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基础知识 » 阅读古文的(文言文的基本常识)

阅读古文的(文言文的基本常识)

分类:基础知识 日期:2022-09-18 07:18 浏览:4 次

1.文言文的基本常识

文言文结构(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2.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1.“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 A )

A庄子 B孟子 C论语 D史记

2.我国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 )

A论语 B庄子 C左传 D韩非子

3.在《史记》中,用来记叙帝王事迹的是( D )

A列传 B世家 C表 D本纪

4.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B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儒林外史》

5.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 A )

A陶渊明 B王维 C白居易 D王昌龄

6.茅盾的三部曲系列小说有( A )

A爱情三部曲 B蚀 C子夜 D春蚕

7.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B )

A茶馆 B骆驼祥子 C断魂枪 D月牙儿

8.莫伯桑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成名作是( D )

A俊友 B苦恼 C一生 D羊脂球

9.下列诗句中运用“赋”法的是( c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句中所指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C )

A岳飞、辛弃疾 B周瑜、杜甫 C诸葛亮、杜甫 D诸葛亮、李白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

1.1918年( 鲁迅 )在( 新青年 )杂志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史记》主要包括( 本纪 )、世家、列传、书、( 表 )五部分。

3.《诗经》可分为风、( 雅 )、( 颂 )三部分。

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 )、苏轼、苏辙、( 王安石 )、曾巩。

5.《短歌行》是( 曹操 )的作品,是一首( 乐府 )旧题诗。

6.( 李白 )号青莲居士,其《行路难》属于七言( 古 )体。

7.“(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

8.“其身正,(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对着

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字:抚育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嫁妆

4.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向:以前

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季氏将伐颛臾。

(鲁国执政)季氏将要讨伐颛臾(鲁国附庸国)。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沿着水流向东走,到达了北海,向东方看去,看不见水的尽头(对岸)。

3.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从以上所说的来看,外国人哪里对不起秦国呢

4臣欲奉(阙“诏”字)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子我想要尊奉君主的旨意为国效命,但是(我的祖母)刘氏疾病又越来越严重,想要姑且顺从我自己的亲情(侍奉祖母),但是我的请求却不被同意。

3.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在看一篇古文时分这么几个步骤:

一、文学知识 了解古文的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文体

二、基础知识 分为字词句。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把不会的罗列一下,用心积累着。 字义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其他古文联系着.

三、句子翻译 一句一句翻译,一个字也别放过.(不会的常用加字法)

四、内容理解 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某句话有何用意、文章的总体结构怎样等等。 这个要自己慢慢揣摩,结合你的文学功底、文章背景、作者的和处境等出探索。

五、拓展延伸 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小点延伸出文外的知识。如这篇文章是劝学的,你可以积累一些古人劝学或学习的诗句、名言等。

Ps:

呼呼,这是我自己学古文的一些经验,我的语文一直很不错呦。

打字很辛苦,所以,望采纳,给悬赏吧 >-最后,真心祝愿你能学好古文。

4.文言文基础知识有哪些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x09分类\x09翻译方法\x09例子名词动用\x09 \x09前加动词\x09一狼洞其中(打洞)\x09\x09前加介词后加动词\x09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x09\x09另外动词替换\x09舍于其址(盖房子)名词作状语\x09表形状\x09像…一样\x09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x09表态度\x09像对待…一样\x0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x09表方位\x09在…,从…,向…\x09孔子东游(向东)\x09表时间\x09每…,在…\x09岁赋其二(每年)\x09表工具\x09用…,乘…\x09辇来于秦(乘车)\x09表处所\x09在…\x09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形容词作动词\x09 \x09状语对译法\x09敌人远我(远离)\x09\x09补语对译法\x09火尚足以明也(照明)\x09\x09动词替换法\x09私我也(偏爱)形容词作名词\x09形容词+的+名词\x09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使动\x09名词使动\x09使…成为什么\x0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x09动词使动\x09让…做什么\x09臣活之(使…活下来)\x09形容词使动\x09使…变得怎样\x0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意动\x09名词意动\x09把…当作…\x09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x09形容词意动\x09认为…怎样\x09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文言文翻译技巧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其翻译原则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即可.2.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焚百家之言”的“言”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意,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3.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4.各类专有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译时要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可按现在的说法译出.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不内”后省了宾语,可补出.6.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7.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古文翻译八法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一、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二、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

5.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和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2)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

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

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6.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第二节 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三节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四)主谓倒装句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

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7.怎样做好高中的文言文阅读和基础知识运用

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书都可以看成是论文集。

《战国策》等书中保存的纵横家的说辞,有很多也是论文。在现存的文献中,单篇的论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过秦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还不是纯粹的单篇论文。

