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
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
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交响乐,简单地谈谈欣赏的方法: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鲍罗廷的《中亚细亚草原》,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听《大海》乐曲,听者如处大海之滨,从黎明至中午,鉴赏着大海的色、光、声、形的变幻,时而感到狂风怒号,时而是拒浪拍岸,时而是波光浮动,时而又是浪花四溅,真是瞬息万变。
欣赏这些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无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万物生长不息。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国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如俄国里姆基基·考萨考夫的《天方夜谭》(组曲),是从阿拉伯神话小说《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
这些乐曲,并不象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如果欣赏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在听乐时,随着音响,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
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等。 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
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当然,要得到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
如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响乐《命运》,它通过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并联系着当时与他同命运共呼吸的广大人民,抒发自己和命运之神作斗争的意志。它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
贝多芬写此曲时(38岁),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作殊死斗争的年代。《命运》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时而动荡不安,时而静思默想,时而积聚力量,时而激烈斗争,时而迈步前进,时而欢呼胜利,就是抒写他的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争,热烈的希望。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资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民、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交响曲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即“一齐响”。交响曲为大型管弦乐套曲,一般有4个乐章,速度节奏按快慢排列。乐器由弦乐、木管和打击乐等组合成。曲的表现手法有3种,一是直接模拟,即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如鸟鸣、流水、暴风雨等来表达创作意图;二是间接联想,如演奏沉重缓慢的脚步声,让听众自己联想到黑夜的寂静或是无人烟的旷野或一幢无人楼房,如抽象派的画,你想什么就是什么;三是象征性类比,如音量的由弱到强、节奏由慢到快,来比喻斗争由低潮到高潮到胜利。习惯欣赏交响曲的听众,一般都很注重了解名曲的创作历史背景。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产生于18世纪后期,当时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贝多芬正是为了这位理想化的英雄而创作。而他的《命运交响曲》则是双目失明后的创作,表达了作者不屈服于命运,敢做人生的强者这一主题。另如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为表现大好河山和勤劳善良的人民而作。
交响曲给人丰富的想像、宣泄和艺术享受,因此它在欧美地区至今经久不衰。
先查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一下。
然后将交响乐分为几个部分,分段欣赏。听一下各部分均使用的什么乐器,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找朋友或老师交流一下意见。 其实我也不是专业搞音乐的,只是喜欢欣赏而已,建议你先从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开始欣赏吧!施特劳斯家族的曲子比较简单,既不像古典时代的曲子那样严谨,又不像肖斯塔科维奇他们的曲子那样复杂。
当然,本人最喜欢的还是巴洛克音乐,尤其是巴赫的管风琴曲,还有维瓦尔第的协奏曲,感觉他们才说出了人生的真谛,但是这些曲子比较严谨,一开始不容易接受。 至于书嘛,我感觉如果不想当专业人士就没必要,就像如果不想专门研究英语语言学就不用看语法书一样。
主要还是要多欣赏,我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偶尔回想起来几年前听过的一首曲子,就会忽然感觉全理解了,而当时无论怎样思考也是不管用的。 怎样欣赏交响乐?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
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
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交响乐,简单地谈谈欣赏的方法: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鲍罗廷的《中亚细亚草原》,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听《大海》乐曲,听者如处大海之滨,从黎明至中午,鉴赏着大海的色、光、声、形的变幻,时而感到狂风怒号,时而是拒浪拍岸,时而是波光浮动,时而又是浪花四溅,真是瞬息万变。
欣赏这些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无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万物生长不息。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国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如俄国里姆基基·考萨考夫的《天方夜谭》(组曲),是从阿拉伯神话小说《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
这些乐曲,并不象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如果欣赏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在听乐时,随着音响,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
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等。 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
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当然,要得到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
如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响乐《命运》,它通过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并联系着当时与他同命运共呼吸的广大人民,抒发自己和命运之神作斗争的意志。它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
贝多芬写此曲时(38岁),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作殊死斗争的年代。《命运》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时而动荡不安,时而静思默想,时而积聚力量,时而激烈斗争,时而迈步前进,时而欢呼胜利,就是抒写他的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争,热烈的希望。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资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民、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1 欣赏交响乐时心态的调整 交响乐的欣赏是需要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的。
我们看到,许多人在没有较好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去欣赏交响乐。
交响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何听懂貌似是一个很无法回答的问题!
你得先了解交响乐所用的乐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黑管、英国管、竖琴、小号、长号等等。而交响乐又有不同的区别,如果你听的是钢琴协奏曲,欣赏的主要部分就是钢琴(如果你说的是听懂,那我这样解释应该没错。)如果是长笛协奏曲就是主要欣赏长笛在曲中带来的旋律。而没有特别标明的交响乐是以小提琴为主的(大都)。
不同的作家他们的不同的喜好决定他们的作品是多样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不同的,如果想听懂在听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知道作者,作品写作年代,背景,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什么,大家对这个作品的评价,演奏这部作品的乐队,乐队的指挥是谁等等。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交响乐,听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响乐是一种折磨,所以喜欢才是前提。
其实如果喜欢,听了能深得你心,就无所谓听懂了,音乐本来就是用心感受的。
1、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交响乐是一种过于高雅、精神化,甚至神秘的音乐形式。
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2、首先要了解一下交响乐,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
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3、知道交响乐乐器基础知识!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4、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
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 交响乐自诞生以来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
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响乐的乐队是交响乐队,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音乐是用眼睛去看,而耳朵去听的。交响乐更是如此。
欣赏古典音乐有两种角度,技术上和艺术上.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提高一个人的鉴赏力.
