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被西方人士称为园林之母,因为园林树木资源及其丰富。
2.我国的园林树木资源的特点主要有:种类繁多,分布集中,丰富多彩,特点突出。
3.园林树木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有改善温度条件,提高空气湿度,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
4.园林树木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有自然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阻滞烟尘和尘埃,分泌杀菌素,减弱噪声,抗灾防火。
5.以下树种中,遮阴效果最好的是A,最差的是D A银杏B枫杨C旱柳D垂柳遮阴效果好坏,与荫质优劣,冠幅大小等有关。
6.能显著增加空气湿度的树种有苹果,椴,美国槭等。增加空气湿度与蒸腾强度有关。
7.对二氧化硫吸收较强的树种有忍冬,卫矛,旱柳等。
8.对氯气吸收较强的树种有银柳,旱柳,臭椿等。
9.对氟吸收较强的树种有梧桐,大叶黄杨,女贞等。
10.杀菌力较强的树种有侧柏,黄栌,大叶黄杨,紫丁香,刺槐,国槐等。
11.较好的隔声树种有雪松,桧柏,梧桐,垂柳,水杉,臭椿等。
12.能抗灾防火的树种主要有苏铁,榕树,栓皮栎等,因为树皮有宽厚木栓层,富含水分。
13.园林树木主要具有观赏特性的部位有(树形),(叶),(花),(果实),(枝),(干),(树皮),(刺毛),(根)。
结合我参与的几次事业单位招考工作经验,仅以笔试为例回答如下: 一、事业单位招考与公务员招考有所不同,县级以上人事部门都可以结合实际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程序与过程可能与公务员考试有所不同或者说不如后者严格,所以,考什么怎样考,是你所在地方的人事部门说了算。
一般情况下只有三种可能: 1、公共基础知识课目、专业知识课目;2、参照公务员考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部分省份结合本省实际另外增设《公共基础知识》);3、公共基础知识课目、专业知识课目这两个科目揉合在一张试卷中。据我近几年对事业单位招考工作的了解,第一种形式和第三种形式较多,毕竟不是招公务员。
二、公共基础知识一般就是语文、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等内容的综合卷,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经常考试的地方是有题库的,但有时也可能在考前几天,去外地请专业人员出题。这个科目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突击一下在客观试题方面管用,但在主观试题方面效果不是太明显。
三、专业知识,主要就是你报考的那个专业(或者说那个岗位,针对你的情况应该是园林专业)的大学时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一部分结合实践的专业题目,试卷的形式主要还是选择、填空、简答、论述(根据专业或岗位不同有的考试没有论述),专业知识试题大部分时候是在考前几天,去外地请专业人员出题,每一次出题的人员不一样,所以专业知识的试题出题方向、注重点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举一个例子:如某事业单位招考信息化建设岗位人员,专业要求是计算机应用或软件工程,专业试题中可能有“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数值换算”这样的基础题,也可能有“在给出某个单位人员数量、部门名称、电脑数量等基本信息的前提下,要求设计一个有特定条件的局域网框架”的这样的发挥性题目。
针对园林专业,可能就要考一些诸如,园林植物学基础,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城市园林的设计理念,城市园林的作用等等。 所以,复习专业知识,最好先找一家与你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去见习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但最根本的是需要认真学习你报考的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不变应万变。
园林学是一个古而新,并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点是有共识的。
而发展总要有一个基础,即出发点,这方面东方和西方、中国和外国则存有差异。中国近现代的园林学和中国多数现代科技文化的学科一样都很年轻,但它起步时绝非一张白纸。
因为中国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对园林艺术有着巨大贡献。 这是中国园林学的根之所在。
中国和西方园林学的基础之所以不同,从根本上说,西方园林学原是从属于西方建筑学的,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学习和掌控它的是建筑师。园艺师为建筑师提供“技术支持”,用植物材料来表现建筑式的美,园林艺术在理念上和建筑艺术没有原则上的差异。
直到今天,西方园林依然经常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如著名的拉维莱特公园等。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世外”的生活,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超越世俗的生活。这种理念是从中国的文人阶层乃至文人化的官僚、宗教人士中产生并注入园林艺术的,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和文化灵魂。
营造匠师和园艺匠师都在为贯彻实现这样的理念提供技术手段。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有不同的追求。