论说文的写作特点,和今天的论说文差不多,做到说理深刻、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才是好文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把心、理、辞看成是写论说文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心里想得正确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深刻、没有漏洞破绽;而遣词造句精审严密,又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

我们欣赏分析论说文时,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一、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论说文,风格不同。

自汉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铺排,或着意对偶,而其论述的展开往往是层层推理,沿着一条线索直贯而下,层次比较简单。唐代自韩、柳起,就很讲究文章的波澜起伏、回转曲折,其变化奇诡多端,使人莫测;而作者的结论,就在这中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到了宋代,以苏轼为代表,除了继承前代遗风之外,又有了通畅明快、气势浩然的特色。试以贾谊《过秦论》和韩愈《杂说一》作一简单比较,看一看这种区别。

《过秦论》一般被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依次叙述:秦从孝公起日益强大;其他诸侯网罗人材、合纵缔交以攻秦,反为秦所败;延至始皇帝,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此后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传业万世;但陈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结论:秦之速亡,是由于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后却不能施仁义以守业。

中篇承上篇继续论述秦不能安民的过失:首言处于战国动乱之后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为暴虐,以致国事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得出结论:“故先王见终始(事情的开头与结尾)之变,知存亡之机(关键),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可以说:上篇以述代论,从事实中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命题;中篇才做了系统的推论,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作为论据出现的。

其论述如千丈瀑布一泻而下,较少纡徐曲折。再看《杂说一》。

这是一篇不过一百一十几字的短论: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

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灵于龙:比龙还“灵”。

茫洋:即汪洋,浩瀚无际的样子。玄:玄冥,指广大空间。

薄:迫,接近。伏:等于说遮蔽。

景:同“影”。震:指雷。

神:动词,指其变化很神奇。水:动词,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题是论云、龙关系,借以喻指君、臣应该互相依赖和帮助。

文章虽短,却富于变化。先说云“弗灵于龙”;“然龙乘是气”句一转,得出“云亦灵怪”的结论;说到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处又是一个波折;“然龙弗得”句却又把意思扭转回去。

然后发出“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的感叹,最末从《周易》引出“云从之矣”以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全文如沿路盘山,时进时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进,步步深入,循环上升,极尽奇宕变幻之能事。

在韩愈的那些长篇论文如《原道》、《原毁》等篇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更为典型。三、以《师说》为例,从内容上赏析论说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论说文中对事物和事件做判断的语句,互相联系起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

《师说》旨在透过一系列的论据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方面的道理。当时世俗人不知古之学者必有师,只以为年纪不是大于自己的话,他的贤能一定不及自己,韩愈看到此点,借李蟠拜自己为师、跟从自己学习,发表议论,韩愈的构想是以十七岁那么年轻的学子从自己学习,而自己年纪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长自居贤位,而说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说话,足见师的重要及师其道而非师其年长的道理。

而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颖,将师之角色具体定义,使当时老师作为「授其书而习其句读」的普通层次提升到授儒家之业、解儒家之惑之新高点,立意高远。好的论说文一定有强大的说服力,要学会发掘作者的论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认为师的角色是传承儒家道统、讲授儒家经典、解决学生面对的学问及人生困感,师的作用的确如此重要,令人难于辩驳。韩愈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道理,人学习的是道理,最先能领略道理的人就可以为师,这与年纪、贵贱都无关系,能力优胜者自可在某一范畴为师,这更是难于质疑的提法。

接着,韩愈举出古之圣人亦有师、今之愚人竟谓可以无师,今之士大夫择师。

阅读古文的基础知识

相关推荐:
  • 2014初级药剂师真题(初级药师考试内容及其题型都有哪些)
  • 知识产权法律基础自测答案(求《法律基础》模拟题和答案)
  • 医学类考题及答案(医学试题库)
  • 公共分什么类别(公共都包括哪些)
  • 一级下册第八单元归类(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上一篇:什邡拼音_字学习 下一篇:多宝鱼的做法有哪几种啊?

相关推荐

2014初级药剂师真题(初级药师考试内容及其题型都有哪些)
知识产权法律基础自测答案(求《法律基础》模拟题和答案)
医学类考题及答案(医学试题库)
公共分什么类别(公共都包括哪些)
一级下册第八单元归类(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钢结构工程相关(钢结构有哪些点)
dhlfedex的(请问:DHL.EMS.UPS.TNT.FEDEX.各有什么不同及)
衡器考试题(求电子秤原理及)
招警公共考什么(公安系统公务员考试公共主要考哪些)
证券资格证金融(证券资格考试汇总是什么)
潮流时尚 写作素材 创新创业
生活常识 策划方案 安全知识
自考专业 家居生活 三农创业
励志故事 时尚穿搭 星座知识
热门分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35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