艺术上的欣赏,一部分源于天赋,一部分源于积累.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其观念特点,都有助于提高对其作品的艺术感受力.其余的就是多听多看了.
技术上的欣赏源于专业学习和实践.前者主要是了解作品表现了什么,这个则是主要了解作品是怎样表现的.通过加深自己的乐理知识,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其和声和织体的运用,以及配器技法,可以更深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因为,交响乐往往是从这些很难直观听出来的部分表达其最深层的哲理和逻辑的.我说的专业学习,并不一定要上音院或者拜师,只要有恒心,自己从一些技术书籍开始自学,也可以提高到精通欣赏的水平.
您现在的情况,我认为一是要多听,有条件就听现场,在家的时候翻着总谱听.一边学习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开始时看不懂的乐谱,随着您一遍遍地听,去感受,慢慢就会听到越来越多的东西的.
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可一个人又如何才能提高欣赏交响乐的能力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1。丰富音乐知识,为交响乐打下基础 交响乐相对比较深奥、难懂,所以平时更要注意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比如音乐所传递的情景、音乐家背后的故事等,以便能随音乐作品所表述内容的而产生一定的联想。 2。
要多欣赏交响乐 深,不要紧,毕竟音乐是用来听的,我的观点是要先多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当你听到一首曲子的旋律你很喜欢,能触动你的身心(愉快、悲戚、苍凉、亮丽等感受),那就达到目的了,慢慢的你的欣赏水平就会提高。 3。
感受大家之作 尤其是要欣赏那些最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同时要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特征、调式风格、民族地域、朝代和作品产生的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等,带着这些资料来欣赏交响乐,自然就提高了认知程度和欣赏水平,这应该是理性的升华。 4。
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你可以在欣赏交响乐时,由心的随着旋律的演绎而做一些动作,这是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加深对音乐意境的感受。 5。
感受音乐会现场 如果机会和能力允许的话,最好是能亲临交响音乐会现场,那样的音乐演奏氛围是培养欣赏能力的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 其他的音乐欣赏也是大同小异、触类旁通吧。
其实音乐不分好坏,个人有个人的喜好,有些人喜欢流行音乐,而有些人喜欢摇滚,有些人喜欢古典,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毫无疑问,交响乐时音乐表现得最高形式,正如伟大的德奥作曲家马勒说的“一部交响乐就犹如一个世界”。交响乐较其他音乐类型而言,它能表现出的东西。
正如楼上众多朋友的回答一样,它是表现力最丰富的音乐形式,同时,它是最感人至深的。有时,听一部交响曲,我都会流泪。
其实交响乐和流行音乐的不同,记得以前我的一位音乐老师说过,流行音乐一开始就觉得很好听,但同一首听多了就会觉得没什么感觉了。而交响乐恰好相反,可能一开始听会觉得太吵,但是越听越好听,而且听完后都会感觉到一种精神的升华,这种升华可以说很少能在尘世中感觉到的。
就比如说,我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已近有300多遍了,是四个乐章,30分钟左右,现在每听一遍,都会在音乐中发现的东西,那些东西的美食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也不是搞音乐的,但这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
可以说是任何艺术形式都达不到的一种境界——感人至深。至于刚开始听,我建议先听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和波尔卡,这些也是我的入门曲目,因为这些旋律性很强,而且节奏也很优美,相对于其他交响作品简单很多。
通过这些可以让你熟悉各种乐器。了解交响乐团的基本编制。
但这些作品有个缺陷——思想性不深刻。之后就可以去听贝多芬了,勃拉姆斯等等。
我的听音乐的经历,首先也是圆舞曲和波尔卡,之后就喜欢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因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基本都是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和波尔卡,之后我就对一个指挥大师很感兴趣,是小克莱博,他指挥了89年,92年的新年音乐会。,之后又了解到这个指挥大师指挥的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是最佳版本,又在网上找来听,刚开始听也是觉得很吵,但听了10多遍后就觉得听完内心里有了点东西,而且比以往听过的任何东西都好听。
之后就疯狂的又听了有100遍,之后开始大量接触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等九首交响曲听了1年半,都熟烂于心后,有开始接触莫扎特,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孟德尔松,布鲁克纳等德奥作曲大师。之后又开始接触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俄罗斯大师。
听完这么多,到现在还是最喜欢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总之就是多听,首先先别管其他的,先听至少10遍。
之后你就能感觉到什么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