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易 提起《易经》来,很多人称其为群经之首,称其为经中之经,称其为哲学中之哲学。
这话实在具有相当的道理,在所有的经典之中,似乎《易经》是包括了一切,《易经》就是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关于《易经》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易,第二个阶段是宋易。简单地讲,易学包含了理、象、数三种学问。
理----是以哲学的方式,解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理。 象----是以理论科学方式,解释宇宙间事物的现象。
数----每一个现象都有数在其中,也是属于科学的。 汉易偏重象及数,是属于科学性的,也是与道家关联最深切的,所以也有称汉易为道易的。
而宋易所讲求的是理,属于儒易,与道家关系较浅(邵康节则走的汉易道家路线)。所以与中医原始有关的也就是汉易了。
卦 是 什 么 提到《易经》,大家都会想到伏羲画八卦,究竟什么是卦呢?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
《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 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现象,将之归纳成八大类,画成八卦,这岂非是超人的智慧?所以八卦是智慧之学,我们看到京戏中孔明出场,身穿阴阳八卦袍,就是说明高度的智慧,是以八卦为代表的。
画 卦 与 爻 卦既是宇宙的现象,欲把这个形象记录下来就要画,所以卦是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卦是抽象的代表,也可以说是图案的符号,八卦也就是一种逻辑符号。
卦的组成为"爻"。 什么叫作"爻"呢?一直线为一爻,称为"阳爻",一直线中间隔断也为一爻,称为"阴爻"。
卦就是由"阴爻""阳爻"所组成的。我们再看"爻"字,是由两个斜的十字所构成。
照地球物理的解说,地球磁场与经度及纬度呈斜交,这两个斜交也就代表宇宙间的一种形态,万物皆系交错而成。而这两个交错,恰成为两个十字架,爻字也正是两个十字架的代表。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是否真的这样画卦,可能还是疑问,但中国文字的起源,却是由象形而始,也就是说由画现象开始的,好像画卦一样。 如 何 画 卦 写字多半是由上而下的,可是画卦却是由下而上的,也就是画卦是由内向外一爻一爻地画。
这是画卦的一个基本常识。虽然可以从上而下,从外面内地画卦,但是最初画卦的方法,是由内而外,是由下而上,这是有其重要道理在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生命的功能,是由地球中心向外散发所产生的。以一个人为单位来说,个人的行为能力,也是由内而外的。
这是《易经》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画卦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原因。 下图是伏羲所画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可是这个八卦图,在唐以前未见流传,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
是否是伏羲氏所画,我们不作考据,在此不加讨论,现在让我们看看先天八卦所表现的意义。 伏羲先天八卦 乾卦----代表天体。
坤卦----代表大地。 离卦----卦象是圆中一点,代表太阳。
坎卦----上下外围都是阴,中间一画阳爻象征光明,代表月亮。 巽卦----正面下面破碎,代表风。
震卦----下面阳,上面破碎,代表了震动,为雷。 艮卦----地上有突出的高山,代表了山。
兑卦----上面的缺口,表示了湖泽、海洋。 大家看了这些阴爻阳爻,也许难以了解为什么会代表了日月天地、山泽风雷。
但是我们要知道,最初所画的这些卦,并不是像今天所画的这样直,这样整齐,原始的画法,阴爻可能只是两点而已,所谓阳爻,不过是一块整的而已。它的形状也不一定是整齐的,而且卦是立体的。
所以,离卦的形状,只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黑点,用来表示太阳。其他各卦,也是如此演变的。
八卦所代表的现象 看了先天八卦,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八卦已经将全部宇宙的现象画下来了。这宇宙间的八种现象,就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
请问,除了这八种现象构成了宇宙自然界外,另外还会有什么东西呢?八卦的归纳真是太伟大了。 孔子在《易经》的《说卦传》上说: "天地定位",从任何方向望去,都是天。
"雷风相薄",大气摩擦发为雷电,雷电的震荡成为气流。 "山泽通气",这个道理与针灸的应用,是完全相同的,此点留在后面再说。
"水火不相射",火多则水乾,水多则火熄,极难达到均衡。 至于八卦所代表的人体部位如下,这是丹道派的观念: 乾一头部 1 坤一腹部 8 离一眼睛 3 坎一耳朵 6 震一丹田(生命能) 4 巽一鼻子 5 艮一背部 7 兑一口部 2 八卦"数"的问题 我们看到(伏羲先天八卦)八卦上的数字,真觉得有趣,一二三四是向左旋转,五六七八是向右旋转。
这是《易经》的基本原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我们再看这些数字,对面相加皆成为九,所以先天八卦中虽然没有九,但九实在存在于其中,称为九在其中矣!西洋的微积分,据说深受易理的启示而发明的。
但是《易经》"数"的观念,却认为天地间只有一个数,那就是"一",这是《易经》的数理观念,这个所谓数理,也并不一定是今天数学上的意义,大家不可混为一谈。 这个"一",如果加一则等于二,再加一则等于三,最高为九,再加一。
