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指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韵文的韵。
这些韵,从早就有人发现有些不大顺口,到宋代,有叶音说:凡字用到韵文里,可以按不同的上下文随便改变平时的念法,好叫它顺嘴。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
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
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
望采纳~~。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动作,韵味都不同。
身法则是指舞姿还有动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
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琵琶等。中国古典舞服装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的汉服。
身韵1、身韵的元素如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好比是身韵语言的 “语音”──基础符号;2、身韵的主要动作如:“云肩转腰”、“燕子穿林”等,好比是身韵语言的“辞汇”;3、身韵的意象身韵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意象,好比是身韵语言的 “语义”;4、身韵的运动规则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好比是身韵语言的“语法”。这些方面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部结构,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中国舞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基本动作形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神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
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
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
中国古典舞“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
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表达了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劲“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
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
“不顺则顺”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技巧(一)旋转的特点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中国古典舞大不同的。
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
古韵指的是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是古音学的研究对象。
因为语音的演变,上古时期的韵文有很多以后代的语音去读就已经不押韵了,而当时又没有音韵学书籍,所以后代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古代韵文来推知早期的音韵,依借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里的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的其他韵文,以及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 古韵分部是古韵研究的关键,也是古音学的主要成就所在,其基本方法是首先考察《诗经》中的韵字,进行韵部的归纳,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而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再将汉字分别归人各韵部。
古韵面貌的探求工作始于宋代吴域所著的《韵补》。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书,通过对古音的精微考订,彻底廓清了唐代以来“叶韵”说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这是古音学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说是由此而创设了古韵研究的前提条件。
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摆脱了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的实际,将其划分为10个韵部,以后的古音学家所进行的更加精密的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而后江永著《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段玉裁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6类17部,至此则古韵分部基本确定下来。
后来戴震著《声韵考》与《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每一类都有阴声、阳声、人声三分,开阴阳人相配的先河。孔广森著《诗声类》,在段玉裁17部的基础上把冬部独立而成18部,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
王念孙和江有诰都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先分23部,后来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即成为22部黄侃将古韵分为28部,王力又主张脂微分部。
至此,古韵分部的工作臻于完善。
古韵指以《诗经》为主,先秦两汉韵文的韵。
古韵是古音学的研究对象,因语音的变化较大,上古时期的韵文在很多代以后读起来就不在押韵了。由于当时没有音韵学书籍,所以后代人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古代韵文来推测早期的音韵。
古韵分部是古韵研究的关键,为古音学的主要成就所在。研究古韵的一般方法是考察《诗经》中的韵字,然后进行韵部的归纳,最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推衍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之后再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
到了清王朝时期,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摆脱了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的实际将其划分为10个韵部,后来古音学家所进行的更加精密的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
古代诗词讲究音韵声律。
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需要懂得一点音韵声律的知识,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趣。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 押韵是诗词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所谓韵,就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
而押韵,就是在某一诗句句末用一个韵母相同的字来收尾。因为押韵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韵的地方叫韵脚。
古代诗歌一般都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
