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已发现100多种肿瘤标记物,临床常用的有: 酶类肿瘤标记物测定癌症类别①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同工酶,主要检测的肿瘤是原发性肝癌;②乳酸脱氢酶(LDH),主要检测的肿瘤是恶性淋巴瘤、生殖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③酸性磷酸酶,主要检测的肿瘤是前列腺癌;④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主要检测小细胞肺癌。
癌胚类①甲种胎儿球蛋白(AFP),主要检测的肿瘤是原发性肝癌,还有睾丸癌、卵巢癌等;②癌胚抗原(CEA),主要检测的肿瘤是消化系肿瘤和肺癌、乳腺癌等。 蛋白类①糖链抗原19-9(CAl9-9),主要检测的肿瘤是胰腺癌及胆管癌、胃肠道肿瘤;②糖链抗原125(CA-125),主要检测的肿瘤是卵巢癌;③糖链抗原15-3(CAl5-3),主要检测的肿瘤是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④免疫球蛋白,主要检测的肿瘤是多发性骨髓瘤、非霍杰金氏病;⑤铁蛋白,对霍杰金氏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肝癌、胰腺癌等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⑥(β2-M),β2微球蛋白主要检查造血系统恶性肿瘤。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主要检查前列腺癌。
激素类①降钙素,主要检测的肿瘤是甲状腺髓样癌、小细胞肺癌;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主要检测的肿瘤是绒癌、睾丸癌、畸胎瘤、精原细胞瘤;⑧类固醇激素,主要检测的肿瘤是肾上腺、卵巢、睾丸的恶性肿瘤;④儿茶酚胺类,主要检测的肿瘤是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⑤甲状腺球蛋白,主要检测的肿瘤是甲状腺癌。 病毒类EB病毒抗原(IgA-VCA,IgA-A),升高常见于鼻咽癌。
基因类①BCR-abl升高,常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②C-crbB2升高,常见于乳腺癌、卵巢癌;⑧Rb升高,常于视网膜母细胞瘤;④C-sis升高,可见于肺癌。⑤P53及其产物,有较广泛的辅助诊断意义。
⑥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及其产物,也有较广泛的辅助意义。 。
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过去的20年中明显上升,在我国的一些主要大城市中,恶性肿瘤已居死亡病因中的首位,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也一样,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国内外对恶性肿瘤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基础和临床研究两方面。
近年来对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迅速,包括肿瘤的病因学、遗传基因、分子流行病学,以及临床方面对传统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方法的改进,特别是多学科综合治疗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新的治疗手段和途径的发明和成功的临床实践。然而在恶性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还没有出现革命性的进步,未知的领域和待解决的问题远远多于我们已获得的知识和已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恶性肿瘤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同时又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成功机遇。
这也许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和学习生命科学的学生投身于对恶性肿瘤研究的原因。为了帮助这些有志于肿瘤事业的青年人复习和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我们编写了这本“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精要丛书”——《肿瘤学》供复习和参考。
本书包括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容精要,主要根据朱雄增、蒋国梁主编《肿瘤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的教材,对报考肿瘤学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应掌握的主要和重点内容进行了整理,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最新进展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书中列出的楷体文字为研究生复试可能涉及的内容,希望有助于大家复习。
第二部分是真题、仿真题与答题要点,目的是让考生了解考试的方式和方法,指明一条路径。
物理照射过度可致皮肤癌皮肤癌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低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大多数的皮肤癌患者来源于外界的物理照射,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经常外出活动,没有注意皮肤的保养,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等因素的日益加重,皮肤癌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在皮肤癌的诸多病因中,物理照射占有很大的的比重。 1。
常见物理照射的种类物理照射指各种光、热等各种物理因素以粒子的形式对外界产生辐射作用。可致皮肤癌的常见物理照射有紫外线、放射线以及热辐射等。
2。物理照射致癌证据皮肤癌多见于农民、渔民及野外工作者,并好发于头面、手背等易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证明皮肤癌病因与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
此外,流行病学家发现居住于赤道地区的白人,皮肤癌的发病率远较居住在远离赤道地区的白人为高,并提出皮肤癌的发病率与纬度成反比规律,亦阐明了紫外线的致癌作用,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受紫外线照射量越大,皮肤癌的发病率就越高,反之,纬度高,离赤道远,受紫外线照射量小,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低。 在以往长期从事放射工作因忽视防护措施而导致辐射性皮肤干燥症的基础上发生的皮肤癌,近年来由于放射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加强了各项防护措施,职业性皮肤癌基本上已经绝迹。
但在某些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经过若干年后,在放射野内发生皮肤癌的病例仍可遇及。 3。
物理照射致癌机制短期的或是少量的紫外线辐射对我们的身体不会造成影响,这样认为是对的,可是长期的积累皮肤就会受到伤害了。适量紫外线对身体有益。
适当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产生有益的作用,紫外线具有促进维生素D合成的作用,促进骨骼组织发育的作用。成长期的儿童多晒太阳,多在户外活动,有利于防止佝偻病,有益于身体健康。
医学上也利用紫外线进行某些疾病的治疗,如治疗银屑病,白癜风等。一方面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明显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萎缩、皱纹和失去弹性,导致日光性角化病。
日光性角化病发生于长期受日晒的老年人,常发生于面、耳、手背等暴露部位。本病20%可发展为癌,是皮肤癌的病因之一。
另一方面,紫外线、放射线等物理照射可直接作用于皮肤细胞核导致基因突变,从而诱发皮肤癌。
从肿瘤发生的机制层面来看,其本质是一种组织发育异常。
在正常细胞恶性转 化的过程中,几乎必然有部分调节细胞增殖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关基因包括两大 类: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均可促进细胞的生长 和增殖,这类改变可由染色体数的增加或减少,以及DNA的碱基突变所导致。如果 此类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中,则可导致携带突变的后代对某些癌症的易感性大大增 加,使得部分癌症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甚至可能表现为家族中多代的连续传递。
但由于癌症的种类多,成因复杂,往往与多个基因位点关联,具有非常强的遗传异 质性。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目前仍远未完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