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基础知识》教学的几点体会 开设这门课的宗旨是对学生进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专业人才打好基础。
每周开课2节,教学实践让我体会良多。 一、《现代农业基础知识》知识丰富。
充分挖掘其内涵。师生均可获得较多的综合科学知识。
如第三章第二节化学肥料,教材从化学肥料的特点和化学肥料的种类进行介绍,还安排“常用化学肥料性能一览表”的阅读材料和“用简易方法鉴别化肥”的实践活动。思考题是 1、碳酸氢氨挥发性强,施用时应注意那些事项?2、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相比,不足点在哪里? 通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和师生共同讨论,在理论课上。
师生可了解到:1.化肥是作物的精细口粮,①养分含量高,用量少。②化肥在补充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数量、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起巨大作用(使用化肥所提高的产量占农作物产量的40%-50%)。
2、化学肥料的不足之处:①长期单独施用这种化肥。会导致土壤酸碱度改变,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导致土壤板结;②化学肥料大多养分单一,肥效不持久。
3、氮、磷、钾为大量肥料。钙、镁、硫为中量肥料,铁、锰、锌、铜等为微量元素肥料,教材之所以没提中量肥料,在于这些物质在其他化工产品里含有,如在氮、磷、钾里含量还比较高。
4、溶解性中的水溶性,弱酸溶性和难性的解释。5、尿素,氯化铵,氯化钾不可或不宜作种肥的解释。
6、碳酸氢氨挥发强性,施用时应该:①避开午后高温期,早上或傍晚施用。②水田施用,田中保留一定深度的水,③干旱施用溶于水或覆盖土。
再如第七章第一节畜禽的生长发育。通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和师生共同讨论。
师生可了解到:1.动物体重前期增加快、后期增加慢。2.哺育阶段特点:合养→去势→断奶→出窝。
3.育成阶段特点:分栏饲养。种公猪、种母猪,商品〈育肥猪〉-上市。
4.体组织变化:先向长发展,后向粗宽发展。5.育肥猪〈商品猪〉养到体重80千克时出售最合算。
6.在哺育阶段对商品猪进行去势,是因为①去势后没有性冲动行为,利于生长,②方便手术。7.给动物初次配种的年龄要比性成熟晚一点的解释。
8.家畜性成熟和初次配种的年龄都是什么时至什么时的解释。9.雄性动物一般比雌性生长快一些的解释〈此点放到第二节内容里解释,时机更恰当〉。
10.动物生长到一定阶段便停止生长的理由。11.初中生不适宜谈恋爱的理由。
二、采用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实教学内容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共同探究教学方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目标,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好教案。
教案中预计学生将会提出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准备比较理想的答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发现凝问、作好标记,阅读教材后按书页的先后顺序举手示意提问,提出问题后或由教师帮助解答,或由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或者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到答案。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很多学生想难倒教师。于是看书认真了,开动脑筋寻找问题了,同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又使他们得到了培养能力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充实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设计。
如第七章第一节禽畜的生长发育阶段这节课,学生提问超出教师预计的内容就有“为什么动物生长到一定阶段,便停止生长?”“为什么雄性动物一般比雌性动物生长快一些?”这两个问题。在谈初中生不适宜谈爱的理由时,学生提到的“谈恋爱造成胡思乱想,休息不好,影响发育”内容教师在教案里就没有归纳进去。
三、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比较好地规范了教学秩序,使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趋于公正、合理。
综合评价方法:1、期末采用开卷考查评分综合平时学习态度评分进行评价。2、试卷总分70分,其中实践活动的结论和应用方面的知识的分值占50%。
3、平时学习态度总分30分,课堂违纪每次扣1-2分,无教材上课的每次扣3分。当堂宣布扣分情况,期末累计扣分。
绝大多数学生是看重综合评价分的。因而他们会认真观察教师所做演示实验,记录师生共同探讨的正确答案。
顽皮生也会对自己放纵行为有所收敛。 四、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无教学参考书。教师很难备好课。
绿色证书课程涵盖的知识相当广泛,而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要备好一节课实在很难。我为了备好“化学肥料”这一节内容,在新华书店查找资料就花了一整天时间,在学校图书室查资料和在家查资料花去了半天时间,这查资料一项就花去了一天半时间,可见备课的难度。
为此,为任课教师尽快配备好教学参考书是很必要的。 2、学校不具备实践活动的场所和器材,实践活动很难开展,挫伤了学生学习绿色证书的积极性。
劳技教学一直以来没被各界重视,学校限于经费紧张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践活动所需的场所和器材。绿色证书课程是新课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场所和器材就更不具备。
为此,实践活动很难开展。实践活动不开展或开展少,学生所学知识就不能在实际中得到检验和。
第一单元 混合
4 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英盛观察《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爱护、保护土壤。
3、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师准备】1个烧杯(内有水)、玻璃棒;
干土、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火柴;
玻璃片、滴管
【分组材料】
桌面上:土(培养皿)、镊子、放大镜、白纸
桌洞内:1个烧杯(内有水)、玻璃棒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诵读名言:大地,你是万物之母。------墨勒阿格
师生交流: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
一、生活切入引课题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看大屏幕(土壤的形成)
2、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土壤)你对土壤还有哪些了解?
