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 在墓穴四角或两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圆孔,名为“穿”。
再在两柱的穿中架一根横木,木上缠以绳索,可用来放绳,如辘轳一样,将棺木牵引入墓穴。入葬完毕,木碑随之埋入地下,或置于墓旁。
春秋时期,天子六纤四碑,诸侯四纤三碑,大夫二纤二碑。至周朝,天子开始用石碑,周末诸侯也开始用石碑。
周朝的石碑还只是利用穿,来引棺入穴,碑上是不刻文字的。汉代开始将死者的情况,如姓名,生卒年月日,刻在碑上,而有地位的人,则开始了树碑立传,从而形成了墓碑,墓表等礼仪文化。
树碑是造墓的重点,按风水,都以墓碑的朝向来定向,这是墓地吉凶的重要环节。对墓碑的尺寸,文字的大小,树碑动土的时间,都要慎重考虑。
一般情况下都是先下葬,后树碑。其理由有二:一,下葬之后,应留出一段雨水与泥土结合的时间,使虚方变为实方,可避免树碑时地面出现凹陷;二,下葬之后,留出一段让家人斟酌碑文内容的时间。
尤其是名人的评价,语句的轻重都应深思熟虑.如:清代开国的顺治皇帝,康熙二年下葬,康熙六年立碑。清朝第二代康熙大帝,雍正元年下葬,雍正五年才立碑。
诚然,寻常百姓,也有下葬同时立碑者。 墓碑尺度,受传统信仰风水的限制,都应取个吉利。
可借助“风水尺”来裁定。南方有用“丁兰尺”来定夺吉凶的。
丁兰尺的一尺,约合38.1cm,将一尺分成十格,并注上一个字,即财、失、兴、死、官、义、苦、害、丁等十个字。其中财、兴、官、义、旺、丁属吉祥格,可依尺度选用。
而其它不吉利的失、死、苦、害格,则尽量避开。当今“鲁班尺”广为土木工程中所应用,尤其打造古木家具时,更为木工师傅所遵从。
鲁班尺上,分上、下两档,上部用于阳宅,下部用于阴宅。在长长的卷尺的每个cm中,都注有风水的吉凶。
在现今的陵园中,运用鲁班尺设计、施工,都很注重其中的吉祥数字。如墓碑的尺寸,通常立碑高100cm,宽60cm,厚8cm;卧碑高55cm或者50cm,宽80cm,厚8cm。
在鲁班尺上则显示出100cm横财、顺科。60cm进宝、横财。
80cm天德。55cm大吉。
50cm进宝、纳福。80cm财旺、及弟。
编辑本段材质 通常是天然石材或人工石材,以大理石花岗岩为首选材料。 编辑本段碑文 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
通常大字10cm或10.5cm,小字3cm或4cm之间。10cm进宝。
10.5cm纳福。3cm财旺。
4cm登科。这些字的大小与碑身比例协调,又寓吉祥之意。
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从中可以得到慰籍。 墓碑的石材选用,过去的大理石汉白玉,经不起风雨,极易风化。
而今已被材质精美,有亮度和硬度的花岗岩系列所顶替。在色彩斑斓,材质坚固的花岗岩中,较受客户青睐的有印度红、珍珠白、山西黑。
印度红,象征着高贵、华丽、火红的年华,辉煌的事业;珍珠白,象征着纯洁、淡雅、绚丽的人生、不尽的哀思;山西黑,象征着庄严、凝重、不朽的精神、深切的怀念。 墓碑的书写,其内容比较丰富。
包括风水情况、籍贯、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子孙、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 1. 风水情况,墓碑的左边称为龙边,是碑体重要的部位。
这里要书写山向及山向线度、分金线。如“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二分用丙子分金。”
其目的,为告示后人,即或遇到自然灾害的洪水冲刷,或战争破坏,后人仍可依碑上的风水情况文字,找到原来风水方向,重新立碑。 2. 籍贯,在移民较多的公墓里,尤其客死他乡的人,在墓碑的左、右角最显眼的部位,都要刻上原籍的省、市、县名,也有的只刻地区和村名。
这是对故乡的眷恋,也为后人及亲友扫祭时,寻找墓位提供了方便。 3. 姓名,写在墓碑中心部位。
这里称“中榜”。在书写墓主名字时,其字数多少,与风水吉兆相关联。
为尊敬长辈,过去加了许多尊敬的词,如父亲称考、显考,母亲称妣、显妣,男子加公、府君,女子加氏、孺人。而且字数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个字循环应用。
其中以落在六、七、十一、十二、十六、十七的“生”、“老”二字上为吉利。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上,则不吉利。
所以拟中榜之字时,尽力用吉兆格式的数字。如:“澄新江社十九世浩封奉政大夫考泉源邱府君佳城”,长达21字,正合“生”格,最为吉利。
如果夫妻二人名字写在碑上,则按左尊右卑来排列,男左女右。 4. 生卒年月日,写在中榜两旁,仍依男左女右,年月日能写齐全最好。
因为日久年深,户口注销,传来传去,隔几代要找到先人生卒年月日,则十分困难。 5. 立碑人,包括子女、亲友、团体,都应写在碑的虎边,即右边。
其子女应全部写上,已故子女可在名字周边加框。仍是依辈份长幼,自左至右排列。
也有不愿流露姓名者,可写子女敬立或叩立、百拜敬立。 6. 造墓或重建墓时间,刻写在碑的虎边。
中国记载时间的文字很多,有公元、农历,时节写冬至、清明者居多。年代日期亦多用干支。
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结合起来,用以表示历法上的日子或月份。如甲子、乙丑……。
还有些文人将一年四季的春、。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君临天下 墓碑知识目录一、墓碑和牌位3二、墓碑文规范4三、墓碑文注记5四、墓碑合生老6五、墓碑的书写注意6(A)葬者的籍贯6(B)风水的交待7(C)造葬、重修或立碑日期7(D)墓碑常见的月份代称8(E)墓中人的身份8(F)字数的讲究9(G)立碑人的排名10(H)树立墓碑有讲究10六、碑文种类11七、墓碑例文12八、墓碑对联37九、公共设施碑文41十、公共设施对联44十一、碑图片44十二、七月半袱子46十三、周年袱子51一、墓碑和牌位墓碑和牌位,现在好多人不会写。
因为现代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丢掉了,所以很多人书写牌位的格式都不规范。书写牌位时,要有恭敬心。
我们要对鬼神恭敬,写牌位的时候,不能够写同音字,异体字。名字的每个字都要写准确,不能用其他字代替。
所以我们帮人写牌位的时候,名字一定要问准确。中国字很复杂,好多同音字,所以我们要认真,家属提供名字的时候,他不懂、不注意,但我们要注意,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问,每一个字都要问清楚。
