脏器功能日趋成熟,对药物的处理已接近成年人,注意考虑其体重及营养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老年人由于体质和各脏器功能已逐渐衰退,药物 的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有差别,因此医生给老人和 小儿用药时,一定要考虑这些特点,适当增减剂量。
性别:女性同男性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妇女体重轻于男性,且具有 月经、妊娠和哺乳等生理特点,用药尤要注意。体重及营养状况: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质和量的变化是以血中浓度为依据 的,体重大,血流量多,反之亦然。
故要达到血中的有效浓度,用药剂量应根据体重大小来增减。 患者的营养状况也能影响药物的作用,对营养不良的 患者用药应考虑其对药物的毒性耐受性较差这一特点。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严重营养不良的人用药更应注意。精神和环境因素: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状态,指导人的活动并影响着很 多生理功能,因而也能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等对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影响。病理状态:机体处于病理状态可影响和改变机体功能,因此,病态机体 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
此外,病理状态影响了药物的代谢,从而影响了药物的作用。个体差异:又称体质差异,是指在人的年龄、体重、精神状态以及病理 状态等因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体质对药物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包括高敏性、耐受性和特异质。
高敏性系指个别患者对药物的作用特别敏感;耐 受性系指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低于一般人;特异质系指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与 一般人比较有质的差异。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的现象,用药中切不可千篇一律,应依个体对药物的 反应,随时调整剂量或撤换药物。
② 药物方面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状:药物的理化性状是药物作用的基础,它决定了药物的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物动力学特征,以及药物显效快慢,作用维持久暂等药理活性。 剂量:是用药的分量,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作用随剂量增加而递增。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同一药物不同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能产生明显 不同的药效。
有的药物可因给药途径的不同,其药理活性完全不同。配伍用药: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合用得当,可以提高疗 效并减少各自的不良反应,但配伍不当则会减低疗效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③ 其他因素:用药的时间、次数及病原体引起的耐药性等都是用药时应 注意的因素。(3) 明确用药指征,反对滥用药物临床用药的不合理还表现在用药指 征的不明确,如迷信“补”药、迷信贵药、迷信新药等,还有撒网疗法等。
所以用药必须做到有的放矢,一般常用药足以显效的,就不必用“稀” “贵”、“新”药,单药有效,就没必要合并用药。 (4) 周密观察病情,随时调整用药方案治疗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机体可能出现相应的改变。
所以用药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药物的用法、用量或更换其他药 物。长期医嘱的患者,尤其要定期查询患者的用药情况,做必要的脏器功能 检查。
总之,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是对医务人员医疗素质、医德的全面衡量。虽然对合理用药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方案,却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标准,即:① 安全性:以不良反应少、无毒性作用为优。
② 有效性:以迅速完全治愈疾病最为理想。③ 经济性:即达到花钱少、疗效高、尽可能减少患者和国家的经济负担。
④ 方便性:应服用方便,无或少痛苦。这四条标准是一有机整体,用药时都应兼顾到,不可偏废。
若要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必须正确使用药物。
如果用药不当,则可能达不到它们应有的治疗效果。实际上,药物使用不规范会非常危险,因为有些药物在使用不当时可能反而会变成毒药。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肾脏、肝脏及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会逐渐衰退。当一个人超过65岁以后,其身体分解药物以及将药物排出体外的能力将比年轻时大为削弱。
因此,医生有时会建议老年人开始时先服用较少的剂量,随后再逐渐加大剂量。 在其他情况下,您可以使用同一类药物中的不同药品,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例如,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而言,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格列本脲可能比氯磺丙脲(另一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更为适用,因为后者会增大老年人患低血糖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医生在为老年人开药和调整剂量时,一般都遵循“先少量,后逐渐加大剂量”的原则。
婴儿和儿童在身体对药物的反应方面也与成人有别。根据年龄和体重,少儿患者的最佳药物剂量可能不同于成年人的最佳剂量。
医生在给儿童开药时会相应地做出调整,即在降低一些药物(包括抗生素等)剂量的同时,增大另外一些药物(包括苯妥英、立痛定和苯巴比妥米那等)的剂量。 在接下来的各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正确使用各种药物,包括胶囊、耳药水、喷剂、贴片等等。
下面,让我们先看看一种局部药物——气雾喷剂。
药学专业基本学习内容:
一、课程设置
1、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计算机基础、形态学概论、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分析、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基础化学实验、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毒理学基础、药物的波谱解析、药事管理学、专业技能实验等。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二、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3、具有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4、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5、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8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