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第1章 符号与粒子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氦-He 锰-Mn 金-Au 铝-Al 氯-Cl 硅-Si 铁-FeH -氢 C -碳 N -氮 O -氧 Na -钠 Mg -镁 P -磷 S -硫 K -钾 Ca -钙 Cu - 铜 Zn-锌 Hg -汞 I -碘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水-H2O 二氧化碳-CO2 氢氧化钠—NaOH 氧化铜-CuO 硫-S 一氧化氮-NO 氧化铝-Al2O3 五氧化二磷-P2O5 氯化氢-HCl 氯气-- Cl2硫化氢-H2S 氧化钠-Na2O 氧化镁-MgO 氖气-Ne 金刚石-C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 氧化钙-CaO 碳酸钙-- CaCO3 硝酸根离子NO3-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CH4-甲烷 Fe2O3-三氧化二铁 Na2S -硫化钠 FeCl3 -三氯化铁 (氧化铁)Fe3O4-四氧化三铁 ZnO -氧化锌 NaCl -氯化钠 MgCl2-二氯化镁 KCl-氯化钾 CaCl2-二氯化钙 CuSO4-硫酸铜 K2MnO4—锰酸钾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xBy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2.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 *100%= *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求88克C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一种微粒;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最小微粒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道尔顿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汤姆森 4. H2O有那些意义(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5)、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单质 ,如 氧气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如 水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 ,如 氧化钙 。6. “2”的含义:2Ca2+ 前2:表示 2个钙离子 ,后2:表示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 2H 2O 前2:表示 2个水分子 ,后2:表示 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周期 ,“列”称为 族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 增大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化学性质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0.03% 。2.氧气是一种 无 色, 无 味, 不易 溶于水的气体, 支持 燃烧,密度比空气略 大 ,通常用 排水集气法 和 向上排空气法 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 无 色, 无 味, 能 溶于水的气体, 不支持 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 ,遇到 紫色石蕊试液 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大 ,通常用 向上排空气法 方法来收集。
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 浑浊 ; 方程式为 Ca(OH)2 + CO2 =CaCO3 ↓+H 2O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反应物 硫 磷 铁 碳反应现象 空气中 淡蓝色火焰 氧化、自然 生锈(Fe 2O3) 燃烧、发出红光 氧气中(点燃) 蓝紫色火焰 冒白烟 火星四射 发出白光产物 SO2 P 2O5 Fe 3O4 CO2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2O2 和加热分解 KMnO4 或 KClO3 ,化学方程式为(1) H2O2 ====== H2O + O2↑ (2) 2KMnO4 ====== K2MnO4+ MnO2 + O2↑ (3) 2KCl O3 ======= 2KCl + 3 O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我们把 发光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 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 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 原子 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分子 。
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 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10.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碳(C) 和 氧气(O2) ,条件是 点燃 ,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和碳原子的比为 1 :1 ,氧气,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8 :3 :11 。11.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2.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2个过程,是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13.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 光 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CO2) 和 水(H2O) 等物质制造 有机物 ,并释放 氧气(O2) 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 。
14.在鉴定光合作用的。
第一章:1、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2、1-18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名称3、区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4、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5、化学式的书写6、化学式表示的意义7、化学式中(或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8、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和各元素的质量比。
9、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10、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第二章:1、空气的成分和各种气体的性质和作用2、区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3、铁、硫、碳、磷、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条件、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4、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式;爆炸的原因。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式、二配、三等、四注、五标明的意思)6、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观察法和最小公倍数法)7、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三个化学方程式)8、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
9、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图10、氧气的性质和检验方法11、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呼吸运动的原理、即肋间肌和膈肌的活动原理)12、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气体的扩散作用)13、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原料、产物和能量的转化及化学反应式。1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及二者的意义。
15、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检验方法。16、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17、空气污染的类型及保护 18、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中,变要求将气体的质量转化为体积) 步骤:(1)设未知量 (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4)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求出未知量(如果要求将气体的质量转化为体积,则还要根据密度公式将质量转化为体积) (7)写出简明答案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
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
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 3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4 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5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颗粒的分类: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
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沙粒、黏粒多。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
土壤质地较均匀)。 8 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
、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系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 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树,大豆)。没有明显区分的叫作须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区(区域)吸水 5 根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 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8 N—叶 青菜 P---果实 西红柿 K—茎 马铃薯,番薯 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 1 茎可分为直立茎(树)、攀缘茎(变形的叶或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爬山虎、丝瓜、葡萄)、匍匐茎(西瓜、草莓)、缠绕茎(常春藤、牵牛花)。 2 茎的横切结构(由外向内)外树皮(死亡的细胞)――韧皮部(筛管:输送有机物,自上而下)――形成层(最活跃的地方)――木质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髓 3 水稻、小麦、竹因没有形成层而不能加粗。
1 蒸腾作用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2、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 根吸收的水约有 99%是通过蒸腾作用撒发的。
(下表皮散发的多于上表皮) 3 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 蒸腾作用强. 4 植物体内水的运输途径 根毛----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中的导管。1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 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3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一带)和盐渍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都影响土壤。
