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素养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
文化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文知识存量,在关键时刻也是很有用的。人文素质通过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体现出来,只要谈到相关的主题,就能知道自己和别人肚子里的墨水谁多谁少了。
貌似这是广泛阅读并且加以思考得出的成果,想要提高人文素质,多读人文知识方面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利用大学时代这一大好时光, 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力求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
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 现在的社会需要复合型 人才。 大学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也要广泛涉猎, 如果只注重本专业, 而忽视专业之外的知识, 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因为熟练掌 充分利用专业课老师的力量帮助理解通常比他表现出来的要深,不要以为老师只是在照本宣科, 他只不过是由于教学的目的把课程简化和分解了,以便让你尽快地了解将要学习的专业, 并消除你的畏难情绪, 课后要多像老师请教, 让老师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知识涵义, 使你尽早进入专业领域开始深入的研究。
(1)教育思想素养。
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2)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4)能力素养。
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5)身心素养。
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扩展资料:教师素质,又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教师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有了教师职业劳动之后,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总结概括而成,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素质。
通识教育是高校培养宽口径人才的一条改革思路,把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即通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一改大学教学专业知识狭窄,学科技能狭窄,职业素质单一,以专业教学唯上唯重的传统,把综合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我校今年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是走通识教学改革的思路,把学生基本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作为一年级新生教学改革的方向;力争经过3-5年的实验,形成良好的,与大学下一阶段学习相互衔接的通识教育平台。
1、什么叫素养?指个人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涵养,个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是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并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表现出来的境界。同时,素养必然是人们修炼涵养的外显功夫;是内在素质,是思想境界和目光视野与外在技能结合的功夫。素养是长期一贯努力学习、实践和积累的结果,养成是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
2、我们在通识教育改革中,打破传统的分类,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划分改造成公民素养(基本道德素养或国民素养)、认知素养(学习素养、思维素养、科学素养的综合)、生活素养(人文素养、生存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使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关键素养与通识平台结合起来;公民素养是起点,职业素养是落脚点,是学生毕业之后还要多年培养的素养。仅仅站在教学知识系统综合构建的的角度,课程体系的内容以国民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为基本模块搭接构建。
在通识教育平台建立的途径上,将养成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来抓。
3、在通识教育中,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突出实践环节,一方面重在公民素养(国民素养)、认知素养(学习素养、思维素养、科学素养相结合)、生活素养(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为进一步开拓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对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通识平台给与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思考职业规划,确立事业追求的志向,搭接下一阶段学习的关联。或者说培育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情感、职业常识、职业规划、职业礼仪、职业管理入门、职业技能概略等。
4、在通识教育中,实现一、二、三课堂的统一,凸显文化熏陶、能力培养、行为养成、特长发展、职业素养的综合培育功能。课程体系呈现开放、前瞻、有用、兼容;课程体系按照素质和能力模块构建;文化学术讲座针对大一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系列化;坚定不移的实现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通识平台充分考虑前后阶段性学习的融合,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长、发展。
5、通识教育不是僵化模式,不搞一刀切,也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符合专业学科教学的规律与特征,在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上,在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考试考核形式的设计上,都应该有弹性,并允许试错,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看了有关素质教育的讲座,受益匪浅,现总结心得体会如下: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学习了季秘书长的讲话,我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以下教育新观念: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我们一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关。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
以上四个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转变了、更新了,就为基础教育的转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以切实行动抓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所谓员工的素质,即员工从事某事(行为)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
这些行为和技能是人的内在特性,是可衡量、可指导的、可开发的、可加工的,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发展会产生关键影响的。按素质发展水平,把人的整体素质可分为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次。
其中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对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尤为重要。一、创建学习型企业,是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最重要的凝聚动力在世界经济环境和企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发展为全方位、多元化的竞争。
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迅速把新知识应用于企业发展,已成企业成功的关键,“比别人学习得更快、更好,是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言:“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因此,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一致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所谓学习型企业,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的形成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并且是能有效地提高员工各类素质的基础手段。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三步曲逐步建立起来的。
首先强调的是个人学习、其次关键是组织学习、最后是形成学习型企业。这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一)、个人学习强调“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同时还要强调“自主管理”。成为实力强大的个体,是每个人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但是很多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仅仅是个理想主义者,不能逾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对于很多理论知识听起来、读起来都是跃跃欲试、雄心壮志,似乎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但是真正要求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并将其付诸实践,那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了。因此,员工应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做到“自我求发展、自我提升”的自主管理,即对于本职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估总结,自己开展批评。
在这个自主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强企业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力。(二)、组织学习强调“全过程学习”、“全员学习”。
制度可以约束人去做什么事,而文化可以诱导人如何做好事。因此,组织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很有必要的。
“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
(三)、形成学习型企业强调“团体学习、互相学习”。学习型企业就是把员工的个人愿景逐步发展到他们的共同愿景,把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企业共同的目标前进。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的核心宗旨是如何让企业中的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整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永葆青春。它强调的是团队内外的交流的同时要求学会“互相学习”,即向员工(相互)学习,向客户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等。
推行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调动员工参与实际工作的积极性,能极大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是“搞运动”也不是某个人的“政绩运作”,更不是口号叫得响亮就可以达到实际效果的。
它是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结合本企业自己的文化特色、企业业务及其外部环境的机制,落实到实际中来,形成本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靠机会成功的企业不能走远路,有文化的企业才能经受各种考验。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从以上可以看出,员工就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主力军。
学习型企业的形成给员工提供了的良好的学习成长氛围,从而使员工的综合素质(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思想道德及技能素质等)不断得到最有效、最全面、最充分的提高,这样持续学习的企业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员工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体,他不断地吸收知识、转化并产出新知识。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就可以利用这股强大的知识力量,把他们凝聚起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重拳出击。以上纯属个人愚见,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自然素质,分为身体和生理素质。
主要有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消化、循环、内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统的健康和良好发育,以及良好的运动和适应能力。第二,心理素质。
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的智力因素。 第三,社会文化素质。
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以及审美的知识和情趣等。这三种素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般来说,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3。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第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第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一、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上人们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远远超过一般行业的从业人员。因此,“德”是师之本,德高方有严教。反之,教育者的德行若非优于受教育者,又岂能为师!
