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不能违反价值规律。如果是价格过分脱离了价值,你采取限价或者补贴的方法都只能是权宜之计,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限价的结果可能只是减弱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市场的扭曲;而补贴的结果则可能造成有的人钻空子。我们最近成品油的补贴就造成了这个问题,香港的车都是空车开过来到深圳加油,不但加满油,还要把油桶都加满,外国的航空公司都在中国加满了油再飞走。
第二,不能违反供求规律。供应和需求始终是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以前的做法是多了就用刀子砍,少了用鞭子赶,等你刀砍下去的时候,市场情况发生变化,鞭子赶的时候,根据情况投资决策建厂,建好厂以后这个产品又多了。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的信号,不要用自己主观的判断来代替市场的信号。我们的电力市场就曾经发生过这个问题,当时认为电力要多了,就限制电力的发展,结果造成了浙江的停3开4。
第三,不能违反市场的竞争规律。我们以前老是用防止重复建设来限制新进入者,实际这个提法是不对的。没有新的市场进入者,没有新的竞争者,这个市场是不可能进步的。所以后来的提法改成了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个提法就科学了,因为老的进入者对新的进入者总是有一种抗拒,就像挤公共汽车一样,当你没挤上去的时候,你就说还能挤,一旦挤上去以后,就对后面的人说上不来了,别挤了,等后面一辆吧。我们不能这样限制市场的竞争,而是应该鼓励竞争,只有通过鼓励竞争才能够实现技术的进步,这样才会使消费者得到更大的实惠。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种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市场的供求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互制约,使价格不可能无限地高于或低于价值,只能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但是从一个较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其价值相一致的。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可依据其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存在时间的长短而划分为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又有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和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之分,前者表现为各个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的某些共同的本质联系,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后者表现为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的某种经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联系,例如,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必然存在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作为商品生产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特有经济规律也可划分为在某一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和在某一社会形态的一定阶段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例如,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特有经济规律,按劳分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有规律。人们对经济规律只能发现、认识和利用,而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就要遭到惩罚。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社会主义制度为人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和在全社会范围内利用经济规律提供了可能性。为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经济管理体制,从制度、方针、政策和计划等方面,体现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制定和实施作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基本法的民法时,也要认识和掌握社会经济规律,力求使民事活动既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意志,又能体现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作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能够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商品生产者只有使自己生产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获利,这就能够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较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这就能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公共基础是当前我国公务员及一切获得国家财政编制身份的考试途径中必考科目。公共基础是综合性概念,它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天文、地理、宗教、行政、文学、艺术、数学、历史、科技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一个极为广博全面的知识集合。当前我国并没有官方发布的公共基础指定教材。
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及教师入编考试都要求在考试专业知识的同时加试公共基础知识。这对于选拔知识面全面的人才是有利的。但对教师而言,则往往是多此一举,因为教师早已不属于公务员群体,对教师考察公共基础有画蛇添足之嫌。
作/译者: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504946249 [十位:7504946249]
页数:312 重约:0.369KG
定价:¥37.00
编辑本段
内容介绍
本教材以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导,突出实用性,兼顾前瞻性,主要由银行知识与业务、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三部分组成。
作者简介
姓名: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 编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