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好大啊!!!光看书的话还谈不上学习中医,只能谁是了解中医。你看看自古以来的名医哪个是看书学会的。你把古人的方子都记住里就是中医了?
我建议还是先了解了解中医吧。入门级书籍“中医入门一点通”。对中医首先有个大体了解。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经络是什么。转一点别人的知识:
看了两年,我知道中医至少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西化的中医,按照西医病名、化验单来看病,药也没有什么汤头,堆彻起来的中药没有君臣佐使的章法,不但治疗常常无效,而且可能加重病情。
二是时方中医:这些中医常常是师带徒或是家传中医,开药有汤头,有时也用经方做基础方打底。治疗效果还不错,老病人挺多。但时方中医的问题是,慢性病不能停药,停药后必复发。其次是对大病、重病特别是肿瘤,手段有限,连让病情稳定都非常困难,所以时方中医的观点是让肿瘤病人先手术,同时用中药调理。治疗感冒无法一剂药解决问题
三是经方中医:这类中医是真正的中医,他们按照六经辩证来分析患者病情,辩证准,常常患者喝第一碗药,就可以感觉到中药的神奇疗效;治疗哪怕是可怕的肿瘤,如果辩证准,病情一样一下子就被控制。治疗感冒等外感病,一般都是一剂药或两剂药搞定。这类中医已经非常稀缺,如果美国倪海厦老师、北京的武国忠医师、陈明老师,南京的黄煌老师等。但我亦看到经方中医在加减处方、变方时,患者病情常会反复。
再看看别人的学习经验: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精研四大经典:
学习中医的第二步――学习运用经方原方
学习中医的主攻方向――学习专病的治疗
学习中医离不开良师益友
个人学习中医的一点浅识,供有志于中医的学友参考。中医已成我余生之追求,路途艰难,愿吾辈有菩萨心肠,披荆斩棘,共同为弘扬中医而奋斗。
道医学子书于2008年7月21日星期一
再转一位的:
一个好中医要永远记住这样一个道理,你自己之所以还活着,就是因为你的正气
比你的邪气强大,(我不相信在你身上找不出一点病来!)别人和你一模一样!所以,
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待病人,他就和你一样的活着。好的中医要有博大的心胸,
才可能有博大的造诣,辨证要大气一些,方药也应大气一些,学习更应大气一些。想
学好中医,这是基础的基础。
也许有一天,你会觉得那些成百上千、乱七八糟的杂证被你归纳得没几样了,这
杏林居士
2005-11-20 夜游随笔
相关的文章全文自己到百度上一搜就有了。
另:现在学习古医书都有一些视频教程的比如“伤寒论”等都有的,网上搜一下就有了,全在自己用心搜集
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在中国传统科学中是既有理论又有技术的典型代表,它既治病又保健的奇特医疗效果为世人所瞩目。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丰功伟绩。
但是,由于中医理论的建立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易经》、“道”学中的“气”、“阴阳”等概念深深影响着它,如前所述,中医理论的一些论述至今仍令国人难以理解。当然更不用说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了。
中医“术”的个人经验传承、运动观指导思想和中医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缺乏,增添了中医先驱在理论建立中的困难,玄想和猜测也多见于中医理论。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
研究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将中医纳入现代科学文明,是消解这一认识障碍的重要保证。中医的发展,除中医科学性的现代论证之外,深层次还存在中西医从业人员生存竞争问题。
中医科学性认识问题不解决,对方会利用中医“不科学”进行打压。这样,即使中医疗效再好,病员也会在 “不科学”的反对声中逐渐萎缩。
没有病员,何谈发展?何谈走向世界?生存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谁也无法违抗。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现代科学意识,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多向病员解释中医治病的现代科学依据,将能使中医被现代更多的人所接受。
西方人相信科学,中医的科学性解决了,中医在国外的生存基础也就坚实了。一有科学,二有疗效,生存竞争中的反对者也就无能为力了。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是中医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在中医医疗理论中,思维的能动性受到了特别的青睐。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将力图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沿研究成果,包括自然观、科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思维科学及系统论等等,充分论证思维的物质性。思维作为一种场物质除可在体内作为神经电流传播之外,还可以在空间直接传播。
它既为气功医疗铺就科学大道,也为骗子和封建迷信愚弄百姓,骗取钱财设置不可逾越的障碍。思维物质本质的揭示,将为人类生产力的再次解放铺平道路。
人们常说东方人习惯于宏观整体思维方式,西方人习惯于微观实证思维方式。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表明,在科学的进步中,西方人的“务实”比东方人的“务虚”有更多的优越性。
当然也有人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是比西方人落后,而是与科学发展的时代不配套,中国人的宏观整体性思维方式,很可能在21世纪的科学发展中有大的作为。其实,“务实”也好,“务虚”也好,“作为”也好,“无为”也好,它们在过去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历史,历史自有公论。
我们的眼光应放在时代的进步上。21世纪是东西方两种思维方式融合的时代。
用惯了微观实证和还原论思维方法的西方人,今天主动提出21世纪科学的发展需要向东方人的宏观整体系统思维方式回归,那么用惯了宏观整体系统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当然也应在微观实证及还原论思维方式上补补课,充分了解西方的物质结构学说,人体结构学说,将微观实证与宏观整体思维方式整合起来。21世纪的科学将会是两种思维方式交汇结出的丰硕成果。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将以自己的丰硕成果,实践这一预言。如果把阴阳与五行的结合,看作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西方结构观和东方运动观的结合以及东方宏观整体思维方式和西方微观实证思维方式的融合,将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成熟的第二个里程碑。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将是这一里程碑下的奠基石。总之,西方科学在近代的迅猛发展,不能表明在未来仍能独领风骚。
