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教育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育理论基础的复习方法:
1、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把课本吃透。考题肯定是根据指定的教材出,不是根据某家出版社的教辅材料出。平常的考试题目,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当然经过多层的综合和深化。
2、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应该以整体浏览为主,争取明白全书概要,不要求理解每个具体知识点;第二遍才细致的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这样三遍下来,这本书才算基本上看过了。
3、书看得差不多了,知识体系也整理好了,接下来开始做题。做题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质量,再求数量。
4、背题。所谓背题,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把整个题目背下来。而是做了以后,把做过的练习册.试卷等等都保存起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
5、复习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学习资料,想让阅读更有效率的同学,可以通过《精英特全脑快速阅读软件》来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坚持就会有收获,祝你成功!
教育理论基础的复习方法:1、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把课本吃透。
考题肯定是根据指定的教材出,不是根据某家出版社的教辅材料出。平常的考试题目,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当然经过多层的综合和深化。
2、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应该以整体浏览为主,争取明白全书概要,不要求理解每个具体知识点;第二遍才细致的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
这样三遍下来,这本书才算基本上看过了。3、书看得差不多了,知识体系也整理好了,接下来开始做题。
做题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质量,再求数量。4、背题。
所谓背题,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把整个题目背下来。而是做了以后,把做过的练习册.试卷等等都保存起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
5、复习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学习资料,想让阅读更有效率的同学,可以通过《精英特全脑快速阅读软件》来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坚持就会有收获,祝你成功。
4。学校是宣传。
三。
4:
巧记“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模块知识点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多元文化交融后,还受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制约着教育结构。教育目的的确立,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产生各种关联。
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
2、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
2。教育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教育具有筛选、整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一方面、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意向的改变、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内容要及时反映这种增长、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刻画在未来的劳动者身上。
(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特定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为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经济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对其他社会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或作用,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体系结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是宣传某种思想。
二。
3。前一个方面涉及的就是教育的社会基础,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文化,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
2、背景,后者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常考的三个关系: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生产力.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传播文化、教育与文化.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科技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一。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多记多练。
3,学会将知识点总结整理,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为经济发展的各部门提供一支具有足够数量、较高质量的人才队伍,能够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您推荐以下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面对信息社会教育的新变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现出以下8种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境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5、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6、心理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7、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8、中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五个部分。(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②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③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更强。(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4)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高中生的情感特点: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热情。
(5)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9、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育有何启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合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面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0、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人格的发展上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又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
就教育学原理部分来说,08年考纲中是较之其他三部分内容变动最大的一部分。
如第二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中增加了对“教育的功能”的理解。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增加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第五节标题增加了“培养目标”及“关于教育目标的主要理论”。 第七节“课程”中的课程编制部分,特别增加了“泰勒原理”。
等等,较之删除的部分相比,今年新增的考点更加注重知识的涵盖面和实践运用的适用性。 08大纲在教育学原理部分中变动较大的当属对07大纲知识点的整合与修正了。
