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系因疾病或创伤所致的感觉苦楚,临床根据患者主诉提供的疼痛部位和性质,可判断出疾病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气,在血;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属虚,属实。
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淫邪外袭,致经络闭塞,营卫凝涩;或因情志所伤,气滞血瘀,脏腑壅滞;或因内脏气血亏乏,络脉空虚,就会出现不同性质的疼痛。 一般说来,胀痛多为气滞;刺痛多为血瘀;重着酸痛多为湿;窜痛多为风;冷痛拘急为寒;灼热痛为火盛;疼痛绵绵或空痛喜按多为虚证;疼痛剧烈或胀痛拒按多为实证。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即疼痛是因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痛有定处多属血瘀;疼无定处多属气滞。 热痛多皮色炽红,灼热疼痛;寒痛多皮色不变,不热而酸痛;风湿痛多无定处;虚痛多喜按;实痛多拒按。
(1) 热痛痛而灼热,喜冷而恶热,凉药冷敷则痛势可缓,多见于丹毒、疖、痈等。 (2) 寒痛痛而畏寒,遇风或受凉则痛感加重,温热药敷 贴则痛势减轻,多见于脱疽初期、冻疮等。
(3) 虚痛痛势缓和,进展亦慢,局部不胀不闷,揉按抚摩则痛轻,皮肤科少见。 (4) 实痛痛势紧张,局部发胀疼痛,不论疼痛轻重均拒按,见于缠腰火丹遗留之神经痛。
(5) 气痛痛而流窜,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皮肤科少见。 (6) 血痛痛点固定不移,痛而拒按,见于血痹(红斑性肢痛症)。
(7) 风痛没有固定痛点,游走迅速,如行痹、历节风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8) 脓痛跳痛如鸡啄或胀痛而紧张,压之有波动感,多见于痈酿脓期。
对于疼痛,中医最常说的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这一点在前面一章周围神经病变中已经提到,这里再稍微阐述一下。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也就是说,中医将各种原因所致痛证从虚、实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归 纳,以脏腑、经络立论,对中医痛证的发生机理进行阐发,指出由于外感 之邪阻滞经脉、气滞血淤经脉、痰浊阻滞经脉、经脉自身挛急等因素引发经络之气的不通,外邪、气滞、痰浊、淤血、燥屎、虫结等阻于腑道,导 致的脏腑之气阻滞不通,均为引起实性痛证发生的机制;气血不足、阴精 亏虚、阳气虚损等因素引发的经脉、脏腑之气失荣为引起虚性痛证发生的机制。
“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痛证的虚实两大病机。“不通则痛”是指 某种或某些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使经络脏腑气机痹阻血脉、淤滞不通而 引起的疼痛之证。
“不荣则痛”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气、血、阴、阳虚损,使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濡润、荣养、舒畅而发生的疼痛。 气血 不盛则产生壅滞,滞与不通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气血虚日久会发 展成不通,而形成“不通则痛”。
所以“不荣”与“不通”不能全然分开,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中药在大多数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止痛中发挥作用巨大,中医止痛作用缓慢但持久,不存在耐药及成瘾,与西药配合应用可减轻西药副作用。
扶正祛邪、化瘀通络是中医治疗肿瘤引起的疼痛的基本原则。中医止痛的关键是治本,疼痛是表象,所以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1)辨证止痛。 ①瘀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如地鳖虫、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药物;②结痛:用软坚散结药物通下止痛,如红花、夏枯草、莪术、桃仁等;③气痛:用理气止痛药物,如四逆汤、柴胡疏肝汤等;④饮痛:用清肺汤;⑤气滞:以理气止痛为主,如元胡、石见穿等药物;⑥痰结:以化瘀利湿为主,如贝母、川乌等药物;⑦瘀毒:以补肾化瘀、软坚散结为主,如重楼、昆布等药物。
(2) 中药止痛外治法的护理。①中药敷贴:中药治疗肿瘤痛一般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敷贴前须清洁患者疼痛局部的皮肤,敷贴后注意观察皮肤局部情况,局部如有过敏反应,应暂停使用;应用大量活血止痛药要注意有无出血。
②中药直肠给药:通过直肠给药经黏膜吸收而达到活血止痛作用,适用于严重呕吐、口服困难的患者;对于患者有肛门或直肠损害及腹泻者,不宜从直肠给药。 ③穴位注射止痛: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相应的穴位和压痛点,以及对症的药物,治疗各种疼痛,大多选用阿是穴。
(3) 中药涂药法治疗止痛。常用药物有蟾蜍、元胡、白竭、冰片等。
外涂中药止痛时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及全身有无反应;应用大量活血止痛药要注意有无出血。 (4) 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
①疼痛时尽量深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减轻腹部压力刺激;②取舒适的体位,患侧卧位及半卧位,可减轻腹壁紧张,减轻疼痛;③局部轻轻按摩,不可用力,否则易致肿块破裂或扩散;④饮食应选清淡、高蛋白、低脂、无刺激的易消化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胀,以免诱发疼痛;⑤保持情绪稳定,焦虑的情绪易引起疼痛加深;⑥转移注意力,可看些小说、漫画等分散注意力;⑦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耐心听取患者倾诉,给予适当安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痛阈。
首先使用中医鉴别腹痛的话,就是在大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就是便秘或腹泻的症状,此时要是妇科腹痛的话,一般就是小腹,腹部的话有紧张感,反跳痛等,其实这跟月经有关系。
其次就是腹痛的中医鉴别上的话就是腹痛还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淤血,然后就是脉络不通导致的,此时要是进行治疗的话往往都是活血化瘀为主,还有就是在饮食习惯上改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切记不要暴饮暴食。 最后就是在发生腹痛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定不要剧烈运动,此时运动的话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就是肠扭转,另外就是中医上的话,还有一个方法的话就是触摸,然后就是发现是否有肿块的。
另外要是出现腹痛的话,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掉以轻心,这些都是一些健康隐患的提示,此时一定需要做好的就是中医上鉴别的工作,早发现,早治疗。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气血运行不畅,因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畅通,自无疼痛之患。
若气滞血瘀或气虚血少,则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就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而言,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及肝肾亏损等类型。
(1) 气滞血瘀:多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血行受阻,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济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块下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2) 寒湿凝滞: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感寒饮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连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3) 气血虚弱: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行经以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疼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经行滞而不畅,导致痛经。 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质淡,苔薄少,脉虚细。
(4) 肝肾亏损:素体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以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之后,血海空虚,不能滋养胞脉,故使小腹虚痛。主要表现为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脊酸楚,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少,脉沉细。
痛经的特点是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景岳全书。
妇人规》中说:“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凡妇人经行作痛,夹虚者多,全实者少”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的性质,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别。 一般以经前、经期疼痛者属实,经后痛者为虚;痛时拒按属实,喜按属虚;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剧为热;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为血瘀,胀甚于痛为气滞;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绵绵作痛或隐痛为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