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 基础自测(90分钟,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A.渣滓(zǐ) 缴械(xiè) 琐屑(xiè) 自给自足(jǐ) B.角逐(jué) 瞭望(liào) 毗邻(pí) 睚眦必报(zì) C.粗犷(ɡuǎnɡ) 歼灭(qiān) 悼念(dào) 恪守不渝(kè) D.干瘪(biě) 拙劣(zhuō) 连累(lěi) 海市蜃楼(shèn) 答案:C 命题目的: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
解析: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其中“歼灭”的“歼”应读为“j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懵懂 简明额要 汇聚 小心翼翼 B.真谛 遮天敝日 证券 天崩地坼 C.蕴含 别出新裁 浓郁 走投无路 D.睫毛 相濡以沫 诠释 啼笑皆非 答案:D 命题目的: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 解析:其中A项中的“简明额要”的“额”应为“扼”,B项中的“遮天敝日”的“敝”应为“蔽”,C项中的“别出新裁”的“新”应为“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他_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2)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3)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迟疑 逐渐 化装 B.迟疑 逐渐 化妆 C.犹豫 逐步 化装 D.犹豫 逐步 化妆 答案:C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在语境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析:三组同义词在有些时候可以通用,但在本题的语境中不能通用。如(1)句侧重于“他”的内心活动,不能用“迟疑”;(2)句意在表明“一步一步”地,不能用“逐渐”;(3)句表明是假扮成另一种人去瞒过敌人,不能用“化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暴雨如注,满路稀泥,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只能安步当车,在泥泞中跋涉一个小时赶到水库大坝。 B.经过全班同学的酝酿、讨论,又经过音乐老师的把关、润色,郭佳作词、安杰谱曲的班歌终于脱颖而出。
C.老舍的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小麻雀的神情,字里行间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D.虞老师常参加我们的团日,她并不因为自己是已近“耳顺”的中年人,就意兴阑珊,她像我们一样年轻。
答案:D 命题目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析:A.“安步当车”是“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之意,是很安闲的,与句子中救灾抢险的语境不合。
B.“脱颖而出”是比喻人的才能完全显示出来,本句对象用错。C.“楚楚动人”也是用来形容人的,不能用在形容文章上。
D.“意兴阑珊”是兴致将尽之意,合乎本句的语境。 5.请选出下列作家与作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 A.毕淑敏——《红处方》 B.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C.老舍——《白杨礼赞》 D.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C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
解析:C.《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无时无刻不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
B.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繁荣上,那么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C.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D.我校的高考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市教委的表彰。 答案:A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对语病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对各种语病有初步的认识。 解析:A.“无时无刻不”就等于“时时刻刻都”之意,双重否定即为肯定。
B.“能否实现”为肯定、否定两方面,而“繁荣”是一方面的,不对等。C.应把“没有”放在“把”字前面。
D.“表彰”的对象成了“高考成绩”,应删去“我校的”中的“的”字。 二、阅读与鉴赏(3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 大量失血会引起人体极度缺氧,从而导致休克及主要器官停止活动。医生们可以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或蛋白质溶液暂时维持病人的血压,使心脏跳动,但这些并不能提供人体必需的氧。
输血虽能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其不利条件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用血必须与受血者的血型一致,验血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其次,输血易引起病毒感染,甚至艾滋病传染;第三,备用血液的有效期只有28~42天。由于上述原因,血库的血液总是供不应求;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威胁,志愿献血者的队伍日益萎缩。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血液替代品的研制。这种血液替代品既不会传染疾病,也没有血型匹配的问题;而且从理论上说,它的保存期可长达一年之久。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在研制血液替代品的进程中,科学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如何提取和分离每个细胞中所含的2.8亿个血红蛋白分子。
因为当血红蛋白分子从一层保护性细胞膜内分离出来之后,输入人体时往往会通过血管壁渗透到周围的组织细胞中,除非用遗传或化学方法改变它们的性质,否则这些分子几乎对体内任何器官都会产生毒性损害。 为克服这一难关,科学家采取了种种方法。
最近,美国诺思菲尔德实验室的科学家。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泛(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逢( )孙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 。
2.秦伯说 —“ ”通“ ”, 。3.失其所与,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今义: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今义: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 ,今义: 。
5.亦去之。 “去” 古义: ,今义: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烛之武)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 若不阙秦( ), 。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且贰于楚也( ),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 ),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 ), 。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有三十三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 ”通“ ”, 。
2.使工以药淬火 “ ”通“ ”, 。3.日以尽矣 “ ”通“ ”,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通“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请辞决矣 “ ”通“ ”,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慑 “ ”通“ ”, 。9.设九宾 宾,“ ”通“ ”, 。
10.图穷而匕首见 “ ”通“ ”,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通“ ”, 。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 ”通“ ”, 。1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通“ ”, 。
15.秦王还柱而走, “ ”通“ ”, 。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 ) 教 乃今得闻教 ( ) 敢 人不敢与忤视 ( )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秦王还柱而走 ( )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图 图穷匕首见 ( )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 ) 诏 非有诏得不上 ( )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 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3.前为谢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远 ( ), 。7.使使以闻大王 ( ), 。
8.太子迟之 ( ), 。9.发尽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11.箕踞以骂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 ,今义: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 ,今义: 。4.将军岂有意乎 意,古义: ,今义: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 ,今义: 。深,古义: ,今义: 。
6.于是太子。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四节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四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有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提供的是人教版的希望你快乐。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
太多了吧,全文都要会背会默。
觉得无聊的话,建议你看看安意如《思无邪》一书中,《这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你会觉得这一课很好理解 这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卫风·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其实不多。《孔雀东南飞》首当其冲,当然还有与之并称的《木兰辞》,但那与男女之情没多大关系。
