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所有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城市2.我国4大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等)和几大气候带(寒温带、北温带等)3.我国所拥有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4.我国几大地域的的分界线5.我国4大区域的耕地类型、农作物、交通工具、主要运动类型等6.我国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区7.几条重要的经纬线(本初子午线、赤道),经纬线的识记方法(任意画一个图,随意些几条经纬线,在辨认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然后找出本初子午线、赤道)等8.南北半球气候、季节的差异等等我是初三学生,既不大清了,书又借出去了,实在不记得很多。
亚洲—自然环境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势特点和各大洲的分界限。
亚洲的九大之最与气候分布图。 亚洲气候的三大特点与气候复杂的原因。
亚洲的河流分布图、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亚洲—自然环境 人口稠密地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最高和最低) 人口与土地的联系。
亚洲的三个文明发祥地和两河流域。 亚洲民族的数量与百分比。
不同国家的生活条件。 亚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类产业。
日本 日本的领土构成和面积大小(最大和最小)。 日本的轮廓特征与好处。
日本的板块位置,工业分布图与工业主要分布地带。 日本的主要经济和分布、文化、投资对象、农业特点、资源与渔业情况。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工业分布在沿岸的原因。
东南亚 地理位置、气候分布、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与作用、组成部分(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主要粮食、唯一的内陆国、径流国家最多的河流。 人口稠密、主要城市的分布、火山最多的国家。
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降水形式,最大的平原。 不同国家的农业生产。
国家与旅游胜地。 首都与河流的正确组合。
印度 面积大小、人口、耕地面积、主要粮食分布、绿色革命。 主要地形、气候、最重要的河流。
工业发展分布的状况(主要矿产)降水充足的地方及其原因。 商科技工业的地位。
四个城市的分布与工业农业特点(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和加尔各达)。 俄罗斯 国土面积大小、地理位置、资源、主要气候特征、亚欧分界线、地势特点。
矿产、工业的状况以及分布图(四大工业区)、发达的交通、铁路的分布、客运货运的主要运输部门。欧洲最长的河流、五海通航。
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中年不冻港,太平洋沿岸的海港。 红场和克里姆林宫、芭蕾舞。
中东 地理位置、交通要道、丰富的石油资源。 石油运输航线、石油的主要分布、运输的目的地。
贫乏的水资源、湖泊的分配和争夺。 文化差异、气候种类、主要人种。
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的作用。 三大宗教(集中地区)。
欧洲西部 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国家发展状况。 国际组织成员、简称、著名的乳畜大国、径流国家最多的河流。
经济地位、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三大半岛的位置。 传统的乳畜业、爱吃牛肉的原因、主要气候。
主要地形、山脉、繁荣的旅游业、山脉走向。最著名的海湾。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最大的沙漠和最大的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河流。 地理位置、地势特点、主要气候、自然增长率。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初级产品生产、进口出口) 主要人种、外来移民和原始居民分布。 三大高原、刚果盆地(最大的盆地)、刚果河(水利资源最丰富)三大主要问题。
(见地理书P12) 粮食的供应不足、迟到附近的高原、山地、海岸线叫平直。 最大的海湾和岛屿。
澳大利亚 两种特有的动物、地理位置、地势特点、人口密度。 农牧业生产情况、重要的两种农作物出口、本国经济的支柱。
矿产资源丰富、两种称号、地势最低的湖。 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地区以及第二大城市。
东中西的地形不同。最大的河流。
美国 美国的领土范围(本土+海外)。 美国的土著居民、华人华侨的分布位置。
美国最长的河流和四大河流。 美国的农业特点,著名的山脉以及山。
五大湖的分布以及矿产分布,最大的淡水湖,降水的主要来源。 世界高心技术产业基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影视中心、石油 、宇航中心。
巴西 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占温度带最大的国家,人口主要分布。 丰富的殖民色彩和土著居民,玛雅文明、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四大世界之最。90%的人口居住,最大的城市与工业中心。
三种著名的出口产品、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的主要原因。 亚马孙平原的发展,铁矿石的主要分布。
伊泰普水电站。 极地地区 南极的领土范围、周围的大洲大洋。
南极洲的经度与纬度,两大世界之最。 我国两个考察站的位置(南极圈内和南极圈外) 1912年签定的条约。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
1.全国所有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城市
2.我国4大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等)和几大气候带(寒温带、北温带等)
3.我国所拥有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4.我国几大地域的的分界线
5.我国4大区域的耕地类型、农作物、交通工具、主要运动类型等
6.我国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区
7.几条重要的经纬线(本初子午线、赤道),经纬线的识记方法(任意画一个图,随意些几条经纬线,在辨认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然后找出本初子午线、赤道)等
8.南北半球气候、季节的差异
等等
我是初三学生,既不大清了,书又借出去了,实在不记得很多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nbsp;第一单元nbsp;宇宙中的地球nbsp;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nbsp;绕转中心nbsp;太阳nbsp;地轴nbsp;方向nbsp;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nbsp;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nbsp;周期nbsp;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nbsp;恒星日(23时56分4秒)nbsp;角速度nbsp;平均1amp;ordm;/日nbsp;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nbsp;各地相等,每小时15amp;ordm;(两极除外)nbsp;线速度nbsp;平均30千米/小时nbsp;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nbsp;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nbsp;(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amp;ordm;26'nbsp;(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nbsp;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nbsp;(1)昼夜更替(2)地方时nbsp;(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nbsp;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nbsp;(