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教育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电视课6,5学时,录音课4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基本原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中小学教学,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课外教育,班主任工作,中小学教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管理概论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电视课2.5学时,录音课9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管理者、管理职能、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的基础知识,以及中外管理思想举要等。 后续课程:学校管理。
3、学校管理 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录像课2学时,录音课10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以阐明学校管理职能和实务为我国中小学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规范、方法和手段,提高其管理水平;以可操作的技能训练规范并强化中小学校管理者的基本功,全面而有效地提高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中小学校的能力。
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广大的基层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和地方教育行政干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学校管理一般理论、学校管理实务和学校管理技能三大部分。
设为25个学习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管理思想,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学校管理组织制度,学校管理目标和目标管理,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管理原则和方法,学校领导与班子建设;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教师工作管理,学生工作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学校公共关系;学校领导决策,学校工作计划、总结,考察与考察报告,领导听课与评课,组织与主持会议,领导沟通与协调,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等。 先修课程:教育学、管理概论。
后续课程:学校管理心理、教育行政概论。 4、学校管理心理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录音课10学时,电视课4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比较系统地获得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理解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规律,学会并掌握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培养学员具有运用心理学规律分析与解决学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个性心理与管理;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教师心理与管理;学校群体心理;学校人际关系;学生心理与管理;学校领导心理;学校组织与组织文化。
先修课程:教育学、管理概论、学校管理。 后续课程:教育行政概论、教育法制基础。
5、教育行政概论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录音课1学时,电视课2学时(4个25分钟的标准本)。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教育行政概论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有关知识。
能理解教育行政概论中所概括的对教育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能运用教育行政概论中所揭示的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育制度、课程行政、教育人事行政、教育财政、教育设施、教育立法与执法、教育规划、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育行政的国际比较。 先修课程: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心理。
后续课程:教育法制基础。 6、教育法制基础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4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使学校管理步入法制建设的轨道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导言、教育法概述、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法律救济、学校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等。
先修课程: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等。 7、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开设次序在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之后。
本课程5个学分,计划课内学时90,录音课10学时,IP课程4个,开设一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设计,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 本课程的文字教科书采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8.《英语I(1)》 课程性质:必修、统设,3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掌握1,100词左右的常用词汇(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和相关的常用词组;能听懂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教学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能读懂所学词汇和语法范围内的故事、短文及通知、便函等;能够用便条转达具体信息,写出简短的私人信函。
同时,本课程通过提供一些英语国。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
2、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3、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
4、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与德、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
5、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间的关系,
6、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存在着规律性联系。
扩展资料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学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 2、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3、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 4、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与德、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 5、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间的关系, 6、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存在着规律性联系。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
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
教育学考试大纲课程编号: 4160106 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本科师范专业考核目标:《教育学》是一门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考核内容:绪论基本内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4,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考核要求:1,掌握教育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3,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的概述基本内容:1,教育的基本概念;2,教育活动的特点;3,教育的历史发展.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2,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 3,分析古代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内容: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3,教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考核要求:1,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2,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3,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基本内容:1,影响人的发展主要因素及其作用;2,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考核要求:1,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辨证分析每一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的原因及其条件;3,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基本内容:1,教师的作用与地位;2,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牍点;3,教师的职业素质;4,学生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5,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考核要求:1,掌握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特点;2,掌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3,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4,分析如何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基本内容: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考核要求:1,识记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2,分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3,了解癸卯学制,壬戌学制,现行学制.第六章 教育目的基本内容:1,教育目的的概述;2,我国的教育目的.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2,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3,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4,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素质教育.第七章 教学(上)基本内容:1,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与内容;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考核要求:1,识记教学的概念;2,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3,理解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几对矛盾关系.教学(中)基本内容:1,教学原则;2,教学方法.考核要求:1,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实际教学案例;2,了解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异同;3,了解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掌握教授法及其运用要求;教学(下)基本内容: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考核要求:1,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点;2,了解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3,掌握教师备课的方法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德育(上)基本内容:1,德育的概念,功能,任务,内容;2,德育过程的规律.考核要求:1,识记德育的概念;2,了解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3,理解分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第十一章 德育(下)基本内容:1,德育原则;2,德育途径与方法.考核要求:1,掌握知行统一,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等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2,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3,了解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行为训练等主要德育方法.第十二章 班主任工作基本内容: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工作原则;班级活动的组织与领导以及班集体的创建.考核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及班集体的创建第十三章 课外活动基本内容:课外活动的特点,意义,基本要求,内容与形式.考核要求:了解课外活动的特点.五,考试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笔试;六,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阅卷采用密封改卷方式,统一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仅表示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本课程结业成绩总评分的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平时作业,小论文,考勤及课堂表现等)七,考试双向细目表(供命题教师参考):。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面对信息社会教育的新变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现出以下8种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境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5、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6、心理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7、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8、中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五个部分。(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②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③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更强。(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4)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高中生的情感特点: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热情。
(5)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9、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育有何启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合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面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0、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人格的发展上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又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