而词则不同,有时两句押一次韵,有时三句押一次韵,也有少数逐句押韵的,押韵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韵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⑴双声叠韵。
双声(两字声母相同)和叠韵(两字韵母相同)的字,不仅音韵和谐,而且对意思的表达也有积极作用。 ⑵重言叠字。
古诗中常见叠字,既双声又叠韵,深得声韵之妙。叠字在诗歌里有多种表达功能:①摹声,使声感更强;②状物,使物更加生动形象;③叙事,使事增加情致;④抒情,加重感情浓度。
⑶按词定韵。选择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调作用很大。
一般地说,韵字开口度越大则愈容易表现昂扬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则愈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切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二)平仄。 平仄是构成古典诗词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诗词十分注重平仄。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讲诗词的格律,就是讲平仄的格式和规律。平,就是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不升不降;仄,就是仄声,就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或升或降。
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四声,是汉字音律的具体表现,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诗词格律中的名称。
所谓四声,就是汉字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五言诗的平仄有这样四个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谓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为第二个字是节奏点(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节奏点),节奏点的平仄是不准更动的。 七言诗在五言基础上加以变化(每句前再加两个与前两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构成四个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将上述八个基本句型交错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式。
到了明清时期,研究词的人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平仄、韵例等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并注明字数、押韵位置等。这就成了词谱,供作者填词之用。
平水韵入声字记忆法(转载) 作者:孟斜阳 要想学好作对联,要想学习古典诗词,那么就必须认识并熟悉《平水韵》。
这是学习古典格律文学必须掌握的,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不识古韵,是永远跨不进古典诗词真正的殿堂的。
古诗配古韵,古典又雅气,这是很有道理的。 在中国的声韵学中,将中国的古音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
中古音之时代界定,是自魏晋南北朝起,至唐宋时期。这也是近体诗的起源和兴盛时期,近体诗的体裁流传了下来,同样,伴随它的专有诗韵也同样传了下来。
南宋时平水的刘渊,将这类可以同用的韵进行合并,成了107韵,后人渐为106韵,所以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 所以,唐朝时虽然没有《平水韵》,但我们看唐时的近体诗,也都是符合平水韵的。
《平水韵》历经千年而不衰,它本身实际上已经是古典诗词体裁的专用韵了(《词林正韵》的根据也是《平水韵》) 现代写作近体诗,规定是以《平水韵》为默认韵的。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要一韵到底,而且不能转韵。 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可以明白,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今晚在这里介绍的,是一些学习并辨识古韵的方法和一些先行者的学习体会。 重点中的重点,就是对入声的掌握。
平水韵在律诗中的应用问题,我们以后的课程会进一步按排着再讲。 我们作对联与写作格律诗词,要求会分辨平上去入四声。
平上去好办,关键是入声。 因为现代普通话里没有入声,现在汉语里只有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古韵里原来是有四声的,平、上、去、入。
今天缺的那一声,就是“入声”。【在联律与诗律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声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我们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入声”给找回来。
只有把它找回来,我们才有可能认识格律诗词中要求的平仄,才有可能完成我们对古韵对联与近体诗格律规律的掌握。 那么,怎么来记住这些入声字呢?不想累个半死去记,也不想放弃它而追求新韵,那就要想办法了。
其实,网络上也好,学术界也好,关于入声的辨别方法是有很多在流传的。 但是这么多方法,都需要我们再去掌握一些其他的知识,比如反切,比如去借用什么汉语拼音的声母或韵母的组合来辨别它。
让人眼花缭乱的。 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而是说,对于初学者来说,那无疑在入门的道路上,又多设了一道门。
说是帮咱们入门快,其实这往往反而让我们心生烦躁,望而生畏。 比如要说起“反切”,有几个人知道“反切”为何物呢?说起字母辨别法,谁又耐烦去记哪些和哪些的组合才是入声呢?有记这组合的工夫,咱都记住好几个入声字了。
先行者的建议是,先去熟悉一些入声字,先掌握起来再说。至于其他方法,在熟悉了一部分之后,再去研究一下,那将是更有效率的。
抛掉那些理论上的指导,用最直接,最简单,最原始的办法去找窍门。 什么最直观的?当然是图形,那么我们就从通过字的形状来记住那哪字是入声字。
比如,我们知道“白”字为入声,那么,几乎所有含有白字的字,几乎都是入声。 例如“泊、粕、伯、柏、帛、舶、箔、珀……”等等(泉字除外)。
这样,我们记住一个“白”字,是不是等于记住了一大片? “泊、粕、伯、柏、帛、舶、箔”这一类的字,根本无须去单个记它,一看这字里含有个“白”字在里面,那不管他现在读什么音,先把它扔到入声这口袋里再说了。 再引申一下,百字里就有个“白”字,含有“百”字的字,也都是入声,比如陌字。
同样,我们再看一个“曷”字,它也属于“入声”,根据上面的。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
、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一字一音是汉字的生要特点,而不同的字音读起来又有高低长短、缓急升降之分,这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声调,古人分别叫做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就是常说的“四声”
根据声调的不同,古人又把不同声调的字分为两大类,既平声和仄声,其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个声调。入声字的读音特别急促重浊,在保留入声字读音的地方,只有将入声字一一记住,别无替代办法。这样,入声字就可以排除不管,所区别平声、仄声就是怎样区别平声、仄声就是怎样区分平声和上、去声的问题了。
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加上上声、去声,这就构成现在的“四声”。如果能正确掌握现在的“四声”。自然就能区别平声和仄声了,不管看见什么字,只要能正确地读出音来,立既就可以确定它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消记住“期、齐、起、气”四个字的次序,并把它作为比较的标准就行了,这对许多地区的人特别是四川人是行之有效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8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