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是高考拿高分的基础,但个别题目很让学生头疼,尤其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往往无从下手。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对付难题的六种方法。一、排除法。
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例1]、(200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联合国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精确到位,难度一般。
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所以正确答案为B.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工业化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该题属材料选择题。
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
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
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二、转化法或翻译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
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A. 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B.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C. 对外殖民获得相当的成功D.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解答该题分两步。
首先翻译出“事”的含义,这是关键。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的事必然是国家的统一。
而法国人同一时期 “自下而上干的事”肯定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事”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第二步则只需“对号入座”,去找它的实质即可。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只有B项符合,其余的都是现象。
[例7]、(上海高考卷)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分析可知,。
材料型选择题 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是高考的一贯追求。
信息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考试大纲》中也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规定为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应用能力的考核要求。
近年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的选择题也越来越多地考查这种能力。因此,本文拟就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主要特点 历史材料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其特点是由一段材料(文字、图画、图表等)与简明扼要的设问构成,备选项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明的含义的正确理解。同一般材料解析题一样,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
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以获得正确的答案。
二、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分类和解题方法 从材料中发现、获取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一般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试卷中出现的信息是以前学习过程中未曾见过的,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判断和筛选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种是通过对信息的认识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三、还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一)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典型题型1】(04上海历史)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
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解题技巧】此题由材料中的话语内容可分析出,材料强调的是“煤和铁”对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作用。联系课本可知,德国工业革命是德意志统一的内在推动力,再根据材料的意思,就可选出正确答案是B。
(二)表格型材料选择题 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三)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典型题例】(2005北京卷)观察图4、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选择题又称客观性试题,主要是由于其答案客观,在评卷时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能够科学地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 选择题的基本结构由设问项(又称题干)和备选项(又称题肢)构成,设问项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创设情境的内容,这是对同学的思维暗示,实际上是提醒考生解题的角度和方向;提出答题的要求的内容,明确规定了选择的范围和属性。
备选项主要给考生提供了正确的选项和干扰选项,比较多的是将相近的内容放在一起,成为影响考生思维的迷惑项。考生要通过认真地分析比较,排除这些干扰项,作出判断,所以选择题具有很高的区分度。
选择题的主要特点及考查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较多地通过对知识重新整合而后命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学习、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历史规律。
2.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同学们的综合能力。除文字表述能力以外的所有历史学科综合能力都能通过。
教你又简单又快速做历史题目 o(∩_∩)o
NO.1 注意题干 德意志的莱布尼茨。。..对应②
法国的伏尔泰。。。对应③
④举反例:依据 历史必修1 P117 德意志 皇帝实际上拥有实权
(注:我觉得此题出题材料来自历史必修3 P100 大标题《启蒙运动的兴起》,
但做题目我们可以从历史必修1 P116 小标题《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着手。
历史必修1 P116页“直到19世纪中期,德意志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分建邦国林立,严重阻碍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
这说明17--18世纪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德意志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指导意义没有体现。我举的反例虽然时间上不对应,但是这个反例很重要-----欧洲大陆上的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皇帝拥有很大权利)
NO.2 错在以偏概全
B、C、D其实都正确,但是都只说了一方面。A最为全面。
根据 思想政治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专题二第4节P38页“英法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究其缘由,与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①历史背景、②阶级力量对比、③政治传统 有密切关系” ----①②③可以笼统的称为国情
做题,政史不分家
NO.3 注意题干 !
首先 十座城门 = 十个不同的地方
而 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
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
旨在说明不同的城门外卖不同的东西,
即想买鱼担就去百官门;想买丝篮就去坝子门……
即区域功能
本来想三言两语就解决的,可惜我的表达能力不够简洁。
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历史取得好成绩!
