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拼搏创新,大胆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贵州经验,如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和秋季攻势以及“春风行动”攻坚行动,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农村“三变”改革、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实施“四重医疗保障”、严查扶贫领域“两个责任”落实不力等。贵州减贫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源于贵州省干部群众对省情的深刻认识和脱贫攻坚的信念,更来自于长期以来所积累的扶贫经验。
扩展资料:
贵州脱贫成效是中国减贫的缩影。贵州70年的扶贫开发历史,生动形象地向世人展现和阐释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作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中国历史所赋予的,因此,以贵州为样本,讲好中国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历史故事,将贵州经验上升为农村扶贫开发理论,探寻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轨迹,总结发展规律,将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素材和理论基础。
2016年下半年,贵州省在934个贫困乡(镇)选出了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晴隆县三宝乡等20个极贫乡镇作为“决战点”,由20位省领导分别带领一支队伍,开展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并按贫困人口人均10万元的标准投入。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之际,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循序渐进的常规“战法”显然不够,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集中优势兵力定点清除。在这个问题上,贵州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把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精准地挑选出来是打赢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贵州以“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为基础,根据地区贫困发生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人口规模、发展环境,适当考虑区域平衡和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基本保证了选出来的这些极贫乡镇经得起群众检验。推而广之,国家层面可挑选出一定数量的极贫县,各个脱贫攻坚重点省份精准识别出一些极贫乡镇,市一级挑出一些极贫村,集中火力定点清除。
这既有利于利用这最后两三年时间逐渐补齐短板,也能有效规避当前贫困指标层层分解带来的撒胡椒面、用力不准等问题,真正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扶持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身上。脱贫攻坚贵在落实。
选准了深度贫困点,更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深度贫困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往往是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较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欠账较大的地区。
从贵州的探索看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超常规的人力财力政策投入。超常规的人力投入,就是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领导干部冲锋陷阵、挂帅出征,各级干部层层压实责任,并动员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等各种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输出人才、技术、管理、团队和发展思路。
要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选优配强基层力量,把乡镇班子配备好、把村级组织建设好、把驻村干部选派好。超常规的财力投入,就是要坚决把资金、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用真金白银的投入补齐这些地区多年来的发展短板。
一方面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大幅增加深度贫困地区的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各方帮扶力度,特别是激活企业帮扶动力,形成社会大扶贫格局。企业帮扶方面,可借鉴恒大集团对口帮扶贵州大方县的做法,挑选一批有实力、能担当的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地区,以大企业为依托孵化一批市场主体、吸收引进一批社会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产业,增强深度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超常规的政策支持,就是要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改革突破。如对于乌蒙山区毕节、昭通、凉山等人口过载的深度贫困地区,可探索实施跨区域生态移民搬迁,有序组织贫困家庭和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落户,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只有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以超常规思维、超常规投入、超常规措施,大胆集中优势兵力定点清除,才能战胜深度贫困,让这些地区及贫困群众“绝地重生”,和全国人民一道昂首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下半年,贵州省在934个贫困乡(镇)选出了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晴隆县三宝乡等20个极贫乡镇作为“决战点”,由20位省领导分别带领一支队伍,开展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并按贫困人口人均10万元的标准投入。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之际,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循序渐进的常规“战法”显然不够,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集中优势兵力定点清除。在这个问题上,贵州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把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精准地挑选出来是打赢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贵州以“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为基础,根据地区贫困发生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人口规模、发展环境,适当考虑区域平衡和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基本保证了选出来的这些极贫乡镇经得起群众检验。
推而广之,国家层面可挑选出一定数量的极贫县,各个脱贫攻坚重点省份精准识别出一些极贫乡镇,市一级挑出一些极贫村,集中火力定点清除。这既有利于利用这最后两三年时间逐渐补齐短板,也能有效规避当前贫困指标层层分解带来的撒胡椒面、用力不准等问题,真正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扶持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身上。
脱贫攻坚贵在落实。选准了深度贫困点,更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深度贫困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往往是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较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欠账较大的地区。
从贵州的探索看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超常规的人力财力政策投入。
超常规的人力投入,就是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领导干部冲锋陷阵、挂帅出征,各级干部层层压实责任,并动员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等各种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输出人才、技术、管理、团队和发展思路。要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选优配强基层力量,把乡镇班子配备好、把村级组织建设好、把驻村干部选派好。
超常规的财力投入,就是要坚决把资金、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用真金白银的投入补齐这些地区多年来的发展短板。一方面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大幅增加深度贫困地区的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各方帮扶力度,特别是激活企业帮扶动力,形成社会大扶贫格局。
企业帮扶方面,可借鉴恒大集团对口帮扶贵州大方县的做法,挑选一批有实力、能担当的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地区,以大企业为依托孵化一批市场主体、吸收引进一批社会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产业,增强深度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超常规的政策支持,就是要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改革突破。
如对于乌蒙山区毕节、昭通、凉山等人口过载的深度贫困地区,可探索实施跨区域生态移民搬迁,有序组织贫困家庭和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落户,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只有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以超常规思维、超常规投入、超常规措施,大胆集中优势兵力定点清除,才能战胜深度贫困,让这些地区及贫困群众“绝地重生”,和全国人民一道昂首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8年8月14日,由贵州省16个部门编制完成的《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正式对外发布。
该标准体系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省质监局牵头,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等16个部门共同参与。此体系以标准化技术手段总结提炼了贵州省党员干部群众在精准扶贫中探索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并由不少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审核、把关,形成了一套系统、清晰、便于理解的贵州脱贫攻坚工作规范。