兹对变化部分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措辞变为更加精练准确,考察知识更侧重应用和理解 从新大纲的文字表述特点来看更为精练、更为明确,易于考生把握。考察知识更侧重了应用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大家可发现,去年要求掌握的概念、词源、含义等今年不作要求了,这就是一个信号:即考察的东西不再是简单的背诵,会在记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解。
虽然定义、含义之类的东西有的不作要求了,但是大家还是要注意理解,因为不对概念加以理解是难以把握整体内容的。因此去掉了对对各个教育学名词的概念定义的要求,而明确指出应掌握某全面具体的教育学原理知识。
如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中由去年的“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改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的标题由去年“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明确的提出了内涵和外延;第五节的主要变化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二)重新调整原有的结构,内容更体现出综合化的特点 新大纲从归类的特点来看,更侧重知识的全盘理解和融会贯通。
新大纲对知识归类更为严密,体现出严谨性。除在文字方面有一定的变化,要求达到表达精确的目的之外,要求考生掌握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今年大纲对考察内容重新进行了分类和编排,在纵向上去掉了一些细节性的概念重点突出了主要的理论观点,同时在横向上扩大了教育学知识的扩散范围。这种变化的背后所体现的意义在于不仅只是一些教育学的具体的问题,而更为注重要求考生从宏观方面把握教育学发展的脉络。
同时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把知识之间串联起来。 大家在复习中能够发现,教育学原理中间穿插进不少教育史的知识,而教育心理学中也融合了不少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的知识,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史的联系也比较大,把四部分知识综合起来复习在07年的考题也体现出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题的这一意图。
因而,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对知识进行综合化处理,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发挥出高水平,应付高难度的题目。如:第四节标题由“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改为“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部分由“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改为“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第二部分由直接讨论遗传环境转向增加先讨论“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在这些观点基础之上再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这部分内容既涉及到教育学原理的教育与个体、社会发展,再进一步挖掘会发现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这部分可以运用教育心理的的知识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性;那再从教育史方面来析我们可以搜集整理出在中外教育的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学家,哪些教育理论观点已经提出并论证了教育与人、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教育科研方法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前人的工作中是运用哪种研究方法对教育与人、社会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的,以此我们完整的将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综合了复习,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了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统考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家不能轻视。 (三)更注重时代性与教育实践的考察 新大纲在去年教育内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体现出教育的时代性的特点,在内容上新增了教育实践这一部分,特别是对一些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的时候,增加了要求考生以此来分析当前社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对其教育实践的考察。
因此大家在了解掌握教育思想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其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原因、特点、及结果,并能学会用这些自身总结的分析当前社会的世界和我国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能够根据教育活动的例子或文献,进行对其思想的提炼,特别是要对文献进行分析、概括时,要吃透并对其思想的理解要达到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才能正确领悟文意。
如:第七节课程总体内容改动较大,就是今年考纲这一新变化的重要体现。它更为注重考察课程的实际运用的适用性,与其相关知识及与教学的联系。
如只考察“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的理论及主要流派只考察三个最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强调“课程的编制”的“泰勒原理”,编制中强调的课程的计划及其与教材的衔接。
在课程改革方面,要求考生根据教育学史上已有的课程改革几次大的运动进行其思想的提炼、分析和批判,分析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原因、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效果等。同时,要能学以致用的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
教育基础理论包含的知识较为繁杂,总体而言,一般都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知识的复杂和冗长决定了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做好记忆的工作。目标在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但是在风雨的路途当中,如何才能走的更加轻松自在,也就是如何才能快速高效的记忆呢?
首先,需要做到构建系统,化繁为简。只有从逻辑上分清楚关系,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建议每个章节自己做出相应的思维导图,而且一定是自己亲手绘制出来的,如此才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刚开始的时候很痛苦,很纠结,但是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经历过知识的迷惘,才能看清后边的结构。另外需要做到的是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不要被眼前的大山吓唬到了,愚公尚且能够移山,何况我们眼前的只是山丘。把整体化为部分,各个击破。
其次,确定目标,做好规划。不要带着盲目去记忆知识点。一定要目标明确,即今天需要记忆多少知识点,记忆达到什么程度等。说一个曾经教学中的实例,班级中的学员基本都是知识接触较少,但是7天之后就走上考场。时间紧迫,当时采取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上进行记忆:知识讲解一个大的版块,如教育学讲解结束,立马随堂记忆,且伴随着考察。最后收到很好的成效,150分平均考到120分,基本都被录取。这次教学实践给我一个启示:带着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去进行记忆是可以很好的迅速提高记忆的知识量的。
最后,说说说记忆之中可以采取的有效地技巧。很多考生感觉单纯的记忆很枯燥,这个时候可以采取记忆和习题的练习相匹配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舒缓记忆的疲劳,而且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另外,可以采用相应的口诀来减少记忆的负担。如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的记忆可以采用1,2,3,4来进行记忆。1个原则:教育性教学的原则;2个理论:伦理学和心理学;3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4个阶段:明了(清楚),联想,系统,方法。这样的方式的采用可以减少记忆的时间,而且更加准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