1、模型的作用:模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提纲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2、符号的作用:(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1)、分子由原子构成。(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在化学变化过程 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 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4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卢瑟福: “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4、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质 子 :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 (带正电)原子 (带正电) 中 子 (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5、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中子数可以为零;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注: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为核电荷数。)
6、科学上把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铁元素就是指铁原子的总称。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7、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在离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小于电子数为阴离子。
8、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是氕 、氘、氚 。
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9.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
四.组成物质的元素1、单质和化合物 纯净物 单 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例:氧气 氧化物物质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混合物 例:水 混合物 :如空气、天然水、盐酸 、所有的溶液 其它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2.比较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区别3、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区分 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②组成物质(单质和化合物) ①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构成分子,也直接构成物质使用 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联系 元素是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由原子中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4元素的分布①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
金属元素含意最多的是铝,其次是铁。②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碳和氢。
铁、碘、锌等为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应维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③海水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氢,含量较高的还有氯元素和钠元素。
④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五.表示元素的符号1.元素符号: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元素名称的符号。
2、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除H、N、O、F、Cl、Br、I外,其它元素还可表示一种物质。例:H表示氢元素和1个氢原子,而Na表示钠元素、1个钠原子和金属钠。
如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则只能表示几个某原子。例:2O只能表示2个氧原子,mCu只能表示m个铜原子。
3.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2)元素根据其核电荷数从小到大按原子结构规律排成的周期表叫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排列。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要知道元素周期表的一些结构和规。
O21.物理性质:①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标准状况)②熔点:-218.4℃ 沸点:-182.9℃③密度:1.429克/升(气),1.419克/厘米3(液),1.426克/厘米3(固)④水溶性:不易溶于水⑤贮存:天蓝色钢瓶2.化学性质:(1)、氧气跟金属反应:2Mg+O2→2MgO,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3Fe+2O2→Fe3O4,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2Cu+O2→2CuO,加热后亮红色的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物质。
(2)、氧气跟非金属反应:(炭+氧气→二氧化碳)C+O2→CO2,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SO2,发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P+5O2→2P2O5,剧烈燃烧,发出明亮光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3)、氧气跟一些有机物反应,如甲烷、乙炔、酒精、石蜡等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H4+2O2→2CO2+2H2O2C2H2+5O2→4CO2+2H2OCO2C原子以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分子形状为直线形。
非极性分子。能被液化成液体二氧化碳,相对密度1.101(-37℃),沸点-78.5℃(升华)。
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而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碳氧化物之一,是一种无机物,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
(碳酸饮料基本原理)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做关于呼吸作用的产物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试验都可以用到。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美中用于制造烟雾。
二氧化碳不参与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也被用作灭火剂。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温室中常用二氧化碳作肥料。
空气中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
.旨在遏止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止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在焊接领域应用广泛,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美中用于制造烟雾。
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温下密度比空气略大,受热膨胀后则会聚集于上方.也常被用作灭火剂,但Mg燃烧时不能用CO2来灭火,因为:2Mg+CO2=2MgO+C(点燃)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温室中常用二氧化碳作肥料。空气中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
.旨在遏止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止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密度为1.977g/mL,熔点-56.6℃(226.89千帕——5.2大气压),沸点-78.5℃(升华)。临界温度31.1℃。
常温下7092.75千帕(70大气压)液化成无色液体。液体二氧化碳密度1.1克/厘米3。
液体二氧化碳蒸发时或在加压冷却时可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是一种低温致冷剂,密度为1.56克/厘米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0℃时每100体积水可溶88体积二氧化碳,一部分跟水反应生成碳酸。
化学性质稳定,没有可燃性,一般不支持燃烧,但活泼金属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点燃的镁条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跟碱或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碳酸盐。
跟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无毒、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也会使人因缺氧而发生窒息。
绿色植物能将二氧化碳跟水在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碳酸氢铵、小苏打、纯碱、尿素、铅白颜料、饮料、灭火器以及铸钢件的淬火。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约占总体积的0.03%,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约占4%。实验室中常用盐酸跟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或酿酒的发酵气中来获得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所生成的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加热变红的紫色石蕊后又能变回紫色。
因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酸性物质。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aCO3(大理石/石灰石)+2HCl(稀盐酸)=CaCl2+CO2↑+H2O带火星的木条O2中复燃CO2中熄灭。
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第八章力和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受平衡力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
3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4 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5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颗粒的分类: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沙粒、黏粒多。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土壤质地较均匀)。
8 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系
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
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树,大豆)。没有明显区分的叫作须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区(区域)吸水
5 根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 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8 N—叶 青菜 P---果实 西红柿 K—茎 马铃薯,番薯
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
1 茎可分为直立茎(树)、攀缘茎(变形的叶或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爬山虎、丝瓜、葡萄)、匍匐茎(西瓜、草莓)、缠绕茎(常春藤、牵牛花)。
2 茎的横切结构(由外向内)外树皮(死亡的细胞)――韧皮部(筛管:输送有机物,自上而下)――形成层(最活跃的地方)――木质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髓
3 水稻、小麦、竹因没有形成层而不能加粗。
1 蒸腾作用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2、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 根吸收的水约有 99%是通过蒸腾作用撒发的。(下表皮散发的多于上表皮)
3 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 蒸腾作用强.
4 植物体内水的运输途径 根毛----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中的导管。
1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 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3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一带)和盐渍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都影响土壤的开发和利用。
叶细胞液浓度>;茎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