4、土壤像妈 妈一样养育了许许多多的的动物和植物,那么她是用什么来养育他们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分小组,先来观察土壤
二、师生互动趣探究
(一)观察土壤:砂、土、腐殖质、水、空气等
1、要求:(我们先来观察土壤)土壤里有什么?
⑴把土壤放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必要时可以借助放大镜,
⑵用镊子把发现的东西分类放成几小堆。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理解腐殖质:⑴教师讲:根毛、叶子…腐烂,动物尸体 腐烂,腐殖质
⑵补充视频,你对腐殖质有什么了解?
3、(腐殖质、砂、土是我们观察到的)土壤里还有什么?(水、空气)
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土壤里有水、空气吗?
4、土壤里面有什么?
(二)砂、土、腐殖质的分层
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下面继续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借助水
前段时间(带领学生做):把土壤放在水里,放的量?搅拌均匀,使土壤在水中自由沉淀,几分钟后,会有什么发现?
后段时间:(指盛有土壤的烧杯)你有什么发现?
(三)腐殖质(演示实验)
除了用水研究土壤,我们还可以用火来研究----------给土壤加热会怎样呢?
教师材料:干土、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火柴
1、教师演示实验(提示学生:实验用的是干土)
2、观察、交流:看到什么?(白烟)闻到什么?(难闻的气味)
3、教师小结:土壤中有能燃烧的物质-------腐殖质
(四)无机盐(演示实验)
(指盛有土壤的烧杯)上面的水看起来很清澈,你猜里面可能有什么?
1、(在玻璃片上滴上一滴)教师演示实验
2、玻璃上有什么?(脏痕迹,嘎巴)(利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无机盐 我们常叫它矿物质 它能溶解在水里面
它有什么作用呢?(补充文字资料)交流
(五)总结:土壤是一种怎样的物质(混合物)?这节课有有什么收获?
三、生活实践与应用
土壤是……这几种成分的混合物,它的成分丰富。她就像我们的妈 妈,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土壤?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
覆盖于地球表面的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们可能没有考虑过土壤是怎样形成的。本课的教学活动承接《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阅读过的科普读物、接触过的实验器材不多,但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学习,只是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教学目标 1、了解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4、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考试内容:第一部分职业标准篇,共一章;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篇,主要涉及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基础、农作物栽培基础、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土壤肥料基础、农业标准化与安全生产、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等,共六章;第三部分技能培养知识篇,主要涉及农业推广技术、农业信息与利用、现代媒体应用技术等,共三章;第四部分相关政策与法律篇,主要涉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政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以及《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植物检疫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共二章。
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土壤是一个复杂而多相的物质系统。
它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各种养分、水分和空气等组成,各组成物质的容积比例如图所示。 土壤的各种组成物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在复杂的理化、生物化学的转化之中,具有复杂的理化、生物学特性。
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部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土壤肥力。土壤是陆地植物着生的基地,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土壤-定义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Garrison Sposito,1992)。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赵其国,1996)。
土壤可分为自然土壤(其中又包括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园林土壤、农业土壤。 土壤-组成与成分 土壤成分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三相多孔体系,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组成固相,约占50%,气相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中。
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质是指含钠、钾、钙、铁、镁、铝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 土壤矿物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前者由物理风化而成,后者经化学风化而成,次生矿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很大影响。