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nbsp;①昼夜长短的变化nbsp;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nbsp;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nbsp;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nbsp;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nbsp;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nbsp;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nbsp;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nbsp;昼夜平分nbsp;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nbsp;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nbsp;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nbsp;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nbsp;随纬度的变化nbsp;夏至日:由23amp;ordm;26'N向南北降低nbsp;方向降低nbsp;冬至日:由23amp;ordm;26'S向南北降低nbsp;23amp;ordm;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nbsp;离直射点越近高度nbsp;随季节的变化nbsp;23amp;ordm;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nbsp;越大nbsp;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nbsp;四:光照图的判读nbsp;(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nbsp;(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nbsp;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amp;ordm;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amp;ordm;26'nbsp;(3)确定地方时nbsp;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amp;ordm;,时间相差1小时,每1amp;ordm;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nbsp;(4)判断昼夜长短nbsp;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nbsp;(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nbsp;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amp;ordm;-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nbsp;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nbsp;(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nbsp;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nbsp;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nbsp;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nbsp;(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nbsp;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nbsp;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nbsp;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nbsp;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nbsp;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nbsp;第二单元nbsp;大气nbsp;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nbsp;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 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2)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H=90―∣(φ±λ)∣ 说明:φ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 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
亚洲—自然环境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势特点和各大洲的分界限。
亚洲的九大之最与气候分布图。 亚洲气候的三大特点与气候复杂的原因。
亚洲的河流分布图、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亚洲—自然环境 人口稠密地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最高和最低) 人口与土地的联系。
亚洲的三个文明发祥地和两河流域。 亚洲民族的数量与百分比。
不同国家的生活条件。 亚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类产业。
日本 日本的领土构成和面积大小(最大和最小)。 日本的轮廓特征与好处。
日本的板块位置,工业分布图与工业主要分布地带。 日本的主要经济和分布、文化、投资对象、农业特点、资源与渔业情况。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工业分布在沿岸的原因。
东南亚 地理位置、气候分布、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与作用、组成部分(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主要粮食、唯一的内陆国、径流国家最多的河流。 人口稠密、主要城市的分布、火山最多的国家。
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降水形式,最大的平原。 不同国家的农业生产。
国家与旅游胜地。 首都与河流的正确组合。
印度 面积大小、人口、耕地面积、主要粮食分布、绿色革命。 主要地形、气候、最重要的河流。
工业发展分布的状况(主要矿产)降水充足的地方及其原因。 商科技工业的地位。
四个城市的分布与工业农业特点(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和加尔各达)。 俄罗斯 国土面积大小、地理位置、资源、主要气候特征、亚欧分界线、地势特点。
矿产、工业的状况以及分布图(四大工业区)、发达的交通、铁路的分布、客运货运的主要运输部门。欧洲最长的河流、五海通航。
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中年不冻港,太平洋沿岸的海港。 红场和克里姆林宫、芭蕾舞。
中东 地理位置、交通要道、丰富的石油资源。 石油运输航线、石油的主要分布、运输的目的地。
贫乏的水资源、湖泊的分配和争夺。 文化差异、气候种类、主要人种。
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的作用。 三大宗教(集中地区)。
欧洲西部 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国家发展状况。 国际组织成员、简称、著名的乳畜大国、径流国家最多的河流。
经济地位、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三大半岛的位置。 传统的乳畜业、爱吃牛肉的原因、主要气候。
主要地形、山脉、繁荣的旅游业、山脉走向。最著名的海湾。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最大的沙漠和最大的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河流。 地理位置、地势特点、主要气候、自然增长率。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初级产品生产、进口出口) 主要人种、外来移民和原始居民分布。 三大高原、刚果盆地(最大的盆地)、刚果河(水利资源最丰富)三大主要问题。
(见地理书P12) 粮食的供应不足、迟到附近的高原、山地、海岸线叫平直。 最大的海湾和岛屿。