比如建筑以宏大严整为美,而园林则以清雅自然为美等等。中国园林艺术的衰微除了物质上的原因外,和它固有理念的异化有很大的关系,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则呈在注入新理念后逐渐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现代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ure)。
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是学习西方(包括前苏联)的结果,为中国现代园林学奠定基础的主要是留学欧美的建筑界前辈,如童寓先生、刘敦桢先生、梁思成先生等。他们从20世纪20-30年代起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他们亲自指导建筑系师生对中国现存古典园林进行全面而精确的测绘,这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有的坚持了40多年才完成。 还有的建筑景观学者长期从事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工作,如周维权教授撰写了第一部中国古典园林史,何重义、白日新教授等人对圆明园具体而细微的考证复原等等,都是中国园林学的宝贵财富。
这一切加上古人的著述都是中国园林之所以是中国园林重要的传承基因。然而这些建筑界前辈多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园林,同时园林学过去也几乎从未列入建筑系的正式课程。
来源: 解放前南京的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设有园艺系,主要课程有果木花卉栽培和造园等。新中国建国初期,毕业于金陵大学的汪菊渊先生曾在农业大学任教,并在梁思成先生的支持下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了园林组,其后转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成立园林专业。
农林院校为中国园林学注入了当代植物学和园艺学的知识,弥补了建筑院校的不足。同时,林业大学的学生分配后,在全国各大城市从事着卓有成效的园林绿化工作,是园林学当代主要的实践基础。
由于学习苏联,园林专业创建之初便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因而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开始有所联系。 虽然这个名字不够恰当,但如果正常发展或许会成为和国外园林学“接轨”的切入点。
可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0年间,园林学及其实践几乎一直是中国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牺牲品而没有获得充分自我发展的空间,没有形成完整而扎实的学术体系,也没有制定出指导实践的健全的技术规程和规范,更很少有机会参与现代园林学知识结构的建设。 有人认为在中国园林专业教育中,现代园林理论和一些现代园林学必备的知识“几乎为零”,恐怕不是毫无根据。
来源:考试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园林学就得要从零开始,更不是说我们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和学习的价值。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进一步积累知识和经验。
这和人的成长很类似,一方面人的成长要靠自身的基因,基因决定他有成长的可能,而且不同于其他人或别的物种;另一方面要靠补充食物,食物使他延续生命和活力。成长和发展一定是要的,但谁也不希望因此失去自我而成为别的什么东西。
新知识缺乏可以学,问题是把新知识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当代园林的实践机会是过去任何时代都难以相比的,但相当一部分实践结果表现出基础的薄弱和肤浅,给人感觉像断了线的风筝在乱飞。
研究理论的谈古者常不及今,论今者常及外不及中。两者又风马牛不相及。
看来当代中国园林学除了和国际接轨之外,还有和自己的传统接轨的问题。 来源: 在中国进行中国园林学的实践是中国园林从业者的宿命,它注定你在了解和懂得世界之前必得先了解和懂得中国。
而中国是那样丰富和深厚,了解起来已不容易,何况还要懂得!想省事不越过这道坎直接创新潮,弄不好是拣人家玩剩下的东西,弄得好也不过是学人家正在玩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前面或另辟蹊径。 至于躺在祖宗身上做传统,假山亭子满世界搁,更属贻笑于先人的不肖子弟了。
真正要做的是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建立起自我发展创新的理论和学术体系,这是能使我们昂首阔步走向。
园林专业综合(一)
《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学》(第二版)郭学望、包满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园林植物育种》包满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园林专业综合(二)
《植物学》郑湘如、王丽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风景园林综合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李铮生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2版)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西方园林》鹂芷若、朱建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