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易经》的经文,都是古时的人用易学知识在指导实践中被印证了的事实的记录。由於年代久远,中国文字的广范内含性(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学习起经文来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能使大家较快的掌握《易经》的哲理内容,从孔子时期就将其经文内容归纳提高到世界观方法论上来学《易》了。故此,孔子及其门徒在六十四卦经文的后面又加上了“十传(又称:十翼)”,将其亲身用《易》、研《易》的体会附於经文之后,告诉后人学《易》、效法《易》的方法。要想学好《易经》,必先掌握“十翼”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十翼”讲的就是学习《易经》所应必备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了,《易经》经文就容易理解了。所以,学《易》不能一开始就读经文,否则,越读越糊涂。
下面我将“十传”的具体内容归纳说明一下,为朋友们提供掌握重点的方法。
系辞上传:主要讲为什麽要创立八卦、易学学说以及《易经》的世界观。
系辞下传:具体的举例讲解了易学的世界观以及如何利用易学知识指导我们日常的客观实践。
彖传上、彖传下:从六十四卦中,每一个六爻卦的整体上来讲这一卦的总体概念及其意义。
象传上、象传下:从六十四卦中,每个六爻卦内局部(三爻卦之间或每个爻)情况来解释其具体意义。
文言传:因为“乾坤易之门邪”,乾坤两卦是产生《易经》六十四卦的基础。此传主要就是解释乾坤两卦的含义的。
说卦传:因为六十四卦的任何一个六爻卦都是由两个三爻的基本卦上下组合而成,所以,要了解任何一个六爻卦的含义,必须了解每一个三爻卦的具体意义。“说卦传”就是解释组成六十四卦的八个经卦(又称、基本卦、八卦)各自的具体含义的。
序卦传: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序卦传”就是为我们解释六十四卦的发展规律性的,只要我们遵循这个规律办事,将无往而不胜。
杂卦传:打乱六十四卦的秩序,用最精炼的语辞,归纳了任何两个互为反对卦(六爻卦)的卦义,使我们对六十四卦的卦义能简便易记。
我们学习《易经》不是为了死背死记其卦辞、爻辞及其经文,而是为了通过熟记这些经文内容,我们能深刻地学习《易经》每个六爻卦及六十四卦的思维逻辑过程及其逻辑思维方式,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掌握研究分析认识事物规律的方式和方法。
大家都要求“多讲点算卦,起卦的方法。”任何一个具体的推算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只是某种具体的技术,不能像《周易》中讲的“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所以古时的看相、批八字、算卦的只能归类於下“三教九流”之列,不能登科学大雅之堂。当我们熟知易理以后,就可达到“善易者不占”之境界。因为易理讲“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就是讲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的,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死格式来观察分析问题。任何一种具体技术,都有其死的格式,只适合於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但如果我们掌握了一种科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具体技术。
所以,学易主要是学习《易经》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各种推算方法(在古时统称为“射覆”),只是为了熟习及记忆卦象,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实践达到加深对易理的进一步了解之目的。“算卦”不等於《易经》!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算卦”只是利用《易经》的道理在某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技术,不含有广泛适用意义性。而《易经》的道理确有广泛的实用性。
学习周易与学习任何一门科学学科一样,要想入门,必须先了解该学科的基本概念。概念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东西,也是进行各种推演的基础。所以务必认真体会,不可忽视。 在进行讲述之前,我先进性简单的类比。我们大家都知道,化学里面有各种化学元素,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化合价,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各种化合物,各种化合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按照各种化学方程式,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而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 不仅仅是化学,物理、数学等理科学科都类似,都有自己的概念和符号系统,也有自己的公式、公理、定理和定律。
周易也是如此,并且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所以大家要以平常心来学习,要克服各种常见的误区。比如见周易能够算卦占卜,以为是什么神仙鬼神在暗中操纵,从而心生神秘从而茫然。学习周易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以前所提到的一个概念:终极追问(就是追问世界万物的最终极的决定力量)。也就是说,为什么用周易能预测未来?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有此一问。 说起终极追问,其实各种科学学科也照样处处存在,不独周易有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把物体往天上抛它会往下落?是谁让它下来的?你可能会说是引力的缘故,但是我要问你,引力的这种规律是谁设计或者决定的?各种规律的背后,谁是终极的决定力量?
