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 CaO + 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其他 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 H2O 3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5、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6、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一.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 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7.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103-01摘要:在学校教幼师专业化学课,该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全省21所具有学前教育类中等学历层次办学资质中的一所,学生以女孩子为主,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70%文化基础较差,而且学习意识淡薄,没有更高的提高要求。
但是她们以后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多掌握些知识、多学些本领对学生们很重要。关键词:化学教学;重视2.工作的需要。
她们毕业后面临的是幼儿,不仅要交给她们一些舞蹈、绘画等技能,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如何认知大自然认识社会、如何做人,要让学生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所以教师就要有渊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积极的人生观,如化学课,会讲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内容,如果教师不会,怎么让学生掌握呢?还有,小孩子天真可爱,他们可能会问到许多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如:水里为什么会放漂白粉?漂白粉是什么?如果教师应该知道的答不上来,会使我们教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大打折扣,对今后的教学都有影响。3.学历进修的需要。
在以后工作中学生肯定会进修专科、本科。那么我们现在开设的所有课程都会用到的,它们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如果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将来进修时就会很吃力,也会后悔当初没有学好该学的课程。
1.做好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在初中,学生只学了一年的化学课程,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入门,就毕业了。而且学生学习程度大不一样,因此,到了职教以后,我没有先急于讲新课,而是通过问卷和测试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对初中化学掌握的情况,然后因人而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落实的每个学生身上。
2.优化整合课程结构。中职学生较普高学生文化素质低,没有升学的压力,对化学普遍不感兴趣。
长此以往,一些心理因素就会得不到正常发展,他们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脑子笨,难以学好。针对中职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我们应结合实际,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突出中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十分重视培养和努力提高学生自学、分析、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现代科技发展是多门学科之间在较高水平上的相互渗透,人们面临的课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但是,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新知识。
因此,我们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取舍上,要以本专业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出发点,进行整体优化,而不能将所有的东西一概纳入。在课堂教学中要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多搭知识台阶,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
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就多讲,如金属钠及其化合物、含氯化合物的消毒性、含硫化合物(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等;理论性太强的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的就少讲或是不讲,重视学生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兴趣。3.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是课堂的教学主体。
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完成课堂教学。化学是以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借助于实验学习可以清晰的了解实验过程,观察反应变化进而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反应原理。
然而,一些教师为了盲目追求教学进度或实验条件限制对化学实验往往避而不谈敷衍了事,甚至连演示实验也很少涉及。枯燥的化学理论讲解,机械的化学课堂练习,周而复始的考试,使学生陷入了化学学习的“深渊”之中。
中职生的化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下。化学教师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才能重新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化学学习意识。
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了化学兴趣小组,课上讨论,课下研究。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何在搞好地方经济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是摆在决策者以及所有公民面前的重要课题。大量的废气如Cl2 、CO2 、NO有何危害,如何用化学手段加以回收和再利用,工厂废液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酸雨的成因及对策等都是很好的选题。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培养操作技能,掌握操作方法,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反复论证实验方法,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也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培养了团结协作意识,化学逻辑推理意识和反思意识,深化了对操作流程,化学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放大化学分子结构,洞察化学反应过程。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模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
4.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渗透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是师生双边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相互过程。
这个过程师生双方是平等的。
级别:学长
2006年6月16日 化学这东西,知识特别琐碎,但是又有很强的规律,如果掌握了规律是很容易的,换句话说,一定要记住理论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所有东西都去记是不可能的,掌握理论,很多东西可以自己推导出来,比如,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合价的变化搞清楚,很多化学反应就能推出公式,根本不用记忆,配平也不用记,掌握方法就行,活学活用。例如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反应,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显然要生成硫。还有化学平衡,掌握理论是很重要的,当然,一些物质的基本性质还是要记忆的,但是也有规律可循,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肯定有相近的地方,他们之所以有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核外电子多少,因为,核外电子越多,半径就越大,显然最外层电子所受的控制就小,更容易丢掉。
以上只是我学化学时的经验,反正我觉得是这样的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和常用口诀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 (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
首先,化学要记的东西非常多,很烦琐,但是要学好就必须去记这些东西,化学方程式是最最基础也是比较重要的,连化学方程式都记不住那就学不好化学,然后像元素周期表,那些主族元素,然后原子半径的变化,熔沸点的变化,每个主族都有什么共性和个性,都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的,但是也不建议死背这些东西,还是那句话,从题目中去理解去记忆,理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题海,大量的题目做完要去理清楚思路,为什么该那样做,对于逻辑的判断非常重要,比如像一些推断题,当一看就要明白讲的是什么,物质的颜色,特性都要记下来才能做好题.
建议平时可以理清楚一些化学方面的重要连接,把整体化学都做一个总结,然后针对自己还不是完全懂的知识做重点对待,在薄弱环节多下功夫,不可觉得这些不会就算了,往往一些题目都是从这些微小的知识中去解题的.也许一道题这些你缺少的知识就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点,明白就能解出来.所以从小知识到大知识完全贯通,把握整体化学的连贯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