其次,书写要工整。有的人写草字,把牌位写的乱七八槽的,这样不行。
要怎样呢?要用正楷,一笔一划的写,这是一个。另外一个,不能涂改。
除了写亡者的名字,还要写阳上,阳上是我们阳上人。写阳上人的时候,称谓一定要和亡人的关系对应。
比如说亡人是母亲,叫杨淑芳,那么阳上人应该是儿子或女儿。如果不写阳上人,只单独写一个杨淑芳就很麻烦。
一提杨淑芳,来一大群杨淑芳,哪一个?还有一个问题,比如杨淑芳的儿子叫李杰。一。
广义的碑刻可以包括碣、摩 崖、墓志、石经、神道阙等。
狭义 的碑,只限于刻有文字的长方形 竖石,其类别各家归纳分类不尽 相同,现按碑的内容、功用,大致 划分如下:一是祠庙碑,这是碑刻 中的大项,历代都曾延续,如东汉 《乙瑛碑》、《礼器碑》等。二是纪 功碑,又称颂功碑,如唐《姜行本 纪功碑》、辽《太祖纪功碑》等。
三 是纪事碑,如魏《上尊号碑》、《受 禅表》,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 碑》、《唐蕃会盟碑》等。四是墓碑, 立于墓前的石碑称墓碑。
墓碑上 刻有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仕 历、卒葬日期与地点、家族世系以 及对死者的颂辞等,如汉《孔宙 碑》、《袁安碑》,唐颜真卿书《元 结碑》等。五是题名碑,最常见的 有进士题名碑,如《女真进士题名 碑》等,北京孔庙内保存了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118座。
]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称为“拓本”,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 乌金拓、蝉翼拓。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拓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特点。唐拓存世稀少,仅有碑拓几篇。宋拓,拓工十分讲究,纸墨都十分精良。元拓,虽有拓本,但拓得不好,没有什么特色。明拓也比较讲究,一般均按宋拓的具体要求来捶拓。清沿袭明代的拓法,没有什么新的方法
.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这门手艺,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能做到专业水准的更是少之又少。拓片界分南派和北派,各派之中又分很多支,其中,苏派是南派的主要技术流派,金春刚是苏派技法的杰出代表。
拓本和拓片都是指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意思一样。
篆刻起源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麽呢 ?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
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
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
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
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
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
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什么是篆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
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北朝碑刻不受限制,碑刻逐渐增多,尤其是佛教造像中的造像题铭。
所谓造像题铭就是在石造像时刻下的铭记。这些碑刻大多出于民间工匠之手,比较稚拙朴厚,但也有天真自然、豪放雄劲等特征。
河南嵩山中岳庙的《嵩高灵庙碑》,为道士寇谦之所撰文,碑刻字体介于隶楷之间,结构严谨,苍古雄健。该碑立于北魏太安二年(256年),是现存最早的魏碑。
北魏造像中的题铭在碑刻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龙门石窟中的造像题铭多达1000余处,可谓蔚然大观。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这二十品中以《始平公造像题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造像题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及《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为铭记之中的精品代表,这四大铭记,被称为“龙门四品”。其书法方拙沉着,雄劲端正,锋芒凌厉,宏伟圆厚,是北魏时期魏碑的上乘之作,也说明了当时盛行雄厚凌厉的书法风格。
魏碑是归类于楷书的一种书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学习魏碑,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笔意。魏碑用笔彼为讲究,方圆用笔要把握好,与“唐楷”纯中锋不同,有中有侧,要写出魏碑的风格、笔意,运笔转折要把握好。
2、笔势。“体兼隶楷”,“隶中有楷”,“楷中有隶”。魏碑产生的年代介于汉隶、唐楷之间,字中略带隶意。笔取横势,一般横宽于竖高。
3、笔力。雄强苍劲有力是魏碑的一大特色,下笔要力透于纸,不是一划而过,要凝神于笔,用力于毫。
4、笔厚。魏碑的风格是凝重而不单薄,字写得要有厚度,切忌写成像割下的铁板,没有立体感,这也是初学者最宜犯的毛病之一。
写魏碑大致归纳为五句话
不可扁:魏碑的方笔,不就将笔短舔扁,而是靠运笔产生的。
用笔转:横拖坚抹是初学者常见毛病,其实写魏碑的诀巧在用笔,起折、收笔,讲究笔的运转。
字不僵:魏碑不能写僵,要有灵气,上下笔划要顾盼相应。
力透纸:写魏碑用力,不是用死劲,要将力用于笔豪,“凝神于笔,用力于毫”,如太极拳,看似无力,其实内力深厚。
白计黑:魏碑笔划粗壮,笔划多的字往往容易笔划重叠,所以要以空白来安排笔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