回答这个问题难免要涉及到哲学或者宗教,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深入学习,这里先不论述,也请大家放下这种终极追问,姑且先把周易当成物理化学这样的普通学科来学习,一句话,放下所有的神秘感,以平常心来学习!我们可以设想,假设你穿越到原始社会,去告诉那里的人们说有一种叫做“化学”的学问,学好了之后,可以生火,可以烧水,能劈山(炸药),可煮海(蒸馏,制盐等),那原始人同样会感觉非常神秘,就好比我们对周易感觉很神秘一样。
《易经》知识 一提起《易经》,往往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大多数人以为其深不可测。
说来也是,当人们拿到《易经》的书时,看到全是古汉文,生字多,其意也难懂,但一提到《哲学》,很多人都知其一二,里面的辩证法、矛盾论,以及其论述的对立、平衡、协调、统一原理,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易经》就是我们东方文化中最早讲哲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讲哲理的一部书,只不过它所表述的方式与现在的哲学大不相同,但其理相通,现把《易经》的有关知识简要地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周易》?什么是《易经》? 在这里我首先要交待一下《周易》产生的过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周文王演易。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在囚所里推演出六十四卦来,并编写出卦爻辞。但据史料载,在周文王以前的夏代、商代就有六十四卦为内容的《连山》、《归藏》两书,可惜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周代流传下来的《易》,所以叫《周易》,它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三十卦,下卷三十四卦,每卦行文结构大致相同。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易经》是由《周易》里面的六十四卦经文再加上《易传》两大部分组成。其《易传》部分是儒家圣人孔子,对六十四卦的注释、见解和感想,后与其学生编写成的十篇文章也称“十翼”。
到了东汉后期,人们把《易传》中的四篇注释姓文章直接插在了《周易》正文中间,把其余六篇附在正文之后,重新组装,形成了众所周知的《易经》。人们所说的四书、五经,其《易经》则是其中重要一员,有人称它为“五经之首”。
二、《易经》的实质是什么? 《周易》按其古代形态来说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占卜,但自从加进去了《易传》之后,就成了一种以哲学思想为主的哲学书——《易经》。有人把《易经》称之为东方哲学,因为它里面有许多朴素的哲学思想。
例如《易传》中有名的诗句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精神体现了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进取精神,要讲“仁”“义”道德,是唯物思想的代表。
所以说《易经》是东方文化中最早讲哲理的一部书。 三、《易》学中有哪两个学派? 《易》学中分为易理派和象数派,易理派主要以“仁”和“义”儒家的正统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而象数派则以卦、画、图象及数字来演释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者有明显区别,但其关系又密不可分。 《易经》知识博大精深,以上所述欠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愿同广大《易》学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一提起《易经》,往往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大多数人以为其深不可测。
说来也是,当人们拿到《易经》的书时,看到全是古汉文,生字多,其意也难懂,但一提到《哲学》,很多人都知其一二,里面的辩证法、矛盾论,以及其论述的对立、平衡、协调、统一原理,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易经》就是我们东方文化中最早讲哲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讲哲理的一部书,只不过它所表述的方式与现在的哲学大不相同,但其理相通,现把《易经》的有关知识简要地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周易》?什么是《易经》? 在这里我首先要交待一下《周易》产生的过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周文王演易。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在囚所里推演出六十四卦来,并编写出卦爻辞。但据史料载,在周文王以前的夏代、商代就有六十四卦为内容的《连山》、《归藏》两书,可惜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周代流传下来的《易》,所以叫《周易》,它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三十卦,下卷三十四卦,每卦行文结构大致相同。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易经》是由《周易》里面的六十四卦经文再加上《易传》两大部分组成。其《易传》部分是儒家圣人孔子,对六十四卦的注释、见解和感想,后与其学生编写成的十篇文章也称“十翼”。
到了东汉后期,人们把《易传》中的四篇注释姓文章直接插在了《周易》正文中间,把其余六篇附在正文之后,重新组装,形成了众所周知的《易经》。人们所说的四书、五经,其《易经》则是其中重要一员,有人称它为“五经之首”。
二、《易经》的实质是什么? 《周易》按其古代形态来说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占卜,但自从加进去了《易传》之后,就成了一种以哲学思想为主的哲学书——《易经》。有人把《易经》称之为东方哲学,因为它里面有许多朴素的哲学思想。
例如《易传》中有名的诗句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精神体现了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进取精神,要讲“仁”“义”道德,是唯物思想的代表。
所以说《易经》是东方文化中最早讲哲理的一部书。 三、《易》学中有哪两个学派? 《易》学中分为易理派和象数派,易理派主要以“仁”和“义”儒家的正统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而象数派则以卦、画、图象及数字来演释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者有明显区别,但其关系又密不可分。 《易经》知识博大精深,以上所述欠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愿同广大《易》学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