澳大利亚 两种特有的动物、地理位置、地势特点、人口密度。 农牧业生产情况、重要的两种农作物出口、本国经济的支柱。
矿产资源丰富、两种称号、地势最低的湖。 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地区以及第二大城市。
东中西的地形不同。最大的河流。
美国 美国的领土范围(本土+海外)。 美国的土著居民、华人华侨的分布位置。
美国最长的河流和四大河流。 美国的农业特点,著名的山脉以及山。
五大湖的分布以及矿产分布,最大的淡水湖,降水的主要来源。 世界高心技术产业基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影视中心、石油 、宇航中心。
巴西 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占温度带最大的国家,人口主要分布。 丰富的殖民色彩和土著居民,玛雅文明、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四大世界之最。90%的人口居住,最大的城市与工业中心。
三种著名的出口产品、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的主要原因。 亚马孙平原的发展,铁矿石的主要分布。
伊泰普水电站。 极地地区 南极的领土范围、周围的大洲大洋。
南极洲的经度与纬度,两大世界之最。 我国两个考察站的位置(南极圈内和南极圈外) 1912年签定的条约。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
必修一一、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层次 河外星系 银河系 最基本的两大天体:恒星、星云,还有小行星带、流星体、彗星2.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及太阳系概况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近地行星:水、金、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体积、质量、密度居中,与其他七大行星基本一样,无太大差别 自身:适中的体积、质量,有大气层,人类能够呼吸,原态海洋的形成 外部:适合的日地距离→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能看见,黑子——标志,11年一周期,影响气候 日珥 耀斑日冕层:太阳风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电磁波,来自H、He核聚变6.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及其关系自转 公转轨道 赤道面 黄道面方向 绕地轴自西向东 绕太阳自西向东周期 恒星日:23h 56min 4s 恒星年:365d 6h 9min 10s太阳日:24h 回归年:365d 5h 48min 46s速度 角速度:极点为0,其他都是1h 15° 近日点:1月,快线速度:极点为0,向赤道增大 远日点:7月,慢 黄赤交角:23°26'7.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 昼夜更替:晨昏线 地方时:15°一时区,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北京东八区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右南左赤道无;手心向上,四指→运动方向,大拇指→偏转方向 公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纬度、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节气 日期 高度角 直射点 昼夜情况(北半球) 季节(北半球)春分 3.21 赤道→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赤道0° 昼夜等长 春夏至 6.22 北回归线→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北回归线23°26'N 昼长于夜 夏秋分 9.23 赤道→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赤道0° 昼夜等长 秋冬至 12.22 南回归线→南北两极,逐渐降低 南回归线23°26'S 夜长于昼 冬四季更替 春:3~5,夏:6~8,秋:9~11,冬:12~2五带划分 寒带:有极昼极夜,温带:四季变化明显,热带:有太阳直射8.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及其结构特点 地壳 地幔 地震波(内→外) 地核 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维持生命活动 CO2:光合作用,保温作用 O3:生物体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成云致雨的重要物质(原料),影响天气变化 固体杂质:凝结核 外层 热层 电离层:由大量离子和自由电荷构成,影响无线通讯短波的传播 中间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易吸收紫外线;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飞机;大气水平运动为主 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对流运动剧烈,天气复杂多变 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71%海水,咸水湖多在内陆(∵不循环) 多为极地冰川水、地下水、河流水,可饮用的只占0.3%;人体内含水65% 生物圈:所有生物体所在的最活跃的圈层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过程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如海岭等)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版块、非洲版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3.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张裂(生长地带)——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板块挤压(消亡地带)——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洲东海岸岛屿(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北美洲,美洲版块、太平洋板块)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构造运动的结果 影响:地中海消失,红海扩大;太平洋缩小,大西洋扩大4.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水平运动褶曲——褶皱——高山、谷地——形成地貌形态的基础——绝大部分山脉为褶皱山脉背斜成山有石油,中心老两翼新;向斜成谷有水,中心新两翼老 垂直运动断层(前提):地堑成谷,地垒成山5.流水、风、冰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侵蚀作用:流水(气候湿润的山区)、海水、冰川、风力(气候干旱、地势较高)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黄土高原: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华北平原:流水沉积6.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地质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使地球表面凹凸不平7.大气热量的来源——地面辐射, 波长:辐射源温度控制8.大气的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吸收:O3——紫外线(平流层);H2O、CO2——红外线(对流层);有选择性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无选择性散射:微小颗粒——可见光短波中的蓝紫光;较大颗粒(尘埃、雾粒、小水滴)——所有光;有选择性 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9.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受热不均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风)运动的直接动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近地面近地面:三个力,风斜穿等压线;高空:两个力,风平行等压线风压定律: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高压在右后10.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11.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