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F·M·Taylor,1856-1915年)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在西方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设法最有效地控制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工人,以提高生产率。
泰罗把人视为受金钱驱使的经济物,认为物质刺激是调动人积极性的最重要手段。1911年,泰罗的书《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他在书中提出了生产作业标准化、工时利用科学化等原则。
当时美国推广了泰罗制,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结果30多个工种的劳动生产率超出欧洲的3倍。 泰罗把人看作完全受物质利益支配的动物,是所谓"经济人",这抹煞了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因而是错误的。
"科学管理"理论也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服务的。尽管如此,该理论对推动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正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石。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在组织理论上,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中,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行政组织是“对人群进行控制的最理性的、众所周知的手段”,只有高度结构的、正式的、理性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才是对员工进行强制性管理的最合理手段,才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效率最有效的形式,并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形式。
4 组织文化广义: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中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两部分 组织文化狭义: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 具体地说: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组织文化的结构划分有多种观点,组织文化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1.物质层。
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组织创造的组织的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优秀的组织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组织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2.行为层。即组织行为文化,它是组织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包括组织经营活动、公共关系活动、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组织行为文化是组织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组织精神、核心价值观的折射。
3.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把组织物质文化和组织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主要是指对组织和成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是具有组织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成员和组织行为的要求。
制度层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组织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 4.精神层。
即组织精神文化,它是组织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员工群体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是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即组织哲学的总和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组织精神文化是组织价值观的核心,是组织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组织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主要是指组织的领导和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组织文化的形式[1] 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 1.显性组织文化 所谓显性组织文化就是指那些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行为为表现形式的,人通过直观的视听器官能感受到的、又符合组织文化实质的内容。
它包括组织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等几部分。 (1)组织标志。
是指以标志性的外化形态,来表示本组织的组织文化特色,并且和其它组织明显地区别开来的内容,包括厂牌、厂服、厂徽、厂旗、厂歌、商标、组织的标志性建筑等。 (2)工作环境。
是指职工在组织中办公、生产、休息的场所,包括办公楼、厂房、俱乐部、图书馆等。 (3)规章制度。
并非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以激发职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规章制度,才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主管理制度。 (4)经营管理行为。
再好的组织哲学或价值观念,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诸实施,就无法被职工所接受,也就无法成为组织文化。组织在生产中以“质量第一”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在销售中以。
1、概念定义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历史发展
工厂管理--古典管理阶段;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
3、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六个发展趋势。
4、基本职能
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工作包括确立控制目标、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
5、研究内容
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2)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者可分为三大类,即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就基层管理者(管理作业人员)而言,他们是组织中处于最低层次的管理者,直接面向在第一线工作的组织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的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对于中层管理者(管理管理人员)而言,他们通常是指处于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的管理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
对于高层管理者(管理整个企业)而言,他们是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司的总目标,总战略,把握发展方向,对组织的成败负主要责任。
1、任务目标原则: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并以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
这一原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总的指导原则,指明了企业组织结构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2、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要适当,加强协调和配合。
3、指导统一原则:机构设置应当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提出的客观要求。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直接指挥的下级人员的人数。
有效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下级人员的恰当数量。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使企业中每个职位或岗位上的职责、职权、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关系。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企业决策的集中化与分散化。集中化是指企业高层保留较多较大的决策权,中层和基层只有较少和较小的决策权,分散化则相反,即企业高层只保留较少的重大决策权,而把较多和较大的决策权授予中层和基层。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是指组织抵抗干扰,保持其正常运行规律的勈 适应性是指组织调整运行方式,以保持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8、精简机构的原则:是指部门、人员、管理层次能减则减,办事程度和规章制度力求简单明了。