土壤中普遍存在的次生矿物是粘土矿,亦称层状硅酸盐,它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粘土矿有多种类型,主要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叶腊石等。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中以腐殖质最为重要。它是由C、H、O、N和少量S元素组成的具有多种官能团的天然络合剂。
目前研究最多的腐殖质有腐殖酸、富里酸、胡敏素三种,腐殖质能与金属离子结合是最重要的环境性质,土壤中的腐殖质强烈吸着水中的溶质,且对多价阳离子有特殊的亲和力,土壤中腐殖质的存在使土壤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土壤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死亡以后遗留在土壤中的残体、施入的有机肥料和经过微生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
腐殖质占土壤中有机物质的70-90%,对土壤的肥力影响很大。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转化过程主要由微生物负责。
微生物将复杂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有机物质可分为两大类:a。
残落物 (Litter)→植物的枯枝落叶或动物的尸体,分解作用并未开始。 b。
腐殖质(humus)→ 半分解的残落物,呈黑色或褐色。3)水水是土壤的三相之一,是载体,携带植物必需的营养成分从固相土壤颗粒进入植物根部、茎部、叶部,最后进入大气。
水存在于土壤孔隙中,被粘土颗粒吸附,土壤中大量水分的存在不利于多数植物的生长,因为根部缺氧。土壤是一个多孔体,在孔隙里主要贮存着水分和空气。
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数量是相对的。雨天时,土壤孔隙大部份为水分所占据,空气成份稀少。
晴天时,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消耗,空气成份便增加。 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种。
束缚水又细分为吸湿水和膜状水,自由水则分为毛管水和重力水。束缚水是水分受土粒间的吸力所阻,不轻易在土壤中移动。
吸湿水是被矿物吸收的水分,膜状水是被吸引在土粒间呈薄膜状的水分。自由水是在土壤中自由移动的水分。
正常情况下,水分是受重力作用影响向下移动,称为重力水。如果在气候乾旱地区,蒸蒸率大于下渗率,水分会在泥土中向上移动,称为毛管水。
土壤中的水分移动影响泥土中的养分分布和土壤的肥力,对植物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 4)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任何植物在生长期对土壤空气都有一定需求。
土壤空气来自大气,但由于生物活动的影响,土壤空气与大气的组成有差异。土壤空气通常湿度较高、二氧化碳成份较高、氧气成份较少。
我国耕地中70%为中低产田;在沙土、盐碱土等不适宜农 业生产的土地占有一定的比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大 规模的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运动。如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运动,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的农家肥,不 断提高土壤肥力。
以盐碱土改良为例,盐碱土中由于可溶性盐 分和代换性钠的含量太高,作物难以生长,且它的分布较为广 泛,差不多遍及淮河一秦岭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 山以北地区以及所有的滨海地带,大约有2 668多万公顷,其中 耕地约666万多公顷。它们主要分布在以上区域地形较低、地 面水流和地下径流都比较滞缓或较易汇集的地段。
这类土壤的 生产潜力很大,但如不经过脱盐碱改良,一般是难以利用的。 盐碱土的改良利用一般采取以水肥为中心、水利农业、生物等 措施进行综合改良。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经过种稻改良的盐 碱土,小麦产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作业组织形式1、顺序施工:工种依次进行,不交叉作业。
拖时间、但不会窝工,资源好配置 。工作面受限情况采用。
2、平行施工:多个项目同时开工、齐头并进、同时竣工、有利缩短工期,可能窝工,资源浪费。工期紧张情况采用。
3、流水施工:各工种依一定顺序和时间间隔在不同施工段(或工作面上)连续进行。资源消耗均匀。
它综合了顺序施工和平行施工的优点:可充分利用工作面,缩短工期;各工作队实现专业化,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能连续性施工、资源消耗.均匀.有利成本控制。是组织生产的一种高级形式,为文明施工和科学管理创造了条件。
二、流水作业表示形式和参数1、表示形式:横道图(水平图表图、垂直图表 )2、参数① 施工过程数(n)—工序数即专业工作队数,施工过程数视工程大小和复杂程度确定;② 施工段数(m)—按平面或空间划分的施工区段 。施工段的划分尽量保证各段消耗的劳动量大致相等,且满足多工种同时施工对工作面要求,使m≥n;③ 流水节拍(ti)—某施工段的工作持续时间;④ 流水步距(ki)—相邻施工队进场时间间隔;⑤工艺或组织间隙时间(s);⑥平行搭接时间(c)三、流水作业的基本方式及工期计算1、流水线作业法:适合沟槽、道路等线性工程工期:T= (n-1) k+L /v2、固定节拍专业流水特征:某一施工过程在各施工段的耗时相同,即t1=t2=ti ; 某一施工段各施工过程在该段所花费时间相同并等于流水步距,即ti=ti+1=k总工期 T=∑ki ki+1+Tn-∑C+∑S∵ ti =k , Tn= m ti , ∑ki ki+1 = (n-1)k∴ T =∑ki ki+1+Tn-∑C+∑S = (n-1) k+m ti-∑C+∑S =(m+n-1)k-∑C+∑S = (m+n-1) ti-∑C+∑S3 、成倍节拍专业流水① 一般成倍节拍流水特征:同一个施工段,各个施工过程在该施工段所用时时间互成倍数关系总工期T=∑ki*ki+1+Tn-∑C+∑S难点 ∑ki.. ki+1 = ?∵ t1 t4 ,k3 4 = m t3-(m-1) t4=25天∴ ti ( ti≤ ti+1 ) 两相邻工序中.前道工序的流水节拍小于或等于后ki I+1 ={道工序的流水节拍时.它们的流水步距等于前道工序的流水节拍.mti -( m-1) ti+1 (ti>ti+1)② 加快节拍流水总工期 T = ( N-1 ) K+mk -∑C+∑S=(m+N-1)K0 -∑C+∑SK0---任何两相邻施工过程之间的流水步距最小值。
(最大公约数)为加快节拍 令 k= tmin =k o (本例tmin =5 天)在同一施工段上,某工作未加快流水节拍需时ti,加快节拍流水后需时为tmin = ti/ ni 即 ni= ti / tmin(需增加的施工队数)4 、分别流水法特点:各施工段工作量不等;各施工队效率不同;各施工过程的节拍随施工段的不同而改变。各施工过程可以组织连续流水作业,但对整个工程而言,各分别流水之间可以产生间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