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 肽键:—NH—CO— | NH2—C—COOH |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5 、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6、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ATP 酶 ADP+ Pi + 能量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作用呼吸; 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29、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因此蓝紫光和红光的光合效率较高。30、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见必修一P 103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
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受到破坏。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
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H ]和ATP。
37、有氧呼吸反应式:见必修一P 9338、无氧呼吸的两个反应式:见必修一P 95,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40、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
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
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后加2~3滴CuSO4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4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4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
46、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47、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
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5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 突起 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 激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 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
1.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 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 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20. 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21.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2. 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23.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4.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5. 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26.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29. K值:在环境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0.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1.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2.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3.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34.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5.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基础知识检查清单 必修一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 肽键:—NH—CO— | NH2—C—COOH |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5 、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6、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ATP 酶 ADP+ Pi + 能量 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作用呼吸; 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9、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因此蓝紫光和红光的光合效率较高。 30、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见必修一P 103 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
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
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H ]和ATP。
37、有氧呼吸反应式:见必修一P 93 38、无氧呼吸的两个反应式:见必修一P 95, 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0、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 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
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 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
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后加2~3滴CuSO4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4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4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
46、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7、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
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
必修教材结论性语句总结(部分) 绪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
湖北省南漳县一中2010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表示反射弧中一个神经元的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2、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内分泌调节3、如果某患者支配右手的传出神经受损,其他部分完整,则:A.针刺左手不会发生缩手反射 B.针刺右手会发生缩手反射C.针刺左手不会感觉疼痛 D.针刺右手会感觉疼痛4、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
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手部感受器;④脊髓;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⑥脑A.③①⑥②④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③①④⑥②⑤ D.③⑥④①②⑤[ 5、下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 曲线a、b、c分别表示: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 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6、19世纪,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碎胰腺的方法来获得其中的胰岛素,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后来有科学家通过 结扎胰管让胰腺退化然后单独研碎胰岛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其中的胰岛素。 下列关于分析失败的原因中,最可能的是:A.当时研磨技术比较落后,研磨不充分 B.研磨时选取的胰腺部分正好不含有胰岛C.研磨过程中,胰腺中的消化酶把胰岛素分解了D.胰岛素和胰腺内的其他物质紧密结合,不容易分离 7、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8、采用下列哪些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的遗传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显性性状)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 的遗传因子组成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9、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黑人含量最多,白人含量最少,皮肤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 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
若一纯种黑人与一纯种白人结婚,后代肤色为黑白中间色。如果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其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种类和不同表现型的比例为( )A、3种 3:1 B、3种 1:2:1 C、9种 9:3:3:1 D、9种 1:4:6:4:110、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 体联会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 不联会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D、第二次分裂,着丝 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联会11、如右图所示为某哺乳动物的细胞示意图,它属于( )A、肝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第一极体 D、卵细胞12、动物的受精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基本步骤,其受精作用的实质在于( )A、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 B、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内C、卵细胞形成受精膜 D、卵细胞核与精子核互相融合13、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的4个实验中小鼠死亡的一组是( )A、S型细菌的DNA 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B、R型细菌的DNA 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 体内C、R型细菌 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D、S型细菌 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14、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上,腺嘌呤比鸟嘌呤多40%,两者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则这个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胸腺嘧啶占该链碱基数的( )A、44% B、28% C、24% D、14%15、将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四代,则后代DNA分子中只含14N的DNA分子与含有15N的DNA分子之比为( )A、1:1 B、7:1 C、8:1 D、15:116、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来源:Z,xx,k。
Com]A。大于7。
35~7。45 B。
小于7。35~7。
45C。维持在7。
35~7。45 D。
稳定在3~417、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减少C.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18、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1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尿量减少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尿量减少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