首批发布贵州省地方标准26个,由基础通用、项目管理、基础设施、社会保障4个部分构成。基础通用,包括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工作、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户识别、贫困户退出、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大数据村级管理工作等7项标准。
项目管理包括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贫困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资金管理、贫困地区公益林采伐管理、建档立卡贫因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等6项标准。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与管理养护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管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等4项标准。
社会保障,包括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医疗保障救助、大病专项救治管理、慢性病医疗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临时救助工作、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扶贫工作、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工作等9项标准。《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充分体现贵州特色。
总结提炼了贵州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其中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等内容被纳入标准。
也注重全过程规范。对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工作行为和流程进行了统一规范,可以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标准化管理。
整个系统完备,基本涵盖了“六个精准”的要求,系统梳理了产业扶贫、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易地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党建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和工作内容,提炼和规范了工作措施。内容易懂、流程清晰,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容易记、好操作。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脱贫攻坚统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着力打好易地搬迁扶贫攻坚战、产业脱贫攻坚战、绿色贵州建设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教育医疗脱贫攻坚战、社会保障兜底攻坚战,积极开展社会帮扶脱贫,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全省所有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有序摘帽,解决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规划》要求,要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脱贫攻坚提供政策资金保障。要强化组织实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目标任务 分两步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任务。
第一步,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计划,大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小康建设”,到2017年末,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00万以上,按照省定标准24个贫困县、375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580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 第二步,深入落实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扶持措施,到2020年末,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实现623万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收入迈上新台阶,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政策措施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 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完善高速公路路网连接通道,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二、实施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扶持贫困县、贫困乡镇规划建设不同层次的农业示范园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小微企业。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三、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行动。 到2020年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142万人全部迁出。
合理规划移民安置点。 四、实施教育扶贫行动。
大力推进“四项突破”工程和教育“9+3”计划,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继续压减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各级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
五、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推进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全覆盖,提高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加强农村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实施“百院建设工程”。
六、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基建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农业综合开发、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涉农资金优先投向贫困村。
建立健全省、市(州)、县三级扶贫投融资平台,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和县级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 七、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
加强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衔接,持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到2020年农村低保与扶贫两个标准实现统一,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
八、实施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加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聚合各类资源实现与全省9000个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全覆盖。
用好对口帮扶力量,完善联络协调机制。用好各类企业力量,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百企帮百村”活动。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
九、实施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以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县级规划,深入推进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
实施麻山、瑶山、月亮山专项扶贫行动计划,实施“优先安排项目、优先脱贫”战略,出台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扶持政策。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十、实施党建扶贫行动。 大力开展集团帮扶,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健全完善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联乡驻村包户帮扶责任制。
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坚持重心下移、结对到户,优化驻村干部配备,选拔有农村工作经验、能力较强的干部从事驻村帮扶工作。
健全贫困村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稳定保障制度,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和医疗、养老等保障机制。
贵州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速连续8年半位居全国前三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减少贫困人口768万人;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组组通公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57%;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三大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一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新时代贵州最强音,凝聚了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博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
二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即将历史性地解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贵州建成了近8万公里农村通组硬化路,彻底解决沿线1200万农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解决2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贵州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为引领,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连续五年成功举办的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成为国际性盛会、世界级平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