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则是教师师德修养的核心。
三、知识与综合素质
当今世界正步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自身必须要具有扎实四、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还要求教师本人具有良好的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影响着学生思想人格的形成,也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的人格,教师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学生的现在及将来产生深刻的影响。
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
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
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事不能再现,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2、较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型的教师。
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
3、较强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缺乏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1)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灵活调节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个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能力组织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
形成人人参入、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4、研究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
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四、敏锐的时代意识 要更新教育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称为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
一是否拥有一支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技术团队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兴衰成败的关键。
所以,众多的企业都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录用员工的首要条件。为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目前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环节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此,职业学校在学生培养上必须有的放矢,突破传教育观念,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学生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究竟该如何让一个即将毕业、踏上社会的职校生,在在校期间最大限度地提升职业素养呢?(一)融入企业职场氛围,触摸企业文化。
进入企业后,学生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实践、实干是企业的主旋律。无需任何说教,浓浓的企业职场氛围就使同学们明显地提高了对岗位技能的重视程度。
因为他们已经深刻体会到,只有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在随后的培训和生产过程中,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生产流程的变化,使习惯于生活在按部就班的校园文化模式中的学生认识到市场的变化很快,企业更强调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因而企业员工必须在技术方面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
校园文化承载着使命和梦想,而企业文化更强调任务和责任。在实习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位的同学都有明确的任务,并随时准备因为个人操作失误而承担责任。
同学们感觉到,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重新再来,而实际生产中的失误造成的损失却是无法挽回的,因此很多同学反映工作压力很大。但90%以上的同学认为,在体会工作压力的同时,他们也深深地融入了企业的职场氛围,感受到自己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二)熟悉企业质量体系,培养敬业精神。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任何一个现代企业都会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
学生参与生产的产品往往是一些零部件的组装,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组装其实关系着整个产品的质量。在针对学生的培训中,无论是企业负责人还是指导老师都反复强调,产品质量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乎企业的形象;作为企业员工,不仅要对产品质量负责,更肩负着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实习期间,同学们所有的生产性实训内容都被纳入了企业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同学们以端正的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的工作精神对待自己工作上的每一个操作,因为大家深知要对企业产品的质量负责。
后来我们告诉同学们,这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工作作风就是敬业精神。(三)适应企业效率要求,磨炼坚毅性格。
提高效率,特别是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赢利的基础。在起初的实习阶段,学生很快就发现,由于长期在节奏相对较慢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自己对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不适应,自身的工作效率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很多电子企业采用的都是流水线生产,如果说学生节奏跟不上的话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其他员工,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而要想改变现状,学生们就必须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实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导老师就感觉到,这些实习的同学们在有意识地克服精神不集中、动作迟缓等不良习惯,变得更加专注、不怕疲劳。
在每天近几个小时的高强度、长时间的生产性实训中,同学们组装完成的成品电子器件数量由不足十箱增加到几十箱。在实习的后期,学生们已经完全适应了企业对员工生产效率的要求。
(四)分享企业生产成果,点燃工作激情。电子领域飞速发展的技术变革应该使每一个参与电子行业的人激情满怀。
对于企业的员工而言,保持工作激情往往是乐观地应对困难并积极投入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很多电子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和中专学生仅将未来的工作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足够的工作激情,对于整个领域的新动向、新技术漠不关心,这种消极的职业素养严重制约了个人发展的空间,更有甚者,最终不得不因为难以跟上技术飞奔的脚步而离开行业。
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亲身接触到了电子领域的前沿技术,完成生产性实训回到校园后,学生们每当看到市场上的一些电子产品就会有或多或少的成就感,因为在这些产品内部就可能有自己亲手安装的部件,同时心中也会燃起为电子领域付出更多努力的激情。深入企业实习为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搭起了施展才华、实践技术的舞台,他们亲身参与了企业生产,充分证实了个人价值,收获了宝贵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必将点燃渴求工作并投入工作的激情,这份激情将伴随他们以后的成长之路。
二以上是对职校学生在外实习过程中为适应企业要求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其实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不只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而更多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即职业素养。
现在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参照普通教育而来的,和市场、企业距离较远。学生基本上没有职业的意识;学生部门强调的重点是一日常规,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更没有在学生的日常规范中灌输职业行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2.3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