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丰富的内容,简单概括如下:
辩证唯物主义: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4、辩证唯物主义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
历史唯物主义: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社会历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4、劳动发展史是揭开人类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
5、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反作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 绪论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二、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 绪论 三、一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 第一章 二、教学重点: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章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 第一章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 第一章 三、一般知识点: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 第二章 二、教学重点: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辩证关系p69); 第二章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 第二章 三、一般知识点: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 第三章 二、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 第三章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 第三章 三、一般知识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一、基本概念: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 第四章 二、教学重点: 1、劳动价值论: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 第四章 2、剩余价值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 第四章 三、一般知识点: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原理: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1、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原理: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原理;2、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5、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原理: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原理;3、社会的实践本质原理;4、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原理;5、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
(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
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四对范畴”。
其重要原理有:
1.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
3.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4.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它内含以下内容:
(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矛盾的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综合;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认识论:
本部分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其重要原理有: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原理;
2.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
5.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
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
7.真理的具体性原理;
8.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9.检验真理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
10.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史观:
本部分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总括性地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以及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这是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诸原理的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第二,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结构。
其重要原理有: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原理;
3.社会的实践本质原理;
4.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原理;
5.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
其次,着重讲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以及社会历史的主体,并从两方面加以具体阐述:第一,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动力;第二,历史的创造者。
其重要原理有: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2.“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3.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原理;
5.交往理论;
6.科学技术双重效应;
7.历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的统一。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6分) 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对世界的看法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会如何,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伦;反过来说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 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教材8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范围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是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 2、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共同本质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也不能取消具体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作用。
(科学的科学对吗?为什么?“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的概括和总结。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事实上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既相互区别,由相互联系的。)(选)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教材6(掌握) 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和为第一性的问题(成为本原问题),对这个体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己任的认识能否反映客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认识物质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3、意义: (1)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要从客观出发而不要从主观出发,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指导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 五、唯物主义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教材8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征: 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说明整个物质世界;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缺点是带有只管猜测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论证。
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征: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在用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机械性:用力学的尺度解释一切“任何动物都说成是机器”。 (2)形而上学性:用鼓励、精致、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逗人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不成地形: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
六、*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一起考1、2、3或分考3) 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积极的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2、紧急根源: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由于剥削者脱离生产,垄断了精神生产活动,因而总是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当他们把这种观点加以理论化,西永华以后就形成了唯心主义。
3、认识论根源; 第一,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人士与事件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的某一片断加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第二,夸大感性认识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夸大理性认识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七、辩证法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选) 1、古代朴素辩证法: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选) 1、历史条件: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资本主义盛会,其固有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越来越计划,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2、自然科学条件:三大发现(1)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批判的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的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九、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教材10 十、建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 教材10(12分) 十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材15(没有考过) 十二、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错误是什么?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