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质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对《资治通鉴》称誉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历史背景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
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
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
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名字的由来 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
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
《资治通鉴》是中国中古时代的编年史,叙述上自公元前403年的战国时代,下至公元959年宋王朝建立前夕(《通鉴》作者司马光是宋王朝人),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事迹。
《通鉴》主要内容是记载重要政治事件,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和政治斗争,以时间为主轴,展现一幅雄伟壮丽的中国中古史,清晰地反映这段时期中国政局的发展变化。其次是人物传记,记载一些人物轶事,生动的对话展现古人的性格。
其余还有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相关记载。《通鉴》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也参考多种书籍,加以考据,选择更接近实事的内容,最后用当时流行的文言风格统一语言完成。
内容:
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章节:
1.《周纪》,五卷。
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
3.《汉纪》,六十卷。
4.《魏纪》,十卷。
5.《晋纪》,四十卷。
6.《宋纪》,十六卷。
7.《齐纪》,十卷。
8.《梁纪》,二十二卷。
9.《陈纪》,十卷。
10.《隋纪》,八卷。
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
12.《后梁纪》,六卷。
13.《后唐纪》,八卷。
14.《后晋纪》,六卷。
15.《后汉纪》,四卷。
16.《后周纪》,五卷。
延伸: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主要内容
1.《周纪》,五卷。
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
3.《汉纪》,六十卷。
4.《魏纪》,十卷。蜀汉及东吴无纪。
5.《晋纪》,四十卷。
6.《宋纪》,十六卷。
7.《齐纪》,十卷。
8.《梁纪》,二十二卷。
9.《陈纪》,十卷。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无纪。
10.《隋纪》,八卷。
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
12.《后梁纪》,六卷。
13.《后唐纪》,八卷。
14.《后晋纪》,六卷。
15.《后汉纪》,四卷。
16.《后周纪》,五卷。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史事评论
《资治通鉴》于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余84篇是各家评论,其中裴子野的论占了10篇,司马迁的论只有1篇。以篇数看来,〈唐纪〉所占篇幅最多(81卷)、其次为〈汉纪〉(60卷)。
陈垣《胡注通鉴表微》曰:“《通鉴》书法,不尽关褒贬,故不如《春秋》之严。温公谦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续《左氏传》,有所感触,亦仿左氏设辞‘君子曰’而称‘臣光曰’以发之。余则据事直书,使人随其实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非有一定不易之书法也。”
从今日来看,“臣光曰”充满封建色彩,黄盛雄将其归纳“诚”与“礼”,“礼之纲纪”这个概念,可谓贯穿《通鉴》之核心。张须在《通鉴学》云:“《春秋》之意,最重名分,名分所在,一字不能相假,封建之世,以此为纲维。名分既坏,则纲维以绝,政权崩溃,恒必由之。温公以此事兆东周之衰,与七国之分立,而又系论以见托始之意。”司马光本人的思想并没有跨越时代,故其论述没有太大价值。例如:司马炎因守三年之丧被司马光称赞是“不世之贤君”。事实上,司马炎在中国历史上并不能与唐太宗,清圣祖等相提并论。
作品评价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历史上一些精典的事件,学习和理会它可能帮助我们博古通今,有人说历史上一面镜子,这本书就是通过分析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给我们以启迪,从而在现代现实生活中提供一个镜子作用.例如:书中写到韩信忍得胯下之辱,而奋发图强,终成大器.蔺相如从大局出发,不与廉颇计较,而让其折服,负荆请罪,演绎了精典(将相和)。
还有李世民之父李洲是怎么曲伸韬略,终于建立大唐基业等等。总之,从这些一个个精典的事件故事中,使我们受到启发,当我们现在遇到事情,可以参照,从而使自己选择正确的做法。
象毛主席和蒋介石都酷爱这本书,这本书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大略大智,大曲大伸,大进大退,大忠大孝,大善大恶等做人和谋略。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洋洋三百余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元年(959年)。记载了包括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内的16个朝代的1362年历史。
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粱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周纪》5卷。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的,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依据他们的才能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创业之君,比如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第二类是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和汉景帝。
第三类是中兴之帝,如汉宣帝;第四类是陵夷之君,如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第五类是乱亡之君,如陈后主、隋炀帝。 在司马光看来,最坏的是那些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以纵欲,搀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像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对于乱亡之君,《通鉴》都作了必须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鉴戒。 《资治通鉴》对军事的记载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
凡是重大的战役,如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资治通鉴》都要详细记载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 程及其影响。《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等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 题,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资治通鉴》在文 化方面也有记载。从学术思想上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 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代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
还叙述了佛教、道教的起源及流传,同时也涉及到了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 从史学方面来讲,对《汉书》到沈约的《宋书》以及唐代的修史制度均有记载。
从科技方面来讲,历代的历法是记载最多的,其他还有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长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大运河)等都有记载。《资治通鉴》还有历史评论,一类选录前人的评论,开头都写明作者名氏,不过所选录的前人史论都符合司马光的观点,大部分都是用来表达他的政治思想的,还有一类是属于司马光自己写的,每篇以“臣光曰”开头。
《资治通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用人唯贤。司马光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到一批得力的人才。
不仅如此,他还反对以门第族望为取人的标准。另外在用人问题上,《资治通鉴》还记载了齐威王与魏惠王论宝的一席对话,语言生动,含义深刻,把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大臣,视为国家的无价之宝,突出强调了得人才的重要性。
这里还要提一下《通鉴目录》和《通鉴考异》。《目录》30卷,仿《史记》年表的体例, 纪年于上,列《逋鉴》卷数于下;《考异》30卷,说明材料去取的理由。
这两书虽不能与 《资治通鉴》相比,但它们互相配合,这样使《资治通鉴》的体例更为完备,这是值得读者 注意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