管理学考试重点 1.科学管理之父是{B} A,法约尔 B,泰罗 C,梅奥 D,韦伯 2.人际技能对于各层次管理者的重要性是(D) A,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 B,对于中层管理者最重要 C,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 D,对于所有层次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3.决策遵循的原则是(C) A,一般原则 B,最优原则 C,满意原则 D,全局化原则 4.将计划数字化的工作被称作为(D) A,规划 B,决策 C,预测 D,预算 5.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主要缺点是(B) A,分权不充分 B,多头领导 C,对项目经理要求高 D,组织结构差 6.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该考虑(C)因素来划分部门? A职能 B产品 C地区 D人口密度 7.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中,最直观、人们最易感知的部分是(C) A精神层B制度层C物质层D以上都不对 8.张教授到某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该企业总经理热情接待了张教授,并介绍公司的具体情况,才说了15分钟,就被人叫了出去,10分钟回来继续,不到15分钟,又被叫出去,这样,整个下午3个小时总经理个小时总经理一共被叫出去10次之多,使得企业情况介绍时断时续。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说明(C) A总经理不重视管理咨询 B该企业这几天遇到了紧急情况 C总经理可能过度集权 D总经理重视民主管理 9.马洛斯的需求理论当中,处于最高需求层次的是(D)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0.关于控制与分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B) A分权越高,控制越不必要 B分权预告,控制越必要 C分权越低,控制越必要 D分权与控制没联系 11.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艾克卡曾经说过:一等到委员会讨论以后再射击,野鸭子早就飞走了。关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D ) A.委员会决策目标往往不明确。
B. 委员会决策的正确性往往较差。 C.群体决策往往不能把握市场的动向。
D.群体决策往往不讲究实效性,只考虑作出合理决策。 12.优秀的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绝对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实干和竞争出来的,这说明:(D) A.领导者是内在素质和外在风格的统一体。
B.领导者素质与先天遗传的因素并无关系。 C.任何人只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就能成为高层领导者。
D.领导者素质主要是后天学习和实践的结果。 13.下面关于领导和管理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A.管理是更大的概念,领导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B.领导的范围更加广泛,管理是其中的一部分。 C.领导就是管理,二者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
D.领导是更高层次的概念,管理是低层次的概念。 14.控制作用的关键是(D) A.制定计划 B.拟定标准 C.衡量成效 D.采取措施 15.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工作计划的基石,又是控制的基本标准的是(A) A.实物标准 B.费用标准 C.收入标准 D. 成本标准 填空题 1、法约尔在其《工业管理与一班管理》中把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被后人称之为五职能说。
2、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又称经营单位合作分析法,其认为,在确定某个经营活动方向时,应该考虑它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两个维度。 3、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范围广狭的综合性程度标准,可以将计划分为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4、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 5、授权的原则是重要性原则、适度原则、责权一致原则、级差授权原则。
6、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7、绩效工资实际上是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的逻辑结果。 8、前馈控制的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
9、波特著名的五力模型认为,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他们分别是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 10、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11、根据计划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将计划划分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作业计划。 12、“运筹与帷幄之中,决胜与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帷幄”反映了管理的计划职能。
13、在领导行为问题的研究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提出“四分图理论”。 14、领导的职权性影响力包括支配权、强制权和奖赏权,非职权性影响里包括专长权、人格权。
判断题 1、霍桑试验说明了“经济人”假设的正确性(*) 2、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 3、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有许多优点,所以在组织活动中均应采用群体决策方式(*) 4、管理距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双重属性。(√) 5、在一个组织里面,管理者的管理幅度越大越好,管理幅度越大管理者的权利就越大效率就越高。
(*) 6、决策允许反复试验,以取得最佳效果。(√) 7、组织中的层次多了,更利于上下级间的沟通。
(*) 8、领导职能还有一种比较狭义的概念,仅指在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影响一个组织或群体成员去实现目标。(√) 9、法定权、强制权和专长权属于职权能力。
(*) 10、对企业的一。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天使的恶魔b
管理学考试重点整理第1章绪论1.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有效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2.管理的任务:⑴实现本组织的目的和使命⑵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所成就⑶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3.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所对应的主要任务:⑴管理的计划职能(任务: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制定计划配置方案)⑵管理的组织职能(任务: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变革,组织发展)⑶管理的领导职能(任务:引领和指导员工,沟通协调,解决冲突,激励下属)⑷管理的控制职能(任务:确定控制标准,衡量业绩,差异分析,纠偏措施)4.管理的特点:(科学性和艺术性及含义)科学性:反映了管理活动普遍应遵循的准则艺术性:管理必须因地制宜,讲究方式和方法,避免机械、呆板的管理。即管理的独创性和灵活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5.管理者的角色:⑴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⑵信息情报方面的角色⑶决策方面的角色6.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⑴概念职能⑵专业技术职能⑶人际关系职能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重要性不同:人际关系职能是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具备的重要职能。第2章管理学的产生1.巴贝奇的管理思想①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思想。②提出一种固定工资和利润分享的制度2.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⑴工作定额管理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⑶
1、任务目标原则: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并以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这一原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总的指导原则,指明了企业组织结构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要适当,加强协调和配合。
3、指导统一原则:机构设置应当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提出的客观要求。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直接指挥的下级人员的人数。有效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下级人员的恰当数量。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使企业中每个职位或岗位上的职责、职权、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关系。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企业决策的集中化与分散化。集中化是指企业高层保留较多较大的决策权,中层和基层只有较少和较小的决策权,分散化则相反,即企业高层只保留较少的重大决策权,而把较多和较大的决策权授予中层和基层。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是指组织抵抗干扰,保持其正常运行规律的勈 适应性是指组织调整运行方式,以保持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8、精简机构的原则:是指部门、人员、管理层次能减则减,办事程度和规章制度力求简单明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