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4.推理型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排序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
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组合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四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7.比较型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型选择题(情境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9.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10.图画型选择题 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主,形式多样新颖,角度独特,不仅提供了生动灵活的试题意境,使试卷出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为考生答题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综合性地考查了多种能力。图片型选择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能力,也有利于考查学生处理图片资料的处理能力。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把图片和题干进行仔细准确的“对照”。在仔细读图和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把两者的有效信息相对照,联系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很容易就可得出正确结论,就一定能够顺利选出正确的答案。
七年级(下)历史 第一单元测试题一. 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西晋到南北朝近300年分裂、对峙后,又一次实现国家统一的是: A.秦朝 B.东晋 C.隋朝 D.元朝2.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素有“世界桥梁”之称。
在我国古代也有这样一项水利工程,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灵渠 3.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是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为官。这体现了武则天怎样的思想: A.重用人才 B.重视农业 C.善于纳谏 D.提倡节俭4.唐朝僧人皎然有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诗中提到唐朝人最喜爱的“饮”是 A.茶 B.咖啡 C.酒 D.汽水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高明的这首《琵琶记》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6.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文明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
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7.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和唐太宗 B.唐太宗和武则天C.武则议和唐玄宗 D.唐太宗和唐玄宗8.“不要怕过宽带的草原,那里有一万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万头驯良的牦牛欢迎您!”这首藏族民歌中的“您”指的是: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李清照 D.黄道婆9.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唐朝北方无边患 B.长城已彻底失去防御作用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10.“和同为一家”是形容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靺鞨11.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C.金城公主入藏 D.遣唐使到来12.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A.印度 B.朝鲜 C.日本 D.阿拉伯13.在唐朝进口的货物中,以哪国的货物居多: A.日本 B.天竺 C.大食 D.新罗14.“映日帆多宝船来”是描写唐朝对外贸易的佳句,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唐统治者重视对外贸易 B.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C.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唐朝造纸技术和航海技术领先世界15.我国著名科学家王选因发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而被誉为“当代毕升”。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唐本草》 B.《金刚经》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二.对号入座(本大题共2小题,16题20分,17题6分,共26分)16.把下列历史人物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相连接,并把人物前的字母符号填到相应的括号内:A李春 B鉴真 C松赞干布 D武则天 E唐玄宗(1)2008年6月21日,在布达拉宫的见证下,成功登顶珠峰的奥运圣火火种与境内外圣火传递的主火种在熔火盆里熔为一体,这是奥运史上首次举行的熔火仪式。7世纪前期,曾经统一这一地区的人物是: ( )(2)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皇帝是: ( )(3)“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位历史人物的高度赞扬: ( )(4)“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上一道沟?这首河北民歌《小放牛》中提到的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者是: ( )(5)她是我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帝,在她统治期间,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 )17.将下列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排序,并把排序的结果填写到指定的位置,写字母符号。
A.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排序的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三. 读图说史(本大题为1小题,20分)18.读图回答问题图一: 图二: 图三:(1)图一中工具的名称叫什么?(4分)(2)图二中工具的名称叫什么?(4分)它的用途是什么?(4分)(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图一、图二的农具都是哪个朝代的农民制造的?(4分)(4).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了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工艺品——瓷器来借代。图三是唐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的陶瓷珍品,该瓷器的名称是什么?(4分)四. 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1小题,共24分)19.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材料二:《英国大百科全书》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
(1)材料型选择题 ①文献型 (出自典籍、史志、文集或楹联、歌谣等) 思路:反复研读,读懂材料,抓准题眼,明确考查立意;重视出处、作者等信息; ②图画型(文物、漫画、照片等) 思路:分析图画内涵,判定相关基础知识;明确时间、空间,界定时代背景; ④地图型(形势图、分布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等) 思路:重视地图各类信息细节,包括标注、文字、箭头、线条、阴影等,反馈基础知识。
(2)组合型选择题 ①排除型 思路:紧扣题干,确定错误小项,常用排除法; ②排序型 思路:先确定首尾或某几个小项位置关系,后排查选项。 (3)比较型选择题 ①求同型 思路:明确比较对象,找准对比角度,归纳共性;排除非共性选项; ②求异型 思路:明确考查核心概念,对比找出表现其特性的特点或特征。
(4)否定型(逆向型)选择题 思路: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 网页链接 方法仅供参考,考场千变万幻,需灵活变通。
毕竟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 望采纳。
1.这道题目我找的突破点是“霸道”,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最符合霸道这一说,法家对人民的约束是最霸道的,重点是“其意欲用之矣”,商鞅变法用的就是法家;所以此题就选择B了,其次,就遵循正统来说,儒家思想无疑是最王道的了;另外,帝道指的是道家,这个说法不太理解,是属于冷门知识吧,一般的不会作为考点出现的。
2. 孔子的“礼”维护的是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也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到后来董仲舒等才是维护封建统治。孔子所认为的“礼”,是指“周礼”,即周朝的礼乐制度。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大环境下,孔老爷爷相当心痛啊,倡导人们“克己复礼”。
3.孟子的这句话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哈,原话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这样就好多了,所以啊,孟老一出现,九成都是考民贵君轻的,所以啊,这个C就没道理了呀;另外A啊,董仲舒主要就讲大一统啊什么的,没涉及民贵君轻,主要是那会儿汉武帝时期也不适合民贵君轻啊。
OK~~以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