其实在《孔雀东南飞》出现之前近千年,“卫风”里的《氓》已具这样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的雏形了,只是因为《诗经》艰深,年代久远,不为太多人所知。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氓》诗是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远不如《孔雀东南飞》那样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真实细致地反映出来。
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在《诗经》里算是长的。
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
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写法极妙,开篇就于回忆中点出了男子狡狯的本质。接着写他们陷入热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男子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为爱所困的女子看不透他的狡猾多变,喜怒无常的本质。
而是非常诚挚地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表示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其实在这里,那句“将子无怒”不单表现了女子温婉顺从的个性,更非常成功地暗示了男子嬉皮笑脸下隐伏的暴戾性格。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望不到男子的车驾,便担心的泪流不止;见到他的车,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
他们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一切顺利。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嫁妆,嫁了过去。
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
(《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这里的“复关”有多种解释,有说这是男子所住的地方,另有一说,释“复”为返,关为近郊所设的关卡,以此代“氓”。可是这样的解释有漏洞在。
既然复关为固定的地方,怎么会登墙而望就看不见了呢?接下来又说:“既见复关”。因此,复关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即那男子所驾的车驾。
他虽然不是富人,但从首句“抱布贸丝”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经常需要出门经商的小手工业者,小商人。正因如此痴心的女子才会见车如见人。
不知道为什么,我还会将复关联想到男子迎娶女子的车驾,尽管这联系诗文来看并不够准确,但是很容易让我想起那句“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倾心相许的男子,犹如情感上的归宿,迟迟见不到他来,心里自然焦虑不安。待嫁女儿心,从古到今总是这样新鲜萌动又微弱不安的。
第一次读到《氓》时,就被第二章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句吸引住了,想起“墙头马上”这个词。那是元代白朴杂剧的名字,原是出自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
《墙头马上》就是据此改编的。 在《井底引银瓶》里,白居易以女子的口气做了首哀怨深情而警辟的诗,比《氓》的语言更生动华丽。
无从得知白居易写《井底引银瓶》时有没有借鉴《氓》,但是《井底引银瓶》和《氓》在写法上和女主人公情感的转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可以让人互相联想。 白诗中也是写一年轻貌美的女子,“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按照白朴后来的敷衍,她还成了某官宦大家。
语文,一般是知道文言文和基础知识就好了,课本的课文是不考的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烛之武退秦师1.实词: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动词,增加。5) 敢以烦执事。
敢:怎敢。6) 又欲肆其西封。
肆:动词,扩展。7) 若不阙秦。
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8) 失其所与。
与:动词,结交。9)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11) 阙秦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2.虚词:1) 之:a) 子犯请击之。
②代词,代秦军。b) 许之。
②代词,(退秦)这件事。(事) c) 公从之。
②代词,代佚之狐。(人) d) 是寡人之过也。
③结构助词,的。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 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 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 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3)而: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
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 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
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4)其: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 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 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5)焉: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 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3.句式:A. 宾语前置句:1. 何厌之有?——有何厌?B. 状语后置句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C.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标志:是……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无标志3. 失其所与,不知。无标志4. 以乱易整,不武。
无标志 D. 省略句1.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2. 敢以( 之 )烦执事3. 若舍郑以( 之 )为东道主。4. 晋军( 于 )函陵 《荆轲刺秦王》1. 闻、引、见、迟、诚1) 闻:乃今得闻教!闻:听到。
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报告)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挺起身。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3)见:秦王必说见臣:召见。
乃遂私见樊於期:会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
图穷而匕首见:出现。通“现” 未尝见天子:看见过。
4)迟: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认为…迟。
5)怪: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觉得…怪6)诚: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的确,确实。
7)就: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2. 句式:一、两个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二、两个表原因的判断句。
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三、两个一般判断句。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四、两个定语后置句。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五、两个状语后置句。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②取之百金。—(以)百金取之。
3. 虚词用法 一、而:1) 图穷而匕首见(承接)2) 荆轲遂就车而去(承接)3) 秦王还柱而走(修饰)4) 倚柱而笑(修饰)5) 伏尸而哭(修饰) 二、以: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2) 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3)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4) 日以尽矣:副词,通“已”,已经5)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6)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7) 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8)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9) 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0) 乃欲以生劫之:介词,用11) 箕踞以骂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4. 6个通假字1) 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2) 日以尽矣 :“已”,已经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返回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秦武阳色变振恐、故振慑:“震”,害怕5) 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方还柱走:“环”,绕6) 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猝”,突然5.词类活用1) 进兵北略地 北:名作状,向北2)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作动,上前3) 函封之 函:名作状,用匣子4) 太子迟之 迟:意动,以为迟5)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6) 前而为歌 前:名作动,上前7)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日夜:名作状,日日夜夜8) 发尽上指冠 上:名作状,向上9) 函封 函:名作状,用匣子10) 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听到禀告11) 乃朝服 服:名作动,穿上朝服12) 群臣怪之 怪:意动,以之为怪13) 前为谢曰 前:名作动,上前14) 箕踞以骂 箕踞:名作状,像簸箕一样15) 左右既前 前:名作动,上前16) 秦王惊,自引而起。
前两天我们学业水平测试
老师专门给记了必背。
不知道楼主哪儿的。反正我们是新课标。
老师说考试的时候得出各个版本都有的文章。
嘿嘿。所以,偷个懒。
就好好掌握这些吧:
沁园春 鸿门宴 采薇 归园田居 兰亭序 赤壁赋 蜀道难 登高 琵琶行 锦瑟 劝学 师说 念奴娇 永遇乐 滕王阁序 项脊轩志 陈情表。
至于重点课文,老师大概都讲每个单元的前两课。
其实课文无所谓的 主要是文言文一定得好好学。每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6.2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