在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研究中,我们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妄自尊大,应理性地审视自我,学习西方之长,克服东方之短;摒弃西方之短,弘扬东方之长,在东西方文化合流中占领新的科学桥头堡。建立新中医学或系统医学,让中医走向世界,是我们从事本研究的根本目的。
诚然,它对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必须深入研究中医自身的理论基础。中医有数千年的发展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经验也极为丰富。
深入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临床经验,是研究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应是必读之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完全弄懂弄通了中医理论的实质,才有可能去寻求其与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西医的联系与区别。其二,必须深入研究并掌握人体自身的解剖学结构和现代生理学,从现代生理学和现代医学的视角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救治的基本原理,将其与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相同和差异,从本质上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
其三,要十分关注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前沿研究成果,了解研究先驱们的成功与失败。他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
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自从我得了胃癌后,我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想学习一些中医,但看到中医书里深奥难懂的语句,没有任何中医根基的我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一天,我看到了《中医入门一学就会》一书,翻开看了几页,我就被书中的语言所吸引,再也不想放下了。这本书重新燃起我学中医的愿望,陈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中医中晦涩难懂的理论与名词,让我对中医有了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帮助理解文中的知识,让人耳目一新,一读就懂。
看了《中医入门一学就会》一书,我发现学习中医果然是一种乐趣。陈博士带领我们尽可能地发挥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没有现代仪器的古代,想象一下只凭着一双眼、一双手,怎样才能认识自然、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解除人们的病痛?中医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了几千年,我们学中医就是站在积淀了几千年的老祖宗的智慧上去学习、去开拓。
想学中医,就绝不能错过《中医入门一学就会》一书!
看到一本好书,总是习惯性地将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读《中医入门一学就会》一书时,我开始有点犯难,书中语言字字珠玑,引人深思,我想全部摘抄下来,又实在太多了,只能买一本放在手边,常常翻阅,每次读后总是回味无穷。
作者说,想要学好中医首先就得相信中医、理解中医。中医是五千年前的古人创立的,那时候没有显微镜,没有X光,是古人用自己的肉眼观察,在一点点的行医实践中摸打滚爬、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中医是古人在行医治病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那么中医就一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读过此段,如同醍醐灌顶,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中医,而《中医入门一学就会》一书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诠释了中医中晦涩难懂的理论,让我对中医有了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第一: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虽为“医”,但它的内涵却远远超出了“医”的范畴,它更包括了天文学、历法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和古代哲学等的重要成就。
可以说中医学就是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学习中医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医术,更能开拓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智慧。
第二:中医更大的拓展了疾病的治疗范围,西医注重解剖和病源对病源和局部病灶特别重视但对一些无病源的微生物感染及病的后期,身体机配开始衰竭的病是治疗无效的,而中医注重“行能”讲“气化”调节生理功能,顺其自然,治疗用药注重四时五竹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恰恰弥补了此点。 第三:中医治病的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取决于“症”的性质,相同的症,代表着类同的主要矛盾,可用基本相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症,表示其本质特点不同,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故有“症同治亦同,症异治亦异”的说法。
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j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
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