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曾学历史专业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适合你否。
历史嘛,多背是应该的,但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列成树状图,先背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时间就要看书,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忆起当天所背过的内容,回忆不起的第二天就马上看书。
不过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就一定会讨厌历史的. 何况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张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历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学会把政治,地理,和历史三方面结合。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因此要把每个朝代的大背景记牢,并从成因分析事件。
比如:民族工业的兴起,可着手于民族和工业。 工业自然想到西方工业革命,但其影响我国则归因于战争,而战争使我国实业救国的思潮盛行。
另外民族则应想到我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得以发展不可缺少的是国家的政策,而这就包括了清末的和民国的,还有整个世界的大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我国得以喘息。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工业发展的技术和思想基础,就不得不提到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
此中尽含当时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但还有地理因素,如交通和通商口岸的位置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局限性,等等。
学习历史更多的靠的是理解,当然记忆也很重要。只有多看历史,多联系,就可以培养出对历史的敏感度,成绩自然上升。
而本人呢,很少可以去背历史,考试历史从来都是前几。O(∩_∩)O哈哈~ 另外本人有高考前整理的时间简表,中外,政经文全部囊括,如果需要可以找我要,给我一个财富就好。
历史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题过程] 一、联想记忆法إ 联想记忆,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例如:1、用联想法记忆历史年代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通过淝可联想到肥胖,由肥胖想到胖娃娃,而8字的两个圆正好是胖娃娃的头和身体,两个3则是两个耳朵。
这样一想就记牢了。إ 2.用联想法记忆历史事件 汉代的农民起义较大规模的有三次:一是公元17年发生的绿林起义;二是公元18年发生的赤眉起义;三是公元184年发生的黄巾起义。
前两次发生在西汉,后一次发生在东汉。这三次起义的时间可以用对比法来记,最令人头痛的是起义名称的先后顺序容易搞混。
为此,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这三次起义的名称都有颜色,即绿、红、黄,可与枫叶联系起来记。
枫叶春夏时绿,秋天变红,冬天变黄。 3.用联想法记忆历史事件及年代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可用联想法记作:“前鸭子下蛋后鸭子看,刘邦定都于长安”。
这是因为2像鸭子0像蛋。إ 4.用联想法记忆魏、蜀、吴三国建国年代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于洛阳,需记的内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阳”等项,可用联想加串联法记作:“曹丕喂(魏)洛羊(阳),一天二两(22)饼(0)”。
同理可记:“刘备守(蜀)成都,一天二两(22)药(1)”;“孙权建吴业(建业),养了三只鸭(222)”。 因为刘备建蜀时已风烛残年,故一天二两药;而孙权的吴国在长江边上,故与养鸭联系。
إ 5.用联想法记忆晋灭吴的时间إ 公元280年,晋灭吴,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吴灭了,就等于吴被拆散了,消失了,而吴字可以拆成“二、八、口”三个字,正好与280相合。
二、谐音记忆法إ 谐音记忆,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例如:إ إ1 用谐音法记忆历史年代 (1)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
(2)清军入关是1644年,可记作:“一溜死尸”。因为清军入关尸横遍野。
إ (3)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إ 三、归纳记忆法إ 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
例如: 1 用归纳法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إ 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即:إ 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إ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إ 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إ 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إ 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إ 四、对比记忆法(有些内容可用图表) 对比记忆,是将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例如:إ 用对比法记忆历史事件及年代إ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221年,刘备建蜀。
إ (2)张骞出使西域,两次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后者与火警电话号相同,19的2倍又正好是38。
إ (3)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金;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同理可记: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鲁迅诞生于1881年。
五、口诀记忆法إ 口诀记忆,是把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例如:إ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إ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 (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إ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إ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إ 六、串联记忆法إ 串联记忆,是将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
例如: 用串联法记忆“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时间长了,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两个,如果用串联法记,就容易记牢。
即:“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 用串联法记忆“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إ 七、强化记忆法إ 强化记忆,是指通过加大刺激强度和提高大脑细胞的兴奋程度来提高记忆牢度。其中首次感知的程度很重要。
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的《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被烧伤过的儿童就避火,挨过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
إ 一次严肃的考试,你很容易答出的题会很快忘记其内容,而很费劲儿才答出的题或者没有答上来的题,会长时期不忘。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蔡戈尼效应”。
根据这一原理,为提高记忆牢度,在学习上可采取自问自答、相互提问、与人辩论、多做习题、模拟考试等方式来强化记忆。إ 八、重复记忆法إ 重复记忆,是把所记忆。
我觉得背历史不能指望有很简单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比如说一个朝代的大体状况,就得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几个方面
总结,分点说明。
再比如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就要记住他的思想主张,代表作,对历史的
贡献等。
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时间地点重要人物,发展过程和历史影响等
联想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
老师上课的笔记也很重要,老师会说出重点在哪,那些就要重点记住。
整理好笔记,就能事半功倍。
最后就是要用心背,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付出才有收获。
其实历史也是很有趣的,课外可以看一些关于历史的书籍,人物传记之类
的。培养兴趣。
本人就挺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推荐。
加油吧,历史本来就很有趣。
历史科学习要掌握三种知识: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下面具体说一下学习的方法:
1、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记要记“死”、背要背“硬”。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无疑是正确的,但理解不能代替记忆。其次,理解要深。理解知识,即掌握历史事件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区分历史事物的表层现象和内涵本质。如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字面表意是学习西方和抵御侵略,隐含的目的是“强国”;二是不同概念之间的隐性联系,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扩大了学习西方的内容,但两派都不懂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这一制度,这要挖掘的隐性联系。“小字”是对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知识性记述,浓缩成要点;情节性描述,转化为理性认识;观点结论性分析,与大字同等掌握。
2、表格、地图和文献资料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地图掌握注意两点,一是与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相联系,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演变趋势的地图;二是对图中内容,首先掌握教材述及的内容。文献资料是复习时易忽略的内容,高考对教材文献资料的命题技术不断提高。对教材文献资料,一要读懂,二要分析与正文的关系,三要能说明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3、注释不是章节知识学习的重点,可作浏览式掌握,但在某些专题知识的序列中有它的重要位置。如“奇怪战争”是注释内容,把它放到绥靖政策这个知识结构中,可以看出它是英法绥靖政策在战时的继续。总之,上述几种教材知识,学习时即要有轻重缓急次序,又要注意各自特点,不可偏废。
总之,要记